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秋十月,丰收季节,恰逢《人才开发》杂志创刊10周年华诞,作为该刊的一名老读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全国劳动模范徐虎同志说过:“你不奉献,他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他也索取,向谁索取?”这句至理名言真实地体现了徐虎奉献精神的实质,这个精神使徐虎10年如一日,正是“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 从自己的耳闻目睹中,使我联想到《人才开发》杂志这10年来从创业的艰辛逐步走向辉煌的历程,这不  相似文献   

2.
《人才开发》今年10岁了,在她刚满周岁的时候,我去浙江省人事厅办事。省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丁坚同志送给我五、六本人才类杂志,内有《人才开发》,并希望我向这些杂志社投投稿。就这样,我有幸认识了《人才开发》。 我几次投稿失败后,终于在1990年第1期《人才开发》首次发表了我的作品。从此后,我每年均有文章  相似文献   

3.
尚志同志:时值《人才开发》创刊20周年之际,谨以本人名义向你表示祝贺。20年来,《人才开发》在你的精心培育和领导下,带领全社同志,正确宣传新时期的人才开发策略,积极为人才开发服务,为国家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人才开发事业做出了贡献。作为杂志的社长,你已年愈高龄,但却能以旺盛的精力把《人才开发》经营  相似文献   

4.
我和《人才开发》是有相当深的缘份的。 提起《人才开发》,首先想到的是刘经纬老师,我从内心对刘老师相当敬重。刘老师虽无什么惊人之作,但在提携人才学界后人方面却是肯下功夫的,也是我在全国人才类刊物中这方面感受最深的老编辑。那是90年代初,我刚到国家人事部人才研究所工作,出于对人才学的酷爱,我想把全国研究人才学的这一帮学界新秀串连起来,组成“中国人才研究会青年人才研究专委  相似文献   

5.
《人才开发》经3年筹办,自1985年8月建社,1986年10月创刊,至今已有13年了。我于1988年4月从青海省委组织部《人才天地》杂志社调入《人才开发》至今已经10年半。筹办、创刊的艰难我虽没有经历,但不断听到有关领导的介绍,我深切领会到叶尚志老部长的含辛茹苦、呕心沥血。今天,《人才开发》已从一个幼童成长为一个"英俊少年",个中甘苦自不待言,一切成绩皆应归功于叶老的正确领导,一个革命老干部在各种风浪中能始终把握政治大方向,  相似文献   

6.
走过了10年历程的《人才开发》,如何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形势,在交流人才学研究成果,传播人才知识,传递国内外人才信息,推进人才培育和开发、利用各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呢?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上海市人事局办公室,上海人才研究会和《人才开发》杂志社于1997年4月25日联合召开了座谈会,邀请本市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党政领导和市区县组织人事部门的负责人30余人,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本刊副社长梁光壁同志主持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7.
各位领导同志、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高兴和喜悦的心情,在这里以俭朴的方式隆重举行《人才开发》创刊10周年纪念大会和跨世纪企业家培育、选拔机制研讨会。首先,我代表《人才开发》杂志社向今天光临这个纪念会的各位领导和来宾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所有支持和帮助我们办好杂志的领导和单位、作者和读者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人才开发》杂志在1983年筹备成立市人才研究会时,由市委组织部  相似文献   

8.
《人才开发》杂志自1986年10月创刊以来,至今年10月整整10年了。值此本刊诞生10周年之际,谨向所有关心、支持《人才开发》成长的读者、作者和领导、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1989年9月我受命担任《人才开发》杂志社主编,至今年2月也有6年零5个月。6年多的历程,感受颇多。感受最深的是,我过去长期在组织、人事部门从事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在老干部局工作的便利条件,常有机会与老同志们探讨学术理论和社会发展等问题。一次在谈到二十一世纪国家多么需要人才时,一位老同志向我推荐了上海《人才开发》杂志,他说:“新时期要有所为,不可不读上海《人才开发》”。他并送给我两期《人才开发》,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仅这两期《人才开发》,就使我头脑豁然清新,获益匪浅。两期中的篇篇文章都激起了我思想的波浪。  相似文献   

10.
出于爱好的缘由,从《人才开发》一创刊我就订阅 至今,弹指间,已10年了。在《人才开发》10周岁之际,除了向她致以最美好的祝福,祝她在下个10年更加光采照人,还想要表露的就是一缕浓浓的感激之情。 我是个人才学爱好者,10多年来一直探索不断。由于对一些人才问题常常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结果就往往不易很快被人们所接受。而每当此刻总是《人才开发》独具慧眼,以她的超前意识,发现了其中闪光的地方,并不吝版面,予以登载,而事实也证明,《人才开发》所推出的文章,绝大多数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  相似文献   

11.
赵启正: 庆祝《人才开发》杂志11年了,很高兴。 《人才开发》杂志坚持这么多年,不容易,全国许多人才类刊物,办不下去,垮掉了,但我们仍然活着,而且办得很好。 11年前,当时是在组织部老部长叶尚志同志主持办起来的。那时候的问题很简单。到底存在不存在人才这个概念?当时常说要做螺丝钉……今天没有疑问了,当时是有疑虑的。现在社会进步,不只是需要人才,而是急需人才。东南亚金融风波,对东南亚的经济打击很大,货币大幅度贬值现在感到很凄凉,企业家,一夜之间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家都很紧张。某国有位先生对我说,我胳膊麻了,腿也不行了,怕是脑溢血,我说他  相似文献   

12.
7月5日下午,第二军医大学召开部分专家教授参加的座谈会,以加强跨世纪人才队伍建设为主题,交流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心得体会。会议由第二军医大学政委傅翠和少将主持,《人才开发》杂志社副社长卓超、主编陈少能、第二军医大学政治部副主任宋天海等出席了座谈会。 傅翠和政季首先对《人才开发》杂志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们参加这次座谈会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人才开发》杂志是中国人才类核心期刊,我们很高兴通过这个窗口反映我们“二军大”的人才使用,成才经验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工间休息时,拿一本书读读,那简直是一种享受。对我们读者来说,最爱读自己的书──《人才开发》。 每当收发员送来几本《人才开发》,职工们顿时停止闲侃声,争相抢阅,并专心致志看起这本书来。有时,一本《人才开发》不知翻阅了多少次,书上已沾满了油渍,纸张有些发黄了、破旧了,文字也不大清晰了,还被视为“宝贝”。你看了他又看,真是“爱不释手”。 我是《人才开发》的老读者。每一次读这本书都有新感觉,每一次读她都有新收获。近10年来,坚持读书已成为自己的一种爱好,受益不小。尤其是歌颂和赞扬人才方面的篇章,读后使人…  相似文献   

14.
《人才开发》杂志创刊至今已经10年了。10年来,上海人才研究会和杂志社的同志们,在人才开发理论与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和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藉此机会,对《人才开发》杂志创刊10周年,致以真诚的祝贺,对同志们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上海“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  相似文献   

15.
《人才瞭望》2005,(11):13-14
前不久,《人才资源开发》编辑部在郑州组织召开了人事人才通联宣传工作座谈会,全省部分市县人事局办公室的同志参加了会议。大家围绕2006年《人才资源开发》杂志如何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服务、如何搞好《人才资源开发》杂志的通联宣传工作进行了认真研讨,现将部分发言摘要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16.
7月18日,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党校和《人才开发》杂志社联合召开了一次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理论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有原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备区政委章尘,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人才开发》杂志社社长叶尚志,市委党校教育长陈熙春,《党政论坛》主编陆平一,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主任袁秉达,市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副处长郑学信,市建设党委干部处处长莫峻、组织处副处长韩强,城建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高亢,局党委干部处处长张连根,市管处党委书记李良杰,公路处党委书记冯训良,隧道院党委书记周全达,市政研究院院长顾金山,以及《解放日报》周智强,《支部生活》杨义生,《清风》杂志陈幼杰。市政局党校教研室有关同志也一起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由局党校常务副校长,《人才开发》杂志社副社长吕勇主持。  相似文献   

17.
《人才开发》已经弹指十年了。 我研究人才学十余年,创立特殊人才学也有十年了。我看《人才开发》杂志,因为我搞人才学。从这一点出发,我说《人才开发》可能带有感情色彩,容易偏好,但同时也正由于这一点,我说《人才开发》可能因了解而言之有据,不易偏颇。 在我所接触的国内近十种人才报刊中,《人才开发》是办得最好的。一是选题的广泛性与深度结合得适  相似文献   

18.
时节不居,岁月如流。《人才开发》杂志创刊至今已10年了。但我与《人才开发》的联系是较晚的,始于1993年;当年杂志的第6期发了我的以《人才的自用及外护》为题的第一篇文章,就这样,我与《人才开发》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她的积极的作者和忠实的读者。 近来,又翻阅了近几年的《人才开发》,总的感觉是,作为中国人才类的核心期刊,杂志的信息量大,内  相似文献   

19.
尚志同志并人才开发诸同志:承蒙多年惠施《人才开发》,得以开阔视野,求索不已,以勤补拙,负驽前驱。贵刊艰苦创业,矗然沪上,推销全国,专论多独立创见,评述公允折服,改版之后,焕然一新,无愧于一流核心。尝闻致天下之强者在人才,成人才之成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学校。特致  相似文献   

20.
叶尚志 《人才开发》2001,(12):1-1,4
在一个煦和日暖的初冬日子里,我乘东方航空飞机,又到了首都。我看望了我们《人才开发》杂志社的顾问童小鹏、李昌、李锐和周宏明等同志;新任我社的顾问刘吉同志也来我的住处欢晤了。他们五位可以说是老新三代思想、理论、文化、人才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担任顾问,是我社的光荣。 在北京还有我社顾问刘英、罗青长、同捷三、贾若瑜、陶汉章、胡成放、邵华泽、赵启正、李伟、沙洪、周瑞金、王康和王通讯诸老和好友,可惜我这次没有时间一一看望。有的只在电话中问候,不免留下遗憾,只得另次补上这一课了。 我是由上海先到合肥,应邀参加为庆祝建党80周年举行的“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