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初到美国,给美国朋友打电话,一听录音机就放下,想等到本人接电话时再讲,可打几次都没人接。我感到奇怪,美国朋友为什么黑夜白天都不在家?我们中国人办事,看不见脸或不脸对脸就觉得不稳妥,心里没底。在美国生活时间久了,我才知道:美国文化崇尚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他们用录音机,就是怕别人打来电话,打乱生活秩序。他们往往先查录音机留言,后处理各种事情,使得自己的生活有条有理。  相似文献   

2.
他的顾问们态度很坚定:如果你想在英国获得成功,就不能炫耀自己。哈基-约安努(Haji-Ioannou)同他的营销人员和律师坐在伦敦一间小办公室,正在制订经营一家航空公司的最佳办法。 他应该把自己的照片放在招贴画上大肆宣传还是应该像多数英国商人那样遵守谨慎的传统,保持有节制的形象?他说:“顾问们告诉我,英国和美国不同。在美国,人们钦佩资本家。在英国,人们说他们不喜欢公司为一个人所拥有,他们愿意看到像英国航空公司那样的机构式的公司。”  相似文献   

3.
聂造 《社区》2008,(14):45-45
我第一次感受到美国“妇道文化”,是在一次课余时间:一位女教授听说我的父亲49岁时就离开人世,很出乎她的预料,情绪一下子低落下来。她悲伤得就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这种情绪共鸣,一下子拉近了我俩的心理距离——一股来自女性的温暖与关怀,掠过我的心底;尽管她比我大将近20岁,又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这种感觉还是能够给我带来作为男人所需要的一种关怀。  相似文献   

4.
为父亲理发     
我所在单位的一位同事会理发,因为经常看他给别人理发,时间一长,我也学会理发了。在我工作的三十多年中,同事之间相互理发也是很平常的事。我给不少人剪过头,有的是单位的同事,有的是邻居,可他们不是每次理发都找我,不知是他们不好意思总找我还是觉得我的手艺太一般。只有父亲,我给他剪  相似文献   

5.
丁宁 《新天地》2011,(4):38
丁老师:前几天我和女儿发生了一场争论,我们吵得挺厉害,女儿甚至想找房子搬出去。我也挺伤感,不知道什么时候与她产生了这么大的代沟,很想就这个话题与您聊一聊。我不知道是我错了,还是女儿错了,抑或我们都没有错。起因还是女儿的婚事。她已经三十多了,一个挺好的男孩子,愣是让她给弄吹了。这个小伙子是计算机行业的,家在苏北农村,他不大说话,但为人很实在。我从  相似文献   

6.
正很多美国人认为欧洲人整天无所事事,就知道鄙视美国人,那么这篇文章就是给这些美国人的一份报告。不要误解我———欧洲人确实喜欢鄙视美国人,但是他们同时也喜欢相互鄙视,尤其是邻国之间,彼此会画些漫画讽刺对方,局外人会觉得他们其实是半斤八两。我在欧洲生活了4年,以下调查结果就是基于我与欧洲人的频繁交际所得。  相似文献   

7.
去美国之前,曾接受了不少既定观念:美国是个没什么历史文化底蕴却充满着功利和市侩的浮躁社会。不过,去后我耳闻目睹了许多文化现象,从专家角度谈公共文化差异性,实属不敢当。但在美国进行学术讲座期间,倒是让我感受到了好多东西。首先给我印象很深的是美国人很好学。无论是在地铁里还是公共汽车上,许多美国人往往手里拿本书,见缝插针地阅读,且还特别认真。我做讲座讲的是明代史,但来听讲座的人不仅  相似文献   

8.
蔡依林从出道以来,就被媒体冠以“少男杀手”的称号,对于这个称号,她就不太认同,她说:“我本人并不是很在乎这个称号,我想更多的还是做回自己,按自己的路线走下去。这个称号对我其实有点过了,因为我并不是那么漂亮的,我只是一个喜欢跳舞的人。我想,我还是做最真实的自己比较好。当然,我还是比较可爱的,至少不丑。”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美国电影制片人玛丽安·马金斯基来到迈阿密海滩的一家退休者社区,采访了那里居民的生活状况。马金斯基还和几个退休者交上了朋友,就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爱好以及他们的奋斗目标提了几个问题。从这些退休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中,马金斯基发现他们依然沉湎于往昔的岁月,有些人对自己事业兴旺的那几年总是念念不忘。在为加拿大公共广播公司拍摄纪录片《我的退休梦想》(My RetirementDreams )时,马金斯基对这些退休者作了更为深入的观察。他发现退休者中有的人百无聊赖,有的人则活泼好动;一少部分人头脑活络,很会打理自己的生活;而大部分…  相似文献   

10.
莫学衍太太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写到一位被称为“衍太太”的女人。当还是儿童的“我”走进她家的,衍太太便将她和男人正看的一本书塞给“我”。“那书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成年的读者读到这里,恐怕就都知道了,衍太太塞给小孩子的是一本坏书,一本黄色淫秽书画。衍太太自己读黄嗜黄,还要让未成年的孩子也来看。这在她也许是玩“黑色幽默”或恶作剧的吧。然而为了自己灰色的一笑,竟不惜让天真的儿童受毒害,这女人实在  相似文献   

11.
人到了老年,对过生日都很重视。他们总希望每个生日都过得热热闹闹而又有意义,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近年来,国外有为数不少的老年人别出心裁,以参加体育活动来欢度自己的生日。就连美国前总统布什,也在他65岁生日那天,进行了一次距离为3000米的长跑活动。  相似文献   

12.
对面的声音     
我搬进这幢楼的那阵子,正过着一段悠闲的日子,单位里分房给我后,我用两个上午就搞完了,然后我就把自己藏在家里,如同我的父母夏收之后收起镰刀一样。一个人的时候,对声音会更敏感。楼下的猫叫,清洁工清扫楼道,甚至窗台上阳光炸开一朵花,种种声音都会被我的耳朵捧着。我有时甚至很盼望门外发生一点声响,然后想象声音背后的人或物,想象他们的长相、动作、神情和心思。  相似文献   

13.
王玉琴  李铮 《华人时刊》2008,(11):83-84
我是做摩托车配件生意的,一位在越南经商的朋友说,做这一行在那里最能赚钱!2005年春天,应他之邀我就离开家乡合肥,来到了这个充满神秘的热带丛林小国。在河内,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清晨,只见满大街都是呼啸而过的摩托车,黑压压的一片,像黄蜂一样飞奔疾驰,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越南人常说,他们和美国都是"车轮上"的国家,不同的是,美国人开的是汽车,而越南人开的是摩托车。据说,这里普通的四口之家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一名技校毕业的电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就靠上门为人维修点小东西生活,基本处于失业状态。父母劝我改行做点别的,但我从心里很喜欢这个职业,以至于每天都要将自己心爱的小工具擦得亮闪闪后挂在腰间。但后来我还是在父母的劝说下决定去人才市场找份稳定的工作。那天,我做了一份很简单的简历  相似文献   

15.
正标题里的"你"不是指别人,而是说我自己。实习到现在,我越来越讨厌自己的"闷"。当我面无表情地一声不吭或者手足无措地支支吾吾时,内心的吼叫却一声比一声清晰:"你!倒!是!说!呀!"我曾在一家规模不大的外企实习,同事间相处得非常融洽。作为初来的实习生,在一个周五下午的"happy hour(快乐时光)",我被介绍给大家。一开始我很自然,可当我被介绍给一位人高马大的外国同事时,他很自然地伸出手对我说:"Nice to meet you!"我居然握住他的手只说出一  相似文献   

16.
我接触过不少自学声乐的爱好者,从他们自学遇到的难题来看,我认为是找不到一条正确的学习途径。在这里我就自学中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粗浅体会,仅供自学声乐的爱好者参考。一、呼吸与控制这个问题虽老生常谈却很重要,事实上正是由于不少人忽视了对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海外上网     
艾美 《社区》2014,(14):36-36
上周接到中学同学从迈阿密打来的电话,问我要QQ号,我的天啊,10年前就给过她的,现在才学会,还是用来视频那种,那可是在互联网的发源地和集散地美国啊,忍不住说她OUT,她很不好意思,说太忙了。“我实在不想花大半天去弄这些,太费时间了,不用上班时,我在家要清洁游泳池,给花园除草,想你们打个电话算了,不就花点钱吗”。  相似文献   

18.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日子里,一切路线是非几乎都被颠倒了,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尤其被搅得混乱不堪。就拿学习马列和毛主席著作来说,究竟我们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呢,还是断章取义地摘引只言片语?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呢,还是生搬硬套,一切照书本办?这一直是我们同林彪、“四人帮”在这个问题上斗争的焦点。他们利用自己开设的“两个工厂”,滥施淫威,动辄给人扣上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大帽子,手段之恶毒,真是无以复加! 我自己就有亲身体会。过去,我在对一篇自然科学论文发表看法时,指出文中引用马列  相似文献   

19.
听朋友讲过一件实事,说某批发市场有个摊点的老板,一脸忠厚,从不隐讳自己只有小学文化,常常算错帐,但都是错给别人,诚实的人看他算错了,就提醒他一句,他却反过来问道"是多给你来还是多给我了?"客户说:"多给我了"。这时他马上笑哈哈地说:"那就没事了,如果多给我了我就补  相似文献   

20.
星海 《社区》2005,(16):35-36
我初次听到“公民馆”这个词,还是我刚到日本不久的时候。一天晚上,一个朋友打来电话,问我能否参加一个在社区“公民馆”里举行的交流会。他告诉我,他们组织了一个“日中友好交流会”,每月活动一次,现有十几人参加。其中有公司的老板、职员、家庭主妇、还有几个从中国来的留学生,他们都居住在公民馆附近的社区。因为我很想多结识一些朋友,所以很高兴地答应了。公民馆是社区里一座不大的建筑。初次踏入公民馆,我就发现里面还有一个图书室。他们告诉我,这里的图书室和外边的图书馆一样,可以在里面看书,也可以把书借回去。办借书证的手续也很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