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一直是迟子建小说中刻画的重点,自踏入文坛起,迟子建就将目光对准民间的人性,她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坚持"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1。她相信"善是一种生活状态"2,现实中的丑恶与不堪是由于人性美的失落。迟子建以其对生命的人文关怀,对生存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生活的温情主义,实现了对人性美的追寻,她的小说中传达出的是浓浓的温情与爱意。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她以崭新的感性经验修补了中国现代文学曾经异化的人性系统。在现代文学人性系统中,理性本体与感性本体是统一的,但在五四后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对文学功利性的理性吁求过于强大,导致文学发展中人性体系发生了异化,感性本体日益被边缘化甚至被排除。张爱玲通过反传奇、反浪漫的笔法对人类文明进行反思,在文明毁灭的极端状态下探到了人性的感性内核。张爱玲对人的感性本体的把握并没有使她完全抛弃现代文学的理性本体,她以自己的方式继承着现代文学的启蒙传统。  相似文献   

3.
人类追求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体认感,社会的认同证实了存在的权利."佛"意象是张爱玲作品中唯一一种涉及宗教的艺术表现形式,张爱玲通过文本中"佛"意象的诠释,集中体现了她和她同时代人面对人性压抑和冲撞时,在战争和爱情中如何获得佛教境界的心境澄明和人性如何借"佛"得以安放的心理情结以及隐藏其中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4.
利用"言情"来表现人性,是李碧华最为擅长的方式.她的小说诉说着一个个有关亲情、爱情或是友情的故事,将笔触直抵人性深处,把人性中最为阴暗、丑陋、残暴的一面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她又流露出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赞美.她将人性之恶归结于社会生存环境的压抑和人的本能与欲望的无限膨胀.  相似文献   

5.
程建忠 《天府新论》2010,(4):140-144
对于<红楼梦>中王夫人这个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过去的论者或称"庸懦无能",或云"仁慈宽宏",或谓"残忍冷酷".其实,王夫人首先是一个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者,是一个"慈善"外表下凶狠、残忍的刽子手,但她又并非一味的青面獠牙、无恶不作.只要没有触及到她的"根本利益",她还是有"向善"之心和"好施"之举的.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和作家对王夫人这个人物复杂人性的把握与表现.  相似文献   

6.
在张爱玲研究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她对新旧交替时期人性异化的冷峻逼视和才艺非凡的艺术表现。但若细心体味她对历史文明发展状况的感喟和作品中充溢着的无尽的苍凉,就会发现她既不同于启蒙主义文学的"国民性"关注,也不同于革命文学的政治性批判,而是由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人性在历史现代发展中的悲剧性生存给予了最切近于对象本真状态的关注以及深切的悲悯与关怀。  相似文献   

7.
丁玲的戏剧创作虽然缘自于切迫的政治宣传的需要,但由于其"个性思想"这一思想基因的潜在作用,她在创作中仍然表现出了"人性关怀"的非功利诉求。她通过对"爱情"视域的设置、对世俗人伦的关注和对倔强个性的描写,表现出了对"人"的权利的维护、对人伦温情的流连和对反专制斗争精神的赞美。"政治宣传"与"人性关怀"的并置,使丁玲的戏剧创作在意识倾向和主题蕴涵上形成了巨大张力。这不但呈示了丁玲主体意识的矛盾性,而且集中凸现了其1931年转型后的整个创作在意义形态上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她的小说叙事与《圣经》文本有密切的关联,这是被研究者所忽略的。一方面她吸纳了基督教对人性的理解,突破了东西方的界限来探究人性深处的罪恶和良善,另一方面她对《圣经》资源的利用也表明中国故事同样可以借助于《圣经》资源来完成叙事。这是值得中国当代作家借鉴的。  相似文献   

9.
香港作家李碧华,立足于香港这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舞台通过自己对欲望的体认以爱情为切入点对人性进行书写,展现了被欲望扭曲后的人性面貌,批判了欲望狂欢下人性的丑陋。小说以丰富的质感和强力的当下意识对历史故事进行重新叙述,她的作品化约了香港文化的自由主义和反"崇高"精神,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早期小说创作与19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息息相关。1990年代,迟子建尝试"打开屋子"让她的人物走向外面的世界,使她的小说"温暖而略带忧伤"的人性意蕴获得了丰厚的文化底色。进入新世纪以后,迟子建小说创作表现出对生态文化的自觉,这种文学自觉不仅仅是她艺术上的成熟,也是她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  相似文献   

11.
杨建兵 《中州学刊》2014,(5):112-115
现存的墨家典籍中没有"人性"字样,但是不能因此断定墨家没有人性思想。肯认"人性欲利"的客观性是墨家人性思想的基础,但墨家并未断言"人性善"也未宣称"人性恶"。循着墨子与孟子、告子思想的历史线索似可走出墨家人性思想的迷宫,通过《墨经》亦可直观地感受墨家人性观的内涵与意蕴。墨家人性论可简单概括为:人性"欲利";无称善恶。墨家人性思想中"欲"的自然主义与"知"的理性主义的交相辉映使墨家思想呈现出斑斓的异彩。  相似文献   

12.
严歌苓的作品一直备受关注,许多研究者都在试图寻找她作品中呈现出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底层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草根文化也早已波涛暗涌,严歌苓笔下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女性草根,书写不一样的苦难,通过她笔下的女性我们看到了真善美的人性之光,她的人性的赞歌给读者甚至给全人类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13.
最近读到残雪谈伟大文学的一篇文章,谈到了小说,她说,文学的源头来自于西方,中国根本就没有小说.她还认为,好的作家和小说就是要展现人性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她所欣赏的作家自然都是西方的.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无可挑担的,她只要能写出一流的小说就足矣,无所谓东方还是西方,但对于暗伏于其血液内部的文化基因,以及其母文化(自然她也可以说西方文化才是她的母文化)的传统来说,也许存在着内在的大矛盾,这也应了她所说的中国文学缺少这些,而西方文学正是描写人性深处的矛盾而成为伟大文学.在这篇短文中,残雪将中国文学一概否定,从古至今无一幸免.  相似文献   

14.
叶中强 《社会科学》2012,(9):175-184
张爱玲是一位最难将其置于"国家政治地图"上来加以辨识的作家,她的历史经纬只在一座城市。借助上海中产阶层的"社会地利",张氏在这座市声喧哗的城市里,为自己营构了一种"于其中但隔其外"的生活形态和心理位置。她将一种最富象征意义的"都市人"——身心俱在城市化过程的中产阶层作为凝眸对象,并经其心理轨迹,触及了中国"现代性"的两个核心问题:社会"合理化"过程中的人性归宿和中西文化调适,并描绘出传统中国在都会上海的一种变易图式——从"家族"走向城市中产阶层。  相似文献   

15.
关于道德的人性根源一直是困扰中国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孟子在性善论视域中寻找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并以"道性善"为德育实施的基础,提出德育的目标及途径。不论是"道性善",还是通过"内求外修"的方式培养"尧舜"式的君子,都是以性善论为基础展开的。挖掘孟子德育思想深处的人性基础,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6.
赵新娘曾是受压迫的偏房,其争逐"扶正"的"反抗"并不因此而具有正义感.她明以弱者忠仆的假象泣血殉主,暗操软刀催命谋位,是王氏、严监生两条孱弱生命事实上的杀手,强烈的荣身诉求扭曲了她的人性,泯灭了残存的良知.她与匍匐在"荣身"路上的儒林群丑相互为表里,同属需要拯救灵魂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奥康纳在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生动刻画了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性是扭曲畸形的,宗教不再是人们的精神支柱而是一个虚幻的海市蜃楼。许多评论家认为奥康纳自身的善恶观也极其扭曲,所以称之为"邪恶的奥康纳"。但她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并非是颠倒黑白的善恶观而是希望人们能够正视自己内心的邪恶。她通过描写暴力的方式警示人们不能麻木地生活在冷漠的世界中,哪怕是用暴力的手段也要撕破冷漠的世界的假面,这样最终才有可能被救赎。  相似文献   

18.
张文渊 《船山学刊》2013,(2):109-111
人性问题是贯穿告子和荀子思想的根本问题,也是贯穿中国哲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厘清告、荀二人在人性问题上的关系对于把握告子和荀子的思想具有关键意义。告、荀的人性论均建立在中国古代"以生言性"的论性传统上。后者对前者的发展可从几个方面来说:在"人性"的内容上,由本能欲望到官能能力;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由无善恶到可善可恶;在道德实践方面,由人性能变到人性能善;在道德标准上,由义决定到礼决定。告、荀二人人性论的实质是通过后天的努力让人避恶为善,进而成人成圣。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7,(4):37-42
在西方传统心理学中,人性问题被仅仅看作是哲学问题而基本上被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行为主义以动物性否定人性的存在;精神分析以生物(本能)取代人性的存在。然而,吸收中国道学乃至东方思想体系并倡导向母体——哲学——复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却改变了传统心理学的这一偏见,而将人的价值、意义等问题纳入心理学研究范畴,并以"人的内在本质"肯定人性的存在;而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超个人心理学进一步深入融合东方哲学思想体系并重新攀登了人性能达的境地,不仅充分肯定人性的存在,并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认为人性的核心是"自我超越",同时以"精神性"重新定义人性,提出"超理性的本质",这既是对人性非理性层面地位的提升,又是对人性丰富内涵的深层揭示。可以说,无论是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还是超个人心理学,其人性思想的提出和建构都离不开中国道家哲学以及包括印度在内的东方文化体系对其的贡献。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方心理学家吸收东方智慧,不仅引发了心理学领域的革新,同时也是由西方人吹响向东方学习的号角。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以深刻挖掘人性著称,作家以冷静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把人生与人性看得明白透彻,故给人以绝情之感。但正是因为这种对人事的通天达地的了解,使她生出了对凡俗人事、庸俗人生的深深理解,“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的同情与慷慨是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对整个世俗的看法,她的温情是在深谙无情的基础上的理解,她的慈悲是在看透冷酷的基础上的宽容。试图从张爱玲的家世背景、个人经历、思想观念人手,解读其作品中深藏在她冷静客观描写、老辣犀利笔法下的对无奈人生的无限慈悲与对软弱人性的深深体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