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边陲线上》是骆宾基的处女作,也是骆宾基的成名作。它是骆宾基把文艺作为为民族主义革命斗争服务的一个具体例证。骆宾基的创作风格在这部小说中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2.
一八二年中秋过后的一两天,我去看望骆宾基,他赠我一本淡黄封面的《幼年》。“骆老师,这部长篇是您的代表作吧?”“是的,我的代表作。”话音很低,语气却是毫不含混的,看他的神情,倒仿佛是被人猜中了一个秘密。我暗自欣喜,因为自己的看法得到了作者如此明确的证实,而几种有影响的文学史并没有这么肯定过,再说,建国后几十年间,不管怎样,骆宾基毕竟写下了不少于他解放前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马如森同志精心撰写的《殷墟甲骨文引论》一书,即将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由著名学者胡厚宜、孙常叙、李学勤先生作序,孙先生题写书名。学者们对该书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认为本书体例新颖,内容丰富,在同类书籍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一在灿若群星的中国现代作家中,骆宾基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而引人瞩目。在东邻日本,由于骆宾基的小说富于“文学性”,有情致,一直拥有相当的研究者和读者,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①在国内,随着近年来文学观念的变革,骆宾基的小说开始“看涨”,不仅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而且评价也明显提高,有人干脆以“骆宾基式”的命题概括其创作特征。②骆宾基这颗于抗战之后升起的文学之星,正在寥廓的星空闪耀着熠熠的光彩。但是,在既往的现代文学史著中,骆宾基却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别具一格的  相似文献   

5.
殷墟即商丘     
殷墟并不是殷人的废墟,如《新华字典》所解释的那样:“有人住过而现在已经荒废的地方:废墟、殷墟。”(“墟”字解,《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与此基本相同。)“墟”字古书多作“虛”,它是集镇。我国南方各省至今还把集市叫作墟场,把赶集叫作赶墟。 “殷墟”一词,最先见于《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这个殷虚,《史记集解》说它是“故殷都”,“故”即“从前”,并没有“废墟”的意思。 古代“虚”、“丘”一义。《说文解字》说:“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古者  相似文献   

6.
关于畲族来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畲族的族源问题,解放前后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中央民族学院学报》自1980年以来接连发表了王克旺等同志《关于畲族来源》、石光树同志《从盘瓠神话看苗、瑶、畲三族的渊源关系》、吴炳奎同志《梅县新石器遗物与畲族历史》、费孝通教授《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中提到的已故潘光旦教授对畲族族源的意见,以及施联朱同志《关于畲族来源与迁徙》等文章①。除潘光旦教授提出苗瑶畲与春秋战国的“徐夷”有密切关系意见外,  相似文献   

7.
1982年11月,我刊接到苏州大学中文系丁耀良同志来信。丁耀良同志将我刊1982年第3、4期所载《抗日战争时期老舍活动纪略》一文与有关资料对勘后,提出了一些问题,嘱转《纪略》作者复核。兹将丁耀良同志所提问题和《纪略》作者刘安章、李荣峰两同志的答复摘录发表于下: (一)丁耀良同志提出的问题 1.原文“1940年11月14日”条把《抗战文艺》第7卷第1期的出版时间定在当天,而据《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1962年5月第1辑所载《抗战文艺》总目,则:第7卷第1期出版于1941年1月1日,其中有《三年写作自述》。 2.“1941年5月30日”条:“在《大公报》发表《诗人》……又在《中央日报》发表《论新诗》……还在《国民公报》……发表《怎样学诗》……”这三篇文章是否都在同一天,即1941年5月30日发的?  相似文献   

8.
《武汉大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登载张雪明同志的《释尼田——与张政烺同志商榷》。最近,我才见到这一期学报,既蒙张雪明同志不弃,把问题提出来要进行商讨,我理应回答,以下就该文的顺序谈几点。原文说:“《说文》肖‘从肉小声’,值  相似文献   

9.
《延边大学学报》1981年第四期发表了景爱同志所著《关于东夏国都城的再探讨——兼与朴真奭同志商榷》的论文,拜读之后,颇有启发。景爱同志在这篇论文中对拙文《关于东夏国首都(笔者:关于南京之误记,《延边大学学报》1981年第三期已纠正)及其位置的考证》提出“不同的意见”。对此表示感谢,并奉呈自己不成熟的答复意见,向景爱同志和史学界的诸位先辈及同志们请教。一景爱同志在尊作第一部分《延吉城子山古城与东夏南京城的关系》中全面否定拙文  相似文献   

10.
《幼年》是自传体小说,是骆宾基长篇三部曲的第一部。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以讲述小城故事见长的作家不同,骆宾基没有从文化批判的角度揭示故乡珲春的落后意识和封建习俗,而是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着眼,聚焦民族文化,细心描绘小城生活的诸多细节,选取家庭日常起居和小城各民族居民生存交往这一核心意向,利用混沌初开的幼年视角,让读者看到和体味了东北满、汉、回、朝等多民族杂居共处的三等小县城的社会风貌和地域风俗。小说文笔轻柔,浅吟低唱,融时代变迁、民族交汇和地域风俗于一体,为读者提供了感同身受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1.
在一九八二年《天津师大学报》第五期上,刊出吴振清、杜淑芬二同志的《对“元杂剧选注”部份注释的浅见》一文,对王季思等同志的《元杂剧选注》中的部分注释,提出了不同看法,我认为是有道理、富于说服力的。兹再举出几则为例,表达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与王季思等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2.
我新近得到一张照片:他有浓黑的头发、粗粗的双眉、厚厚的嘴唇,鼻梁上架着一付眼镜,颈上系一条花领带,身上着一件格子西装,俨然一付知识分子的形象,年纪很轻,却有着严肃持重的神态。他是谁?他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替著名女作家萧红写小传的作者——现代著名作家——骆宾基同志。这张照片摄于一九四六年的上海,写《萧红小传》之前,那时他才二十九岁。初次看《萧红小传》,就觉得这不是一般现代文学研究者写的,因为从流畅的文字中,时时可以看到作者对逝者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思念,没有“桃花潭水深千尺”般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注的作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文附有小字注,我认为此项小注即出于《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作者罗贯中之手,并曾据此考定罗贯中的生活年代及写作此书的大致年代(参见我和马美信同志为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三国志通俗演义》所写《前言》及《文学遗产》1982年第3期所载拙作《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其后,王长友同志发表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是作者手笔吗》一文(《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对我的看法提出商榷意见。我想,通过讨论,我们将会把问题搞得更清楚。故特进一步申述鄙见,以就正于王长友同志和其他同行。  相似文献   

14.
《武汉大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登载张雪明同志的《释尼田——与张政烺同志商榷》.最近,我才见到这一期学报,既蒙张雪明同志不弃,把问题提出来要进行商讨,我理应回答,以下就该文的顺序谈几点.原文说:"《说文》肖'从肉小声',值得重新考虑."又说:"从宀肖声的宵,金文作?或作?(见《宵簋》),肖字从月而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的散文诗《雪》,现已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对它的主题应如何理解,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作者通过描绘‘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两幅雪景,抒写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读鲁迅散文《〈雪〉》,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并批评李何林同志的意见,认为李何林同志关于《雪》于情景之外“还有所象征”的说法是与作品实际有很大距离的.(李何林同志的意见可参看陕西人民出版社《鲁迅〈野草〉》注解)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6.
去年春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位同志,来成都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他趁便捎来了牟决鸣同志的口信,嘱托我们查阅一下三十年代初在成都出版的《社会日报》,据说该报曾发表过何其芳的诗歌。不久,笔者从牟决鸣同志的来信中得知,提供在《社会日报》上可能有何其芳的佚诗这一情况的,是成都一位名叫宋大鲁的老人;牟决鸣同志在信中还提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术界在对毛宗岗父子修订评点《三国演义》的研究中,有的同志以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通俗”本)的情节文字与毛评本相比勘,从而论述毛氏对原著的修订和改动,以评论其功过。这样做,我认为是极不合适的。郑振铎先生在《三国演义的演化》一文中,已明确提出毛氏《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所用之底本为“吴观明校刊本”,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以下简称“李评”本)。黄霖同志在《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中,也说“我们在研究毛本《三国演义》时,必须联系到它的唯一的祖本李卓吾评本。”这一建议还是值得重视的。当然,随着学术讨论的深入,有的同志对毛评本底本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刊1985年第4、6两期先后发表了方励之同志的《宇宙的创生》和沈华嵩同志的《时间空间观念的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篇文章之后,《人民日报》综合摘转了两文的内容,院内外不少同志来稿就两文观点进行讨论或阐发,反映了大家对这一科学的、也是哲学的重要课题的研究热情和对本刊工作的支持。深受鼓励和鞭策的本刊同人,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这里发表的上海复旦大学肖巍同志的文章,是来稿中的一篇。因本刊篇幅有限,无法刊用更多来稿,请作者鉴谅。  相似文献   

19.
翦伯赞同志的《王昭君家世、年谱及有关书信》均写于一九六一年春,共有四篇,即《王昭君家世》、《王昭君年谱》、《复郭沫若同志》、《复张名彦同志》。《复郭》信是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八日我到郭家看望于立群同志时,她让秘书王廷芳同志给我看的。次年我们编辑《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时,立群同志已去世。经庶英、平英同志的赞助,将该信拍照制版,刊于书中。其他三稿是近来清理旧箧时发现的,均是初稿。翦老对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有很浓厚的兴趣。他为研究王昭君,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包括了正史、文集、诗集、剧本、方志、汉简、敦煌资料、碑刻、砖瓦文字等。写过专论文章如《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写过不少赞扬王昭君的诗,又在一些学术讲演或  相似文献   

20.
骆宾基建国后的小说,在创作方法上仍选择了现实主义,而在文化观念上则选择了政治倾向性。这一文学艺术观的确定,经历了空虚、疑虑、困惑、寻求等痛苦的情感纠葛和理性思考。骆宾基在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之后。又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许多适应时代要求的文学作品。他建国后的创作成就虽难以与建国前相比,但却能看出一个跨时代作家坚韧顽强的创作精神和对党和民族忠实自觉的使命感。政治阐释成为骆宾基建国后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