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客家方言在世界不少语言机构中是热门课题,在客家学中,亦为重中之重。客家民谚包含众多的信息,尚须进一步破解,它承载着整个的客家文化,也揭示着客家的历史,保持有客家的记忆,那永难磨灭的颠沛流离、艰难苦恨的历史记忆。因此,它也成了塑造一个民系的精神材料。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二婚亲"是闽粤赣客家地区的重要婚姻形式之一.还论述了客家地区寡妇普遍改嫁的社会历史原因,并对<客家源流探奥>一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评述.  相似文献   

3.
当代客家学术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客家学术研究经过了建国后的沉寂期,20世纪80年代的重新兴起、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的蓬勃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建立了客家学学科.客家学研究从"自辩"开始,探索客家的源流,昭示客家意识和自尊的觉醒;改革开放后,客家研究论著开始关注客家民系的未来走向,在强势文化的重压下伴随着一些客家人本身的"自我否定",从"自辩"走向"自省".同时,研究方法也从简单的从正史文献、谱牒中探寻客家源流,到从人类学、哲学、美学的角度探讨客家民系的精神、心理演变.  相似文献   

4.
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短语。客家歇后语数量多,内容丰富,大部分客家歇后语是与本地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从而具有丰富的客家传统文化的内涵。具体表现在客家歇后语有农业特色;体现客家方言特点;反映客家的饮食文化;映射客家风俗文化;看出客家人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歌谣是指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参与者所创作并积极传播的大量带有鼓动色彩的诗句。客家山歌是指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在山地生活的环境中形成的一种风格特异的民歌。本文试图从太平天国运动与客家传统文化精神、太平天国歌谣与客家山歌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结构和韵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其渊源和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客家文学是客家人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客家人主观世界的表现。它反映了客家人的社会生活,描绘了客家人的风土民情,同时也表达了客家人的思想。客家文学体现出客家方言、民俗、精神文化等方面鲜明的特质,是客家文化的艺术载体。  相似文献   

7.
闽粤赣客家人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入蜀并把客家方言带到了四川,历经三百年后,在成都、隆昌、西昌、仪陇几地客家人聚居的地方,还保留着客家方言。四川各地的客家人不只使用客家方言,还使用当地的官话,使用双方言进行交际是四川客家人比较普遍的语言生活方式。从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看出,四川客家人的聚居方式、语言态度与语言习惯、通婚方式等因素对四川客家的双言现象都带来了影响,但四川客家的双言现象有发生转用四川官话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客家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挖掘其文化特质是研究的重要任务。"和文化"是客家人的民系性格、生存方式和精神信念,"和文化"符号在客家社会里从器物形式到精神文化都有丰富和生动的表现。对客家"和文化"进行文化符号学解读,从表现形式看,客家族谱、客家方言、民俗活动、土楼建筑等文化符号无不闪耀着客家"和文化"的光芒;从功能看,客家"和文化"具有认同、协调、教化、调解等功能。解读客家"和文化"符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客家妇女普遍贤劳,承担着维持家庭生产生活及日常运作的很多责任,在琐碎的日常活动中承载文化、传承文化。本文选取四川客家聚落中的客家方言、传统习俗、家庭教育三个维度进行了考察与论述。本文认为,虽然,现代妇女的家庭地位有了明显提升,但社会地位的相对低下对其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客家”、“客家人”并非是一个民族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种地域现象。是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汉民族独特稳定的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独特稳定的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文化)“客家音乐”是客家文化的一种载体,即被客家人共同认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在音乐方面的体现。这些来自中原汉族的客家先民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上下近千年间,清代中期才逐渐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及台湾等地定居下来。他们始终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尚诗礼传家,极为注重对传统、文化、语言、习俗的完整保存,也正因为如此在闽粤赣客家地区目前仍有大量的原生民间音乐流传。然而,目前客家音乐的研究多数还是集中在对客家山歌研究的层面上,全面收集整理研究客家音乐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体系。因此要深化客家音乐的研究及时收集挽救这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为学习、研究、创作、继承客家音乐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1.
客家人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客家入迁江西的特殊政治、经济条件,考察了客家入迁江西各地的方式、经过及路线,翔实地展现了江西客家的源流。  相似文献   

12.
客家学研究的奠基性工作——《客家研究文丛》(第一辑)首发式暨研讨会述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闽西的文学得到长足的发展,黄发有和马卡丹的散文叙说客家千年的历史与人文风情,项小米的小说《英雄无语》反思沉默的现代客家革命。他们共同抒说了不灭的客家情怀。  相似文献   

14.
客家妇女普遍贤劳,承担着维持家庭生产生活及日常运作的很多责任,在琐碎的日常活动中承载文化、传承文化。本文选取四川客家聚落中的客家方言、传统习俗、家庭教育三个维度进行了考察与论述。本文认为,虽然,现代妇女的家庭地位有了明显提升,但社会地位的相对低下对其文化传承产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客家“山居稻作”文化及相关文化事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生活的空间是山区,农业种植以稻子(水稻和旱稻)为主,所以客家民系形成了"山居稻作"文化,这在客家方言上有非常鲜明的体现.这种文化下的生存条件较差,相关的文化事象很多,例如二次葬、女子天足等.从本质上说,"山居稻作"文化是山区小农经济的文化体系,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优点,尽力克服其缺点,做到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披露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与黄石华教授主持的香港崇正总会合作,在考证客家源流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从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角度,论述了明清季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与传统美术、音乐、礼仪、节日庆典等民俗。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客家方言被冷落,客家民俗被淡化,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挑战。政府及教育部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作为学校教育基础阶段的幼儿园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通过幼儿园的教改活动,搭建家园合作平台,以及整合社会资源等措施,形成多种路径共同保护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8.
《丰湖杂记》与客家民系形成的标志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认为 ,客家语言和礼俗的形成是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标志。但首先穷究客家源流的清进士、惠州丰湖书院山长徐旭曾的《丰湖杂记》 ,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 ,客家语言和礼俗是继承于中原 ,因之也应形成于中原旧族中 ,以此作为客家民系形成的标志于理不通。客家民系是中原移民的结果 ,只有当其需要自我确认和外部社会的确认都出现时 ,才可认为客家民系真正形成 ,徐旭曾的《丰湖杂记》正是在需要这种双重确认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正可视为客家民系最终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因其历史、人文和地理位置机缘,客家和客家人与宋明理学的联系相当紧密。宋明理学的开创、发展和推向新阶段,都与客家和客家人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宋明理学由周敦颐和"二程"在客家地域——江西南安开创;经客家人陆九渊、朱熹等的继往开来,得到发展;又经王阳明等在南赣客家地域的传承,把理学推向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客家移民与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客家独特的移民历史 ,通过客家文化的历史成因 ,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探讨移民行为与客家文化特色的因果关系 ,探讨作为一种移民类型的客家文化的历史经验 ;从客家文化的发展情况上 ,看人口迁徙与文化的生存环境的关系 ,以及文化方面不断产生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