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康有为、梁启超一派是清末政坛的重要力量,在辛亥革命前夕积极谋划开赦党禁,试图回国掌握政治主动权与盘活海外党务,此意图最终反由其政治对手革命党促成。辛亥武昌战事爆发,康梁起初希望利用北军倒政府,同时差遣徐佛苏、麦孟华、蓝公武等党众秘密联络国内有实力的政治力量,后又力图持南北之外的“第三主义”,结果均落空,只得依违袁世凯、黎元洪之间。康梁在辛亥革命时期坐失机宜,其政见分歧又在梁启超回国的时机、策略问题上日益扩大与激烈,这不仅成为康梁政治上分道扬镳的节点,而且对多年经营的海外党务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3.
杭州光复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革命党人推翻了清王朝在杭州的统治,建立了军政府,日趋合理的行政区划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各种经济措施的实施为日后杭州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近代杭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城市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风俗的一系列变化使古老的杭州城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景象。辛亥革命后杭州城市在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迁给社会面貌带来的重大变化。有利于人们了解近代杭州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一八九七年,德帝国主义侵占了胶州湾,一八九八年与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将胶州湾周围土地、湾内岛屿强行“租借”,青岛就是胶澳租借地的一部分。当时德国胶澳租界地政府对待辛亥革命持何态度,从下列事实可见一斑。辛亥革命爆发伊始,在青岛的德国殖民主义者宣布“中立”,自称不介入中国发生的事态,但事实并非如此。如即墨县在辛亥革命时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德国公然从青岛派出马队一百三十余人进行干涉。在青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知识分子是这场历史巨变的主导力量。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的排满思潮具有一定的狭隘性。本文主要探析的是排满思潮的内容及其本质,它在政治方面的意义以及它产生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6.
康梁在两广的勤王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康梁策划发动大规模武装勤王运动,两广地区与长江流域并为经略重点。长期以来,人们论及这段史实,大都只注重长江流域的自立军之役,很少措意两广方面的情况。这不利于对运动的确切了解,也影响到对康梁的客观评价。本文因拟补缺拾漏,试就康梁组织两广勤王的问题做些考察和探讨。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百日维新夭折。时隔月余,避难出逃的康梁汇聚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最重大的胜利,是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但是,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又被帝国主义和中国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联合力量所扼杀。无数革命党人用头颅和热血换来的民国政权,很快又落入帝国主义的新走狗、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手中。尽管袁世凯复辟帝制最后没有成功,但国家政权还是被北洋军阀所控制,孙中山大半生奋斗的成果——中华民国已名存实亡,只剩下一块空招牌。辛亥革命失败后,“在孙中山面前就摆着两条道路:或者是承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相似文献   

8.
1911年的辛亥武昌首义,给当时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湖北临时警察筹办处开风气之先,成为中华民国最早的警察机构。这一机构的诞生,不仅填补了清廷倒台后的治安空白,而且在运行过程中,克服了战事频繁、秩序混乱、经济困窘、人员奇缺等诸多困难,客观上起到了襄助革命颠覆清廷的作用,最终成为革命成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他的杰出的历史功绩不仅在于他领导了辛亥革命,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而且还在于他在辛亥革命之后,继续坚持了民主革命的立场,并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从旧民主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纲领——新三民主义,使他的晚年思想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0.
革命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历史上每经过一次革命,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一场阶级变动。在辛亥革命中,有些封建老朽顽固不化;也有一些人经过革命的冲击,终于看清了时代的趋势,逐步转变了态度,变成资产阶级或地主资产阶级。曾经在民国时代两任大总统的黎元洪,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物。探讨一下黎元洪在辛亥革命后的阶级转变,对于明确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将是有益处的。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黄陂人。早年随父迁居直隶北塘,1883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8年毕业,派往北洋水师见习。黎在海军中服役七年,甲午战后南下投  相似文献   

11.
革命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历史上每经过一次革命,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一场阶级变动。在辛亥革命中,有些封建老朽顽固不化;也有一些人经过革命的冲击,终于看清了时代的趋势,逐步转变了态度,变成资产阶级或地主资产阶级。曾经在民国时代两任大总统的黎元洪,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物。探讨一下黎元洪在辛亥革命后的阶级转  相似文献   

12.
戊戌政变后 ,康梁仍时刻盼望返回朝廷 ,依靠皇权推行改革。而太后的存在使他们的目的不能达到。为此康梁于 190 4年派出以梁铁君为首的暗杀团体入京谋刺慈禧。梁铁君在国内活动近两年 ,清廷立宪呼声日高。梁铁君因向康有为提出放弃刺杀方针 ,不久梁铁君突然被捕。袁世凯等人非常秘密地处死了梁铁君。由于朝廷宣布预备立宪 ,康梁没有因梁铁君死而失望和疾愤 ,而是从此放弃刺杀慈禧的方针 ,希望通过合法政党活动实现自己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3.
一、阳夏战争结束后黎元洪实际地位的变化 辛亥武昌首义以后,清军与革命党人领导的民军在汉口、汉阳展开激烈战斗,这便是著名的“阳夏战争”。1911年11月底,民军放弃汉阳,退守武昌,阳夏之役告一段落。此后,武昌政局出现一个重大变化:湖北军政府内革命党人与黎元洪之间的控制被控制关系,渐渐发生颠倒。这种格局的形成,与湖北军政府内部各种矛盾的演化有关,同时又是袁世凯老辣的反革命策略带来的直接后果。  相似文献   

14.
戊戌政变后,康梁仍时刻盼望返回朝廷,依靠皇权推行改革。而太后的存在使他们的目的不能达到。为此康梁于1904年派出以梁铁君为首的暗杀团体入京谋刺慈禧。梁铁君在国内活动近两年,清廷立宪呼声日高。梁铁君因向康有为提出放弃刺杀方针,不久梁铁君突然被捕。袁世凯等人非常秘密地处死了梁铁君。由于朝廷宣布预备立宪,康梁没有因梁铁君死而失望和疾愤,而是从此放弃刺杀慈禧的方针,希望通过合法政党活动实现自己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     
史鉴 《老友》2011,(12):13-14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汉地区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发动武昌起义.接着各省纷纷响应。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     
199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纪念。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开始发动反清武装斗争。1905年中国革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同盟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虽都失败,但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川、鄂、湘、粤等省发动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10月10日,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发动武装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群众自发斗争席卷全  相似文献   

17.
王新民 《南都学坛》2006,26(5):39-40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自我观在自我的本质、理想自我的人格特征、实现理想自我的途径等方面存在着众多的差异,儒家自我观认为自我的本质是仁,理想自我的人格特征是“内圣外王”,通过自我修养、自强不息去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道家自我观认为自我的本质是“真”,理想自我人格是“无知”、“无为”“无欲”,通过“虚”、“静”、“齐物”等方式来实现理想人格。两种文化的自我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也发挥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实用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实用观中西有别。中国人历来推崇道德理念及其践履,目的在于经世医国;西方人历来崇尚自然知识及其应用,目的在于驾驭自然。中国人重直观、体验、顿悟;西方人重实验、实证,用行动的效果来判定概念的意义。中国人重义轻利,强调个人服从家、国利益;西方人重功利,颂扬自利与利他的统一。中国传统实用思想植根于自然经济并为之服务;西方实用思想植根于市场经济并为之服务。直到近现代,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实用观才缓缓趋同。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北京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财政拮据,政局不稳,兵变时有发生,外交未得到西方列强的承认等。但民主共和思想逐渐在人们心中扎根,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社会秩序紊乱,民众舆论复杂,思想尽管纷歧却很活跃。人们都希望一个强大、民主的中国出现,都希望一个高效廉洁政府的组成,以巩固东亚民国之丕基。  相似文献   

20.
孔孟"信"德的共同点:"信"理上都强调仁包含着"信",内心忠实无欺,从义而行,言行一致;"信"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社会和谐之本;通过教与内省以达信.孔孟"信"德的区别点:在"信"理上:在仁与信上,讲心性与否,与仁并列高低之别;孟子讲信与"诚"相连,而孔子只讲忠;言必行,行必果与否的区别.在"信"的功利价值上的区别.在达信上,践习与养心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