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昌都地区的历史是西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演进过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深刻理解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昌都地区遗存的珍贵文物和藏汉档案文献为主线,分别从昌都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因素,以及昌都历史人物的特殊作用等方面,重点探讨了昌都地区在推进西藏归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揭示出西藏归入中国版图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土呷 《中国藏学》2003,(1):91-102
研究地处横断山脉三江流域的昌都地区的传统建筑变迁情况 ,有助于丰富对藏族建筑史的认识。昌都地区的建筑史可划分为五个阶段、三次高潮 ,上至新石器时期 ,其间历经吐蕃时期、藏传佛教后弘期、明清时期 ,及至近半个世纪尤其是近几年来昌都建筑发展历史进入高峰。卡若文化遗址所揭示的新石器时期卡若先民的房屋营造方法 ,时至今日仍影响着昌都传统民居 ,而且深深影响着藏族建筑的基本样式。昌都地区近二十多年来掀起的建筑高潮 ,无论在建筑形式和建筑艺术上 ,还是在广度和深度上 ,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出现了以昌庆街为代表的一批符合藏式建筑审美情趣并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昌都地区60年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昌都地区在建设西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领域的特殊地位和重要生态价值,提出生态保护、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生态旅游三结合的区域发展观点。  相似文献   

4.
对于八宿县的历史及寺院,我们所知不多,因为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八宿县的论著问世,更不要说是八宿县志了。本文钩稽汉、藏及外文史料,对昌都地区八宿县小史及寺院与活佛作一初步考述,这不仅有助于今后八宿县志的编纂,对于藏传佛教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八宿县小史《昌都地区社会调查材料专册(初稿)》(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藏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1963年)7页言:“八宿宗是达赖喇嘛在1798年(清嘉庆三年)赠给拉萨功德林的布施。由功德林派相子一人来此处理政教事宜”。《西藏自治区概况》(西藏人民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发西藏东部门户昌都地区的旅游事业,真正提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昌都地委、行署的议事日程上。如何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昌都地区旅游资源自身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具有昌都特色的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昌都地区的旅游发展布局等问题,严肃地提到了我们面前。本人先后于1985年和1994年,二次亲自组织并参与了昌都地区旅游资源的调查工作,撰写了《昌都地区旅游资源情况调查报告》,起草了《昌都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对昌都地区的旅游资源现状有了一点感性和理性认识。现将自己的粗浅认识和看法,整理…  相似文献   

6.
昌都地区城镇发展战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剖析了昌都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提出了昌都地区非均衡、渐进式、综合发展的城镇化战略 ,认为昌都地区 2 0 1 0年人口城镇化水平可望达到 2 0 %—2 2 % ,2 0 1 0年以前现有 2 4个建制镇在数量上基本适应本区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是扩大现有建制镇的规模 ,完善城镇功能 ,走内涵式质量型发展道路 ,特别要优先发展昌都镇和其他 1 0个县城 ;加快城镇及郊区农牧业、建筑与建材业、畜产品加工业、生产要素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发展 ,以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实施城镇化战略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7.
一九五一年一月三日,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成立了,这是康藏高原升起的一颗启明星,她给昌都地区和西藏人民带来了曙光和希望。昌都在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解放了,原西藏地方之噶厦政府派驻昌都的行政机构沙王府也彻底垮台了。随着我们部队进驻昌都地区各宗县工作的展开,藏族人民亲眼目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隶属关系的历史沿革,并概要地总结了党在昌都地区工作的三点启示:第一、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和现代国家构建的关系,第二、科学把握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第三、深刻理解"落后"与"进步"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勾蓝瑶是生活在湘南山区的四大民瑶之一,现有两千余人,独特的生活环境、社会经济造就了他们独特的婚姻习俗。历史上他们实行四大民瑶内部通婚,婚姻关系稳定。有"四个蛋子,雷打不动"的古训,有定亲后男女可同居生孩子的习俗,有隆重的婚礼"花筵"和"歌堂"等等。独特的婚姻习俗是研究勾蓝瑶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重视和解决农民经济利益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促进农业发展、调动农民积极性、实现小康目标和现代化的现实选择.从解决农民经济利益问题的历史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相统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民生活的提高作为生产目的和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坚持发展生产力与完善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广大农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和模范实践者.  相似文献   

11.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3.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