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国花卉文化中,牡丹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明代传奇《牡丹亭》从传统的牡丹文化、牡丹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养分。在剧作家汤显祖笔下,女主人公杜丽娘有着牡丹一般的艳姿淑质,牡丹一般的悲剧命运,牡丹一般多情而坚贞的品性,显现了浓厚的牡丹文化元素。而美丽高雅、多情动人的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正是明代中后期人性解放思潮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济华 《中华魂》2013,(10):52-53
当我们吟唱起《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克拉玛依之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愿做蝴蝶比翼飞》、《泉水叮咚响》、《牡丹之歌》、《我们的事业比蜜甜》、《长征》、《亲人送别金沙滩》、《西沙我可爱的家乡》、《一个美丽的传说》等一首首历经磨砺的老歌,品味着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经久不衰的经典。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唐代舒元舆的《牡丹赋》、唐代李德裕的《牡丹赋》、宋代宋祁的《上苑牡丹赋》、宋代蔡襄的《季秋牡丹赋》四篇唐宋牡丹赋作对牡丹的体物和描绘特点的分析,以及对于牡丹所承载的士大夫个人仕途、国家命运、道德与友情等意识形态内涵的叙述,认为唐宋牡丹赋作在赋家之迹和赋家之心方面均深得赋体之要。这不但显现了牡丹赋的文体意义,而且文学叙述与历史真相,政治与士大夫精神的复杂关系也可由此角度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4.
论唐人诗歌中的牡丹情结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为世人所喜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对象.特别是在唐代,诗人们写下了数量众多、美不胜收的咏牡丹诗,这些诗歌或直接赞美牡丹的形色之美;或描述了当时社会有关牡丹的习俗与风尚;或借牡丹抒怀,表达诗人们的思想情感;或通过牡丹反映出阶级差别,谴责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唐代牡丹诗歌入手,结合唐代的习俗及风尚,探讨富有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情结及意蕴.  相似文献   

5.
牡丹的拒绝     
牡丹,富贵之花,这是世人的赞誉。但当富贵被膜拜得太久,人们早已忘了牡丹的不屈。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从,宁可被发配洛阳。好一个不从!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谄媚,它不接受提前的参拜观瞻,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况。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花儿是有灵性的、有自尊的,自尊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人也如此。漠北的风刮了一年又一年,牧羊人等了一年又一年,苏武久久地伫立着,当他的副使面对匈奴单于的淫威而吓得俯首…  相似文献   

6.
舒元舆《牡丹赋》中的牡丹形象并不具备典型的中唐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至多是对中唐社会做局部短暂的描摹,舒赋的牡丹形象呈现更多的是舒元舆个人的风云际会以及作者大和年间的创作心态。汤显祖《牡丹亭》中的牡丹形象呈现动态发展的特点,牡丹形象的生成既源于明中后期两种文化思潮的撕扯,也是汤显祖个体思想文化的塑成,传达出汤显祖对自由精神的清醒体认和终极追求。《牡丹亭》颇有争议的《圆驾》一出则是汤显祖以"含泪的微笑"的艺术形式,完成了一位情理难谐的洞见者对一位现实社会的接受者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牡丹因其雍容华贵的姿容、灵异妖艳的传说以及崇游尚富的时风成为唐代文学聚集的焦点,形成极具特色的牡丹文化,影响达至邻国。韩国作家南羲采撰著的《龟磵诗话》,从诗评的角度,倾力展示牡丹构筑的唐代文化与文学情貌。《龟磵诗话》作为一部中国诗话的异国流变体,直接反映了唐代牡丹文化与文学在韩国的接受样态,对深入研究牡丹文化乃至唐诗风韵均有弥足珍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谱录著作均是带有博物性质的文本。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牡丹谱录,探讨其知识属性,可以发现其在博物文本体例、知识呈现方式、博物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上都成为后世牡丹谱录的典型范本。周师厚《洛阳牡丹记》、陆游《天彭牡丹谱》很明显地在模仿和传承着欧《记》。欧《记》具有的博物典范作用,深刻影响着后世博物君子们,展现出宋代文人的自然观和丰富的博物理性世界,推动着中国古代的博物之学逐步向科学理性靠拢。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对小说《社戏》主题的新认识:小说作者通过"我"对前后两种看戏情景不同的感受,表现了对冷漠、混乱、彼此排挤的人与人关系的深深憎恶;对人与人之间平等、融洽、相爱相助的和谐关系的赞美和向往.其深刻意义在于:通过对比手法,体现了鲁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小说由对农家少年纯朴、美丽心灵的赞美,从而在更深一层意义上显现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丑恶、卑琐,表现了鲁迅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相似文献   

10.
目前论述《红楼梦》的书里,大都有这样的论断:《红楼梦》“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 (《辞海·文学分册》)”,《红楼梦》“对于叛逆的贵族青年和勇于反抗的奴隶深情地予以赞美”(华东师大《大学语文》。八三年版),《红楼梦》“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上述“叛逆的贵族青年”指的就是贾宝玉,里面的“歌颂”,“赞美”主要指《红楼梦》作者对贾宝玉的歌颂、赞美,但其中多少包含着今人对贾宝玉所持的态度。这种观点是否符合《红楼梦》一书的实际?我认为有必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如果结合历史背景对《简·爱》进行解读,我们就会发现作品在美丽的爱情故事背后隐藏着勃朗特强烈的帝国情结。英国经过海外殖民掠夺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到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经历了空前的繁荣。生长于英国殖民扩张时期的勃朗特,在作品中不时地表达了对英国民族道德价值的赞美之情,同时还伴随着对其他民族的贬损。  相似文献   

12.
正现属上海长宁区新华街道的法华镇路,古时是一条叫李纵泾的河流。北宋开宝三年,一位僧人在李纵泾北岸兴建法华禅寺,曰法华镇。公元1126年金人南侵,洛阳花匠携带牡丹来到法华镇就地栽培,用扬州芍药进行嫁接,育成以盆栽为主的法华牡丹。清代牡丹专家计南在《牡丹谱》书中录有104种牡丹名品,法华牡丹占48种。今日的法华牡  相似文献   

13.
夏洛的网     
在《夏洛的网》里,怀特用柔韧无比的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理想的、温暖的、美丽的、爱的大网,感动着世界无数的读者。这是一个善良的弱者之间相互扶持的故事,一曲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特别是对生命本身的赞美与眷恋,会让人们生出许多感悟。  相似文献   

14.
读了李玉昆同志《〈故乡〉中赞美了昔日〈故乡〉吗?》一文(《语文教学之友》1983年第5期),颇受启发;但对其基本看法——否定鲁迅对昔日故乡的赞美,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以来,现代筝曲的不断发展,革新了古筝的演奏技术,丰富了古筝曲的内涵。在许多现代筝曲里面,作曲家王建民创作的曲目尤为突出。筝曲《莲花谣》是较为经典的作品,反映了"出淤泥而不染"莲花似的人物,也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作品的技巧和节奏使演奏者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演奏水平,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称洛阳牡丹“今为天下第一”。欧阳修以后,世人对洛阳牡丹津津乐道,但多不知牡丹实极盛于唐都长安。牡丹作为观赏花卉,在唐玄宗时代培育成功,迅即由禁范流向民间,至中唐已遍布长安城,三月游花是当时京城士庶独特的狂欢节,盛况空前绝后。本文考稽史实,从牡丹的培植、流布和观赏等几方面,描述了唐代牡丹文化的风貌。  相似文献   

17.
《全唐文》收录有两篇《牡丹赋》,其中舒元舆《牡丹赋》作年无考。本文结合相关史料,主要运用排除法和推论法,推断这篇赋创作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暮春,即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发生前半年。该赋集中体现了舒元舆参与文宗及李训、郑注密谋诛杀宦官行动因而得到升擢的特别心态。  相似文献   

18.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2记载:“成都海棠树尤多,繁艳未开如朱砂,烂熳稍白,半落如雪,天下所无也。”沈立《海棠百韵》也云:“岷蜀地千里,海棠花独妍。万株佳丽国,二月艳阳天。”可见在古代的成都,能与“花中之王”牡丹相抗衡、获得“花中神仙”称誉的海棠是相当著名的。许多诗人也给我们留下了热情赞美海棠的名篇佳句。苏东坡秉烛夜游,写下“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装”的名句;陆游在成都专为看海棠写了《花时遍游诸家园十首》,第一首就写道:“看花南陌复东阡,晓露初干日正妍。走马碧鸡坊里去,市人唤作海棠颠。”  相似文献   

19.
鲁娃 《可乐》2008,(11):66-66
如果说,生命是一种美丽,那么死亡就是美的毁灭。对于法国人尚达尔·赛比尔女士来说,生命已不成其为美丽,所以死亡就成了一种渴望。六年前,赛比尔女士得知自己患了医学上称为"感觉神经细胞瘤演变性鼻腔鼻窦肿瘤"。这是很少见的不治之症,迄今为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两千多年前的女性世界的艺术长廊 ,对女性的赞美是《诗经》的一个鲜明特点。《诗经》中的女性具有形象美、品德美和精神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