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是加快我国技术创新步伐,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从宏观上讲,一个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包括创新主体的形成机制、投入机制、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保障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的基本形态是以行政化社区组织为代表的,但它们在自主性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对长春市东站十委社区典型的调查,分析行政化社区组织自主性发展的特色之路以及政策意义,指出可以从精英作用、体制创新和资源获得三个方面来理解当前城市社区组织的自主性发展,它们是制约城市社区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数据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各行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每年数百万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与提升的必然趋势,最大限度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多维度应用型人才也成为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进行了深入探究,对“双创+专创”的融合互动机制进行设计,从人才培养理念目标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融合、课程体系建设融合等方面探讨了具体的融合实施路径,并探讨了融合互动机制的实施保障。  相似文献   

4.
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是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存在价值取向、考评机制、技术转移、利益分配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应当通过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化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内涵建设、建立产业技术共同研发与创新机制以及优化政府政策支持等举措,进一步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家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为相关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对城市政府的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面临着管理困境、效益困境和技术困境,基于此,城市政府应优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智慧文化体系,积极探索新的治理路径,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致力于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一体化顺利进行,进一步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课程体系要突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特征,形成职业素质课程系统、知识结构课程系统、职业能力课程系统。着力探索教学做合一的情境教学模式,加强双师教学团队建设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创新长株潭城市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确保指标体系及项目有明确的导向性、可测性及可操作性,确保全面评价与重点突出相结合,通过学校自评、社会评价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文章实证检验了营商环境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营商环境对城市创新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营商环境可以通过吸引投资要素集聚和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两种机制推动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营商环境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存在城市规模异质性和空间区域异质性。文章结论为中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城市创新水平、激发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以学生为本的和创新人才的内涵入手,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侧重点及创新人才培养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自协同创新战略计划实施以来,协同创新已成为我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新模式,协同创新理念也对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应通过提升协同创新信任度以及其他创新主体的自觉性,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共享率,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拓宽人才国际视野,完善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等,借助协同创新平台来更好地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从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课程结构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毕业环节考核机制、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的引入等方面,探索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养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针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产学合作平台单一、机制建设薄弱、运行"两张皮"等问题,阐述了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高校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创新合作途径,丰富合作内容,构建学校、企业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的做法,以及探索与实践的成效,为深化产学合作、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创意城市代表着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创新,把创意、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等因素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这对于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创意人才的概念,指出了创意人才开发是建设创意城市的首要选择;然后总结了国外发达城市创意人才培养的基本经验;最后提出了建设创意城市背景下如何开发创意人才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3.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我国当前法律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大学法学院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和具体实施机制设置上都各具特色。我国政法类、综合类、理工类和其他类型的高校也都根据自身特点建构了相应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大庆师范学院法学院在2012年成立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并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机制积极探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创新和创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对创新与创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规律的探讨,指出了创新与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对高校创新与创业型人才培养定位、高校内部资源整合、优化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大讨论 ,上海明确将科教兴市作为指导城市未来发展的总战略 ,提出“到 2 0 10年形成城市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机制”。为此 ,本文尝试全面介绍和导入国际理论界关于创新城市理念和战略实施方式 ,并在借鉴比较的基础上开发了“城市创新力评价体系” ,对上海城市创新现状、瓶颈以及潜力予以评价 ,进而提出全面推进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创新是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础。基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目标与省级经济增长目标的差异,实证检验经济增长目标的"层层加码"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层层加码"显著抑制了城市创新;中介机制分析表明,"层层加码"会通过促进扩张性投资与挤出政府科教支出,抑制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微观机制分析表明,"层层加码"抑制了企业研发投入与专利产出,不利于企业创新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层层加码"对城市创新的抑制作用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V型"变化特征,且"层层加码"对省会城市与副省级城市创新水平的抑制作用强于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17.
马兆明  刘建成 《东岳论丛》2012,33(12):158-162
在加快城市创新和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各个城市都在建立和完善城市创新系统.从城市创新的人才要素来看,创新城市建设需要建立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整合机制.将促进组织创新的典型性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协同实施,便可以形成一个有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价值链机制、支撑机制和环境机制三个方面,它们的协同运作在创新城市建设中必将产生更强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绵城市建设是治理水污染、水短缺以及内涝频发等城市痼疾的关键,提升海绵城市创新浓度对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界定了海绵城市创新浓度的内涵;通过对我国海绵城市创新浓度偏低的成因进行分析,发现人才缺失、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以及政府支持不足是造成海绵城市创新浓度偏低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共享发展理念,提出了提升海绵城市创新浓度的人才共享、技术共享、信息共享以及领导力共享等路径,为促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在了解目前长春市社区体育现状的基础上,从社区体育组织网络、群众健身设施建设、以及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几方面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旨在为今后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并能享受到城市一切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过程。虽然从字面上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比较简单,可要做到"有序推进",却非常艰巨和复杂,乃至任重而道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会面对城市不愿宽留、农民不敢眷留、素质不避汰留、成本不奢际留、体制不胜积留、政法不撑苛留等多维困境;为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要完善政府主导机制、自愿化转机制、户籍蜕变机制、素质提升机制、动能充补机制、城乡融合机制、配套改革机制等多种机制,而且要进行土地制度创新、户籍制度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创新、财政支持制度创新、法律制度创新、其他制度创新等多重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