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社会作用.文章探讨了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粹,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建议: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拓展校园廉政教育的空间,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廉政文化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廉政文化"的科学概念,是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主题所做出的理论创新,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相碰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多元文化相交汇的时代要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大变革。分析廉政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时代走向,全面把握廉政文化的建设规律和有效图式,对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廉政文化已深深地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甚至内化为人们的一种文化组织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文化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力量。从传统文化的习惯特性与作用机理来看,传统文化对廉政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面影响,一是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新形势下,廉政文化建设对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新时期构建服务型政党的助推器.当前的廉政文化建设在主体方面、环境营造方面和机制保障方面都面临一定的困境.加强新时期的廉政文化建设,要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积极推进廉政文化的大众化、时代化和中国化,把廉政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以开阔视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推进廉政文化的时代创新,进一步完善廉政文化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观、人际关系和谐的人伦观、个体内外和谐的修养观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传统伦理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举世闻名,这不仅与特定的地理、历史、人口等因素有关,也与新加坡富有特色的廉政文化密切相关.新加坡政府既努力营造廉政文化,更着力于把廉政文化贯彻和体现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基础、现实物质基础、制度基础、政治基础、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7.
建国前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廉政理论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实际相结合,在反腐败斗争实践中,着手改造中国廉政文化传统,通过改造中国古代的廉政教育传统、清官崇尚传统、垂直监察传统、重典治贪传统,构建了新型的廉政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廉政文化,开创了建国初期风清气正的政治局面,赢得了人民的信赖,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与地位,为新中国切实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当下的廉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赵有田 《东方论坛》2005,(5):92-97,108
在以什么人为本和如何以人为本的问题上,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看法,形成多种多样的人本观.其中,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中国传统的伦理主义人本观、西方的个人主义人本观和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人本观.伦理主义人本观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思想旗帜;个人主义人本观是西方文明发展的产物,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思想旗帜;集体主义人本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确立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思想旗帜.当代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集体主义人本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9.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全社会反腐倡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文化建设,它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如何既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又切合廉政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还要符合高校的工作实际,是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为此,应将公关学的美学观、形象观以及企业的CIS理念融入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中,以促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相融性,两者的结合既有服务于现实的需要,它们又存在一定的异同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具有五种基本表现,它们分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观与传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相通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知行合一思想的交融性、共产主义社会目标与大同社会理想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与传统民本思想的相融性、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与传统价值观的一致性。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两者理论结合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两种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学校廉洁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廉洁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廉洁意识和公平正义素质的主要途径,也可为社会培育廉政文化发挥辐射、引导和示范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廉洁,这就为学校廉洁教育提出了任务和要求。加强学校廉洁教育就是要将它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真正纳入国民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古代清官形象代表,包公是完美无缺的正义化身,在中国司法文化中,包公早已被神化.然而,如果以元杂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为样本,在现代法治视野下评判包公,我们会发现不仅《红楼梦》中的贾雨村这位葫芦僧会判葫芦案,身为清官的包公也同样封建迷信十足,他为了所谓的结果正义,在断案中有罪推定,并不惜刑讯逼供,最终导演一场包庇凶犯、枉法裁判的葫芦案.中国司法文化中有根深蒂固的清官情节,但司法公正并不仰仗清官,其根植于法治而非人治.  相似文献   

13.
清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法律人,具有明显的法律人格特征。古代清官法律人格的外在表现既体现在司法活动的断案上,又体现在他们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古代清官法律人格的内在精神主要体现在其道德品质、知识结构和价值追求上。清官的法律人格是中国特定的文化塑造出来的,这种人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清官框扶正义的社会效果非常有限,而且麻痹了平民百姓的抗争行为,对中国的法治建设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国家的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归因,过多地注重西方法治理念与制度的学习与移植不利于推进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建构中国的法治社会需要吸纳现代法治观念和先进的法律文化,同时也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承继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以建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切合中国人习惯特点、具有现代法治精神的新的中国现代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5.
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是一个客观而普遍的社会现象。当代中国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在形式上表现为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与观念形态的法律文化之间的不和谐状态,在实质上体现为人治与法治两种价值的紧张状态。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有其产生的众多原因,从最主要而言,是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两种文化体系之间的冲突。法律文化的结构性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应当通过制定良法、法律至上、公正司法与法律教育来消解法律文化中的这种结构性矛盾,建设和谐的法律文化,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法治社会的发源地是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里孕育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及民众文化等因素在东西方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催生了法治社会。在法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 ,道德的性质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发生了对位偏差 ,道德地位在德治主义传统文化的视野里也相对降低。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 ,要正视这种变化 ,并立足于法治 ,才能有效地开展德治  相似文献   

17.
危机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应对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它在现代危机管理中有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危机文化以《易经》为起点,随着传统社会的发展逐渐成熟。它在小农式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受到专制统治的政治因素和宗法制的社会因素影响,并存于儒家"天人感应"的文化内核之中。中国传统危机文化与政治文化、吉祥文化以及物质符号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在法治化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法治理念和封建遗留人治思想产生激烈冲突。无讼文化作为封建人治社会中形成的核心法治思想,被很多人认为是妨害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封建遗留思想,是必须剔除的。无讼文化在中国土地上繁衍几千年,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国人的处事和思维,其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被称之为熟人社会的广大农村,在法律框架内批判的继承,引导和吸纳传统无讼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将有利于我国法治化的推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何种关联,这是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核心议题。在"现代/传统"二元对立范畴中,"传统"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话语,与传统相关的文化要素基本上被归入旧世界、旧秩序的符号谱系中。在此分类范畴中,西方文化代表着现代、全新、开放、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则被认为是滞后的、沉重的、狭隘的,因而是需要变革的。作为这种认知方式的实践,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法律改革总体上走的是西化的路子,大规模移植西方社会的法律制度,深嵌了东方主义逻辑。在法律移植的路径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事项,并且传统文化会阻碍现代法治建设,需要被批判、摒弃。当法律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冲突时,东方主义的思维方式使我们习惯于从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层面来寻找原因,如中国人的观念、习惯等。但司法实践一再证明,不受道德和价值观支持的法律系统容易失效,因此,法治建设需要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无视它、摧毁它。  相似文献   

20.
从"人伦"到"契约":中西方信用文化的比较分析及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信用是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是借助于血缘关系和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由人伦基础所构成的德性范畴,它强调的是行为人的操守和自律;而在西方国家,可以说契约文明构成其信用文化,信用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它强调的是规范和监督,体现了平等自由、等价交换和正当权利的法律原则。当代中国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那种借助于血缘和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人伦信任心理和权利义务关系,均被由市场经济利益调整所形成的契约关系所取代,由法律调整的现代信用,完成了我国信用文化从"人伦"到"契约"的现代转换,进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