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建国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
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者、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在领导苏俄革命和司法建设过程中,列宁阐发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司法平等的思想和理念。列宁认为,要实现司法平等,就需要从制度上保证从同类人中选任审判员和陪审员;从法律上确认公民司法面前的平等资格;从司法程序上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予以平等保障;国家还要提供给当事人以平等的诉讼条件。 相似文献
2.
从"法"看中国司法的兴起及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忠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94-99
关于中国早期"法"的含义,已有很多解释.该文利用古代文献资料和现代学术成果,试图论证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许慎<说文解字>对"法"的解释基本可靠,也比较合理;二是,早期中国"法"与西方法(Jus)的内涵大致相同,也是通过司法审判获得的"正义"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指刑罚.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平等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敬高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43-47
只要承认了共同的人性 ,或者假设了共同的人本质 ,逻辑上就有了关于人类平等的思想 ,但这种平等观念在中国古代大多局限于形而上的思辩的层面 ,只承认人类的抽象平等 ,因为无法解释现实的不平等而放弃了对不平等制度的批判。公平意识的精髓是形式平等 ,但这种形式平等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也没有发展成我们的文化传统。总之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平等思想 ,却没有关于平等权利的主张 ,未能为现实的平等要求提供合理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司法判决的修辞方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兵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65-70
中国古代司法判决中的修辞不是法官故意炫耀的文学技巧,而是作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和寻求合理性判决的方法。以修辞作为司法判决的说理方法是法官的理性选择,修辞方法在实现司法功能时并未让法律陷入不确定性之中。法律修辞是法律人在充满价值冲突的具体案件中作出合理法律判断的重要法律方法,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蕴含着人文主义的修辞方法应当被重新记起。 相似文献
5.
6.
杜文忠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139-147
从雷德菲尔德提出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出发,以"法俗"概念为中心,从民俗学角度解释中国古代法律样式不失为一种新颖的观点。从中国早期法律的原始创制以及儒墨法对其"法俗"特质的形成和影响来看,认识古代法律之难,不全在其律,亦难在其俗;中国古代法律一直追求礼、俗、法的统一。综观秦代法治,"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它不仅要"问俗",还要"化俗"。由此,中国古代在国家(礼法)与社会(俗)之间建立了合理的联系,创制了"俗—礼—法"之间渐次递进的社会制度模型,进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法律兼具风俗性法学和理性法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41-148
修辞术的产生与司法活动紧密相关,修辞方法使用的领域、目标、言说背景与司法判决具有相通性,故中国古代判词中大量运用修辞有其必然性。立足于当时历史背景,古代判决运用修辞具有合理性,从表层看来有利于强化司法权威、促进听众理解、加大论证力度、实现合理判决;从深层看来有利于实现司法权威正当化、降低说服成本、促进社会和谐、形成法官共同体认同。对古代判词的修辞方法应批判地继承,借鉴其精华以提高现代判决书修辞水平,更好地促进现代司法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8.
司雪侠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4):49-50
中国古代的法律是等级法,同时也是特权法,笔从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即立法思想、立法原则、立法情况及司法实践等方面指出并阐明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31-37
人民司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厘清人民司法的理念和实践可提升人们对当代中国司法的理解。在梳理"人民司法"生成的理论渊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从权力的来源、目标和路径三个方面界定"人民司法"的概念。通过人民司法理念与中国传统司法理念、现代司法文化的关系来论证人民司法理念支撑当代中国司法理念和制度现代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评析我国刑法理论界对新刑法第四条的理解的基础上, 提出新刑法第四条所规定的实质上是罪刑平等原则。文章重点阐述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贯彻落实罪刑平等原则的五点建议: 定罪上的平等; 量刑上的平等; 行刑上的平等;提高法官的业务素质和司法道德水平; 加强司法监督。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古代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车今花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4(2):21-24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注意到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有些已经上升为地方或国家的法令。这些有益的经验及立法实践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蒋冬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54-59
关于中国古代法律,"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习惯说法并不妥当,它意味着诸法都有,没有分开而已;民法之说则似是而非,模糊了民法与刑法的区别,也模糊了古今与中西法律的基本区别.在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法律作为维护家天下统治秩序的工具,核心是一个"刑"字,是泛化的刑罚.它无所谓民事与刑事的区分,只有事之大小、刑之轻重,故与民法无关,也不等同于刑法,勉强可视为一种片面的刑法.实际上,中国古代社会无从产生民法,民间社会关系与纠纷概由律及礼、俗调节. 相似文献
14.
范倩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3):51-55
通过对同一历史时期东西方所处地理位置、政治统治、经济特点、文化传统习惯之比较,认为:中国古代以农为主,重农抑商,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经济落后,是民法不发达的主要原因,加之统治者在立法上重刑轻民,文化上独尊儒术,压抑了民众的民事权利,在法律适用上,封建的家族家规同国法并行,在调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起到了替代民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平等与效率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平等与效率问题不仅是当代学者所关注的事情,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也在特定的领域对这些问题作过比较素朴地探讨,因此,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平等与效率思想进行分析和梳理,有利于丰富平等与效率思想的研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尹辉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87-88
刑事程序公正一直是法律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但是在古代中国,刑事程序公正却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本文从诉讼地位的不平等、罪从供定原则以及纠问式审判方式等三个方面分析,就中国古代刑事程序缺失的原因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保障"制民之产",落实土地"均"、"正",践行"薄其税敛",重视按"劳"各得其分,尝试"与民分货",倡导"取于民有制".保障"制民之产"是抓住了保障劳动正义的根本;落实土地"均"、"正"是践行劳动正义的基础;践行"薄其税敛"是落实劳动正义的重要举措;重视按"劳"各得其分是实践劳动正义的中心环节;尝试"与民分货"是推进劳动正义的必要补充;倡导"取于民有制"是改善劳动正义的重要措施.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要确保劳动者对劳动资料的所有权、促进劳动者起点的公平、落实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正当占有权、尊重劳动者对公共产品的平等享受权、推进劳动者履行义务的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18.
孔祥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82-84
实现社会公正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性课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但是人类实践已经证明那种“绝对平均主义”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我们应当构筑以机会平等为基础的社会公正体系。机会平等就其内涵来讲,应该包括机会起点平等、机会实现过程的程序公正以及合理的差别原则。 相似文献
19.
邓红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5):18-20
本文从古代特权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分析入手,揭示了腐败产生的源头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法治体系,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