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李自成自潼关原之战失败后,被困于商雒山、鱼腹山,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总结革命经验,1640年(崇祯十三年)从巴西突围,第二年进入河南时提出了这个口号。这个口号一提出便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执香迎导,远近若狂”。农民起义军声威大  相似文献   

2.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陕西米脂人。贫苦家庭出身,“幼牧羊于邑大姓芪氏,及长,充银川驿卒,善骑射……”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陕西北部“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农民无以为生,纷纷起义。李自成和伙伴一起参加了王嘉胤起义军,后来投奔“闯王”高迎祥,号称“闯将”,自率一军。他生活艰苦朴素,,作战勇敢,深得起义战士的爱戴。1635年1月,农民军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领导人聚会河南荥阳,商讨打破明朝围攻农民军的对策。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所向”的战略计划。他说:“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  相似文献   

3.
(一) 白莲教运动从宋代兴起,至清末为止,在全国此伏彼起,共延续达数百年之久。这个混合了佛教、道教、明教和弥勒等教为一体的民间秘密宗教团体,曾以“明王出世”、“弥勒降生”相号召,组织广大农民举行过无数次起义。仅在清朝,就有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山东有王伦的清水教(白莲教支派)起义,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九年(1805年)川、楚、陕有白莲教的大起义;嘉庆十八年(1813年)至翌年,冀、豫、鲁有林清、李文成的天理教(白莲教支派)起义;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山西有曹顺的先天教(自莲教支派)  相似文献   

4.
李来亨,陕西清涧人。少年时在陕北参加明末农民大起义,跟随李自成转战南北,英勇杀敌。李自成牺牲后,作为大顺军主力部队的重要将领和后期的统帅,李来亨继续高举农民起义的大旗,坚持武装反抗满族贵族集团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奴役政策,反对清王朝的军事镇压和“招抚”阴谋,勇敢战斗,宁死不屈,表现了起义农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  相似文献   

5.
李来亨,陕西清涧人。少年时在陕北参加明末农民大起义,跟随李自成转战南北,英勇杀敌。李自成牺牲后,作为大顺军主力部队的重要将领和后期的统帅,李来亨继续高举农民起义的大旗,坚持武装反抗满族贵族集团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奴役政策,反对清王朝的军事镇压和“招抚”阴谋,勇敢战斗,宁死不屈,表现了起义农民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生活在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历史时期。明末,最反动的大地主、大官僚阶层,为了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命运,一方面竭力宣扬反动的儒家思想,另一方面则挥舞屠刀,疯狂地镇压农民起义。但是,这只能激起农民阶级更强烈的反抗。在明中期连续数十年大小数百次的农民和市民起义的基础上,于一六二九年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农民大起义,他们在“均田免税”的战斗口号下,用革命的暴力,批判了儒学,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大顺”  相似文献   

7.
明末农民大起义,于1644年(崇祯十七年)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在北方李自成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在四川张献忠建立了大西农民政权。农民政权建立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建立前后对地主阶级、明王朝统治的打击,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本文仅就大西政权与川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张献忠是初和高迎祥,后和李自成同时并立的最为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过去有的历史论著因为李自成直接攻进北京,推翻了明崇祯皇帝的统治,为夸大李自成的作用而贬低了张献忠的作用。这是不符合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的。张献忠(公元一六○六——一六四六年),字秉吾,号敬轩,陕西延安府柳城涧人,家境贫苦,“父业屦,母织席”,故献忠读书不多。成人后,曾在官府作过捕快,被革职。又投入军营作边兵,仍受欺侮。因“犯法”当斩,军官陈洪范“奇其壮貌”,为其  相似文献   

9.
龚书铎 《中华魂》2004,(4):22-23
今年又逢甲申年。60年前的那个甲申年(1944年)3月,郭沫若同志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著名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纪念明朝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三百年。文章阐明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它的一些首领因为胜利而骄傲起来,生活腐化,进行宗派斗争,以致这次起义在1645年陷于失败,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0.
崇祯十六年(1643)三月,李自成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后不久,设盛宴招待农民军中地位仅次于自己的“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诨号曹操的罗汝才和重要首领、诨号革里眼的贺一龙。罗汝才以疾辞,没有赴宴。贺一龙去后和李自成宴笑甚欢,饮到夜半时分,突然命人将贺一龙绑缚杀死。罗汝才等都不知晓。第二天清晨,李自成又派左右亲信二十骑到罗汝才营,声称找罗言事,径入罗的卧室帐中。罗汝才刚刚起床,正在梳  相似文献   

11.
渭华起义是1928年5月至6月在陕西省的渭南及华县地区爆发的。它是在“八七”会议后,由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在中共陕东特委及刘志丹、唐澍、刘继曾等同志具体领导下进行的。渭华起义是由农民暴动和军队武装起义相结合进行的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英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太平天国革命和云南回民起义的影响下,爆发了西北回民大起义。这次起义首先是由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4月,陕西华州吹竹事件而引起。回民申冤反被“辱之”,官府“凡争讼斗欧,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由此造成了回汉积怨、械斗、互相残杀,地主团练更是肆意“妄杀无辜回民,或数十人,或数百人不等,并将庐舍一律焚毁”迫使回民为求生存,拿起武器自卫,与统治阶级进行  相似文献   

13.
列宁指出:“最能表現这个国家机器特征的有两种机关,即官吏和常备軍。”这就是說,政府和軍队是国家政权的两个最重要的标志,具备这样两个要素,就意味着一个政权的成立。李自成領导的起义农民,在同地主阶級的搏战中,建立了一支十分庞大的軍队。崇禎十三、四年占領河南村,有“众数十万,号百万”。崇禎十七年进据西安时,有“步  相似文献   

14.
明代末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十分尖锐。王公、贵族、官僚及地方豪强势力,各自凭借特权吞并土地,形成大土地集中。丧失了土地的农民,沦为地租压榨之下的佃农,一部分成为特权地主的家奴、佃仆。国家的赋税日益加重,破产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逃亡转徙,一幅凄惨的流民图,到处可以看到。这就是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大起义的社会背景。明末清初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争。前十七年(1627—1644)是农民起义军推翻明王朝政权的战争,后三十九年(1644—1683)是清王朝镇压人民起义和反抗势力的战争。经  相似文献   

15.
北宋太宗淳化年间,四川地区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王小波在发动起义时,提出了“均贫富”的革命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心愿,贫苦大众争相附从,起义队伍迅速壮大,由几万发展到几十万人。攻占成都后,建立起“大蜀”农民革命政权,派兵四出、攻略川中州县“北抵剑关,南距巫峡”。  相似文献   

16.
十七世纪中叶,在我国广大地区进行了一场伟大的革命战争,这就是我国古代史上规模空前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李自成,就是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位杰出的农民革命领袖。关于李自成及其所领导的农民战争的研究文章发表很多,但对李自成的家庭出身及幼年生活,各书所述,颇不一致:有的认为李自成出身贫农,后来充当驿卒;有的则认为自成出身富农,后来充当驿书;有的认为自成出身雇农,当过马夫、酒佣、锻工等等。众说纷纭,各引史书作据,读者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7.
论牛金星     
史学界对牛金星的评价,大都持全面否定的观点。集其要据大致有四:一是牛金星作为地主阶级在农民军中的代理人,其参加农民起义是投机革命以求颠覆;二是牛金星腐蚀了李自成及其主要将领,以致他们日趋腐化,最终导致了大顺政权的变质;三是牛金星进谗言陷害了农民军主要将领李岩,造成农民军内部分裂、将士解体,这是大顺政权速败要因;四是出卖民族利益,投降清朝。由此而论,牛金星简直成了农民起义失败的罪魁。我们认为这些论据很不充分。笔者不揣浅陋,试在澄清一些史实的基础上,对牛金星作出较为中肯的评价。牛金星,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李自成出商、雒山进入  相似文献   

18.
明末农民大起义的著名领袖李自成,以西北边墙驿卒,不堪饥苦煎熬,揭竿而起,百折不挠,奋战十六个寒暑,终于打进北京城,做了大顺永昌皇帝.一场旧式农民战争的领袖,有此辉煌业绩,的确是“叹为观止”了.然而,胜利的果实得来千辛万难,失去却像泼瓢水似的容易,时光的流驶仅仅只有一年,便兵败身亡,落了个满洲贵族入主中夏的悲剧结局.这一段极富于戏剧性变化的历史,吸引了不同时代、阶级的众多史家瞩目.从旧时代的正史、野史到今日的专著、论文,见智见仁,莫衷一是.光绪庚子本《九宫山志》,曾对李自  相似文献   

19.
新书简讯     
《王小波李顺起义资料汇编》 北宋初期在四川青城县(今灌县境)爆发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在我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口号,革命队伍曾发展到数十万人,控制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几十个州县,建立了年号“应运”的大蜀政权。这次起义连同余波在内持续了三年多,给赵宋封建王朝以有力的打击。 我校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和历史专  相似文献   

20.
60年一轮回,又逢甲申。由此上溯一个甲子,即1944年,伴随着抗日战争的节节胜利,我党和人民军队的力量日益壮大,根据地和人民政权兴旺发展,革命胜利临近,建立新中国目标即将实现,给了根据地军民和全国爱国人士巨大的鼓舞。在这个“唱赞歌”渐成风尚、讲忧患”不太“合时宜”的时刻,郭沫若以纪念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300周年为由,挥笔写下了他的心血之作《甲申三百年祭》。360年前,即1644年,农民革命风起云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经过16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并一鼓作气攻进了北京城,结束了明王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