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有话好好说》问世以来,在京城内外引起阵阵喧哗与骚动,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是张艺谋执导电影的一次滑坡,他根本把握不了当代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进了城”也是个土八路;有人则认为此片体现了张艺谋导演风格的突破,是一次成功的“进城”。的确,这部影片一改张艺谋过去关注厚重的文化内涵,拍农村生活题材的路数,把镜头焦点由农村转向了城市;从史诗性的、庄严的艺术格调转变成一种游戏性的、闹剧式的风格。然而,应当看到,影片题材的改变和艺术格调的变换,并不是评价影片成败、艺术价值高低的标…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有话好好说>问世以来,在京城内外引起阵阵喧哗与骚动,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是张艺谋执导电影的一次滑坡,他根本把握不了当代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进了城"也是个土八路;有人则认为此片体现了张艺谋导演风格的突破,是一次成功的"进城".的确,这部影片一改张艺谋过去关注厚重的文化内涵,拍农村生活题材的路数,把镜头焦点由农村转向了城市;从史诗性的、庄严的艺术格调转变成一种游戏性的、闹剧式的风格.  相似文献   

3.
还记得《大宅门》里的那个无赖韩荣发吗?还有那个《神医喜来乐》里的坏药商孟庆和: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有话好好说》里那个喊着“安红!我想你想得睡不着觉”的民工,以及热播电视剧《玉碎》里的“臭咧咕”……清一色的反面配角无一例外地让观众记忆深刻。他们的扮演者有一个并不太响亮的名字——杜旭东,别看他长相不济,他可是大校军官,海政文工团演员、剧团团长,而且,有一个漂亮的医生妻子……  相似文献   

4.
聂东甲 《可乐》2010,(5):53-53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张伟平结识了张艺谋。两人性情相投,成为很要好的朋友。 1995年,张艺谋筹拍《有话好好说》,投资人对影片的前景没有信心,不敢投资。一次见面,张伟平问张艺谋:“最近在忙什么?”张艺谋有些苦恼:“最近在筹拍《有话好好说》,但投资方对市场缺乏信心,资金迟迟不能到位。”  相似文献   

5.
追问生命──张艺谋电影的哲学思考及美学表现李鲁祥张艺谋的创作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证明来自两个方面:一连串的国际大奖和观念的喜爱。张艺谋电影风格的独特,似乎是一入影界就呈现出来了,中间几乎没有过渡。这当然首先来自他的智慧(曾被誉为“怪才”、“鬼才”...  相似文献   

6.
朱溥生是香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发表在《华侨日报》副刊《儿童周刊》(1947-1961)上的早期儿童文学作品以说故事为主,文艺色彩较淡,侧重的是故事的流畅性,着意于开首、结尾与中间的情节发展。他认为故事的意义在于教训与思辨,从趣味入手,选择幽默的语言、讽刺夸张的技巧、对比的手法创作故事,意在说明他的“故事”有“小说”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电影导演的文学观是电影导演对电影剧本的选择方式、选择手段,处理方式、处理手段,以及从电影剧本到电影作品制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风格追求。张艺谋电影作品文学观的核心内容是“摒弃原创,以‘我’为本”。文学作品是他电影创作的源;在他人的作品中安顿自己思想的魂;凸显个性,强化女性形象,喜好北方环境。  相似文献   

8.
张艺谋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热烈的争论.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的讨论中,张艺谋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说张艺谋电影是开放的能与世界文化对话、具有民族特色的、属于“第三世界文化”的好作品;有人说是受西方话语制约的,投合西方中心权威需要的,取媚于洋人的作品.究竟如何评价张艺谋电影?笔者不揣浅陋,略陈愚见.一、先给个”说法”:张艺谋电影属“第三世界文化”“第三世界文化”理论首先是在第一世界的西方提出来的.美籍巴勒斯坦学者爱德华·萨伊德写了两本轰动的著作——《东方主义》与《文化和帝国霸权主义》他发挥了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理论,以极其激烈的态度对西方殖民主义进行了谴责,批判了西方的“东方学”,论述了西方近代文化与帝国霸权主义的关系,并得出结论说:现代西方文化的主线,就是为帝国霸权主义张目.美国白人左派理论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撰写了《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正式提出了“第三世界文化”或“第三世界文学”的字眼.杰姆逊以东方“他者”的眼睛来反视西方文化,对西方后殖民文化  相似文献   

9.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1 987年 ,自他执导的首部影片《红高粱》一炮打响后 ,一直执著于电影创新探索的他在 1 999年 ,又以《我的父亲母亲》向中国世纪末影坛投入了深情一瞥。在“初创——发展——成熟”这三个阶段划分基础上 ,结合张艺谋 1 3年来的代表影片 ,分别从主题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 ,阐释了这三个时期以“反叛—回归—整合”为主的创作特征 ,以期在新世纪初对张艺谋电影的创作走向作出一个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16岁那年,他看到了张艺谋的电影《红高梁》,那些具有强烈画面感的镜头,以及让人心动的故事情节,唤起了他内心全部的热情。从此,他对电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立志要从事电影事业,高考前,他对父亲说:“爸,我想考北京电影学院。”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作家,平时对他要求极严格,听儿子这么一说,便回道:“考电影学院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别想什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通过对张艺谋艺术创作的全新观察和独特阐释,在深刻揭示张艺谋确立电影大师地位的同时,探讨他如何超越电影导演身份,从而树立其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视觉艺术大师的“新张艺谋现象”.文章主要从三个维度对张艺谋“另类身份”进行“言说与解读”:一是张艺谋的影像身份:电影界内创造的辉煌;二是张艺谋超越影像的视觉艺术大师身份——“跨界”的勇气、追求与成就;三是张艺谋“跨界”创作中“相同”与“相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改编小说是张艺谋电影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在改编过程中张艺谋有着多元的美学追求。他继承了分解性美学,保留原的故事性,并强化情节、集中矛盾,从而克服了第五代电影的局限。为寻求突破,他又实践了纪实性美学,简化故事线索、淡化情节,并以偷拍的手法创造了一种初始真实的幻觉。而张艺谋电影改编中最具特色的是对影像美学的运用,他充分发挥了影像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巧妙应用隐喻象征等手段,把学语言转化为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13.
以张艺谋、冯小刚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商业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市场化、产业化过程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他们创作的“商业大片”具有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等可营销性特征,表现为对著名导演、大牌明星、具有吸引力的故事以及独特的视觉造型等可营销元素的运用。他们为中国电影产业化所做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但也存在题材样式过分狭窄和电影后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分析了从余华小说《活着》到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叙事语法的转换 ,进而考察从小说到电影的审美嬗变 ,1 .题旨的暗变 :从“忍韧”到“苟且”;2 .基调的转变 :从“沉郁”到“微亮”;3.风格的转移 :从“荒诞”到“反讽”;4.视角的移心 :从“冷峻”到“移情”。《活着》既是余华向“先锋写作”的告别 ,也是张艺谋对“民族寓言”模式的摆脱。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艺谋突然“失去”了合作伙伴巩俐和国外投资後,张伟平出现了,他慷慨自掏腰包让张艺谋拍片,并迅速从电影外行修炼成高手,写下2.5亿的《英雄》票房神话,开创了中国电影“制作-营销”新模式,成为中国电影梦工场的最大“买家”。2005年,张伟平和张艺谋一起联手高仓健,打造艺术大片《千里走单骑》。  相似文献   

16.
嵌套式结构(“嵌套式结构”中文语境未见成规译法,笔者试译)这一元小说技巧主要涉及中国盒子式的结构或嵌套结构不同层次的复制问题。它是最常用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技巧之一。冯内古特在他的两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五号屠场》和《冠军早餐》中分别从三个层面使用了这一技巧。它们是故事层面,文体风格层面和叙述层面。  相似文献   

17.
一 张武小说的地方特色,是他在长期刻苦的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追求的结果。他曾说,在创作上,从一开始,就努力探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法,用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用群众喜欢看和听的故事来反映生活。他甚至还借我国不同地区人们爱吃不同的“面食”作譬,说:“四川有担担面,陕西、甘肃有扯面,山西有刀削面,我们宁夏有小揪面。我希望做出为群众喜欢的‘小揪  相似文献   

18.
小区最近换了一个保安,个子很高,人很帅,脚蹬战靴,制服笔挺,非常乐于助人。我的建材多数都是他帮我运进去的。这个保安非常喜欢同业主聊天,楼上楼下打得火热,每个人他都认得,每家情况他都了解。我一度认为他就是我理想中的保安。可同学老伍到我家做客,临走的时候却警告我,和保安太熟了也不是什么好事。老伍有套大房子,人又厚道,老乡来了都去投靠他。楼里的保安跟老伍很熟。有一回,老伍认真地跟我们说,“我发现那个保安很崇拜我……”老伍常冒出这种话来供大家娱乐。尽管遭来一片嘘声,但老伍还是顽强地分析道“:他可能以为我是演电影的”。据…  相似文献   

19.
吴垠 《国际公关》2011,(5):72-72
10年前,给团队做培训,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销售人员A,准备离职前跟朋友B说:“这个鬼公司实在太烂了,真不想干了!”A听后说:“你干脆这样,先好好再做一段时间,把销售先做上去,然后你再把客户一起带走,让这个差劲的公司多受些损失!”A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照办。  相似文献   

20.
创造了优美恬静的田园诗的陶渊明,他自己的思想并不平静。本文拟从陶渊明的诗文自身出发,分析一下他那动荡不宁的思想经历,看看他是在几个层面上展开这种内在搏击的。一、仕隐冲突这是陶渊明思想中第~个严重冲突。我看陶渊明的归隐有三个原因:1.追求精神生活的自由。他多次表述,仕途社会对他犹如“樊笼”和“尘网”,他在其中过着“心为形役”的生活,这种违背心牲的生存方式,令他感觉耻辱和痛苦(即“志意多所耻”);还在做建威参军时他就说:“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归隐多年之后,回顾那段仕宦生涯时还说:“在英经十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