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推进城镇化发展问题,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近年来,福建城镇化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目前正处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快经济跨越发展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福建各地亟需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加快经济跨越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基于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份额以及通过提低、扩中、控高等过程来实现共同富裕两重挑战,阐释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根据新型城镇化的结构转型、人口流动、经济集聚、空间互动、公共服务五大动力机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目标—手段”链条,明确共同富裕目标下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战略要点和政策思路,提出新型城镇化需要以市场衔接适应结构转型、以制度改革推动人口流动、以城乡融合推动集聚经济、以城镇协调推动空间互补、以公平共享优化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关键时期,但我国部分山区、农村仍就贫困落后,没有欠发达地区的小康就不能称之为 全面的小康,因此,积极推动欠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解决欠发达地区的“三农”问 题,加快经济转型,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态目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北部省份的欠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区老区,常年干旱缺水、土地贫瘠,经济乏力,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差别大,这些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举步维艰发展十分缓慢。依据平衡发展理论,研究我国北部有代表性的河北省欠发达的张家口、承德、太行山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并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主要表现在:城镇布局不合理,吸纳集聚功能差;经济薄弱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全盘规划不够,城镇综合水平低;体制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化的动力不足等方面。借鉴英国早期城镇化发展模式,提出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联办冬奥会为契机,坚持因地制宜,加强规划建设,强化政府责任,拓宽资金渠道,落实政策措施,培育特色产业,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呼吁整合各方力量,动员全社会打一场“集团式” 攻坚战,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彻底改变欠发达地区面貌。  相似文献   

5.
加快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必须要充分利用政策优越制定长远规划 ,建立起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小城镇三个层面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仍是我国发展的巨大红利。到2020年能否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事关城镇化成败,也牵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全局。因此,要以人口城镇化为主要载体,以政策和体制创新为重点,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争取到2020年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以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为重点,推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以人口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藩篱”;推动人口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人口城镇化的标准也随之改变,不再以城镇人口比重而是以综合发展水平来衡量。对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城镇化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综合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停滞型。在空间分布上,除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以及山东省的济南市和青岛市等大城市外,其他城镇人口比重较高的地区人口城镇化综合水平较低。针对人口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下降和停滞的城市,结合其发展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新型人口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然而近些年我国在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不但衍生出诸如大中城市普遍出现的交通日益拥堵、人口不断膨胀、就业形势严峻、贫富差距拉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问题,而且也出现了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缓慢、城乡二元格局不断拉大、农村的"空心化"以及留守人口等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审视和思考,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也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正李克强总理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进城镇化是解决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必须依靠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呼唤产业支撑体系,而产业支撑体系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河南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为根本,以优化产业结构为内容,以新型工业为主导产业,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配套产业,以产业政策为保障,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ADF单位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回归检验等方法。对2004年至2012年的新型城镇化率与农业发展方式衡量指标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城镇化率与农业发展方式衡量指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当前农业发展方式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脱节,农业发展过度依赖化学投入背离新型城镇化要求,机械农业仅能在一定程度的上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因此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应当以绿色环保为前提,以改进机械农业为动力,以创新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目的,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条件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功能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重点关注。通过梳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发现新型城镇化面临少子老龄化与性别失衡的人口态势、日趋明显的家庭化迁移趋势、不断弱化的家庭功能、外部风险频发的宏观环境、严重滞后且情况复杂的中西部城镇化发展现状等挑战。将加强以家庭成员就业为代表的经济功能,以婚姻、生育、抚幼和养老为代表的非经济功能作为核心研究问题,提出包括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态势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经济功能与生计转型、农业转移人口家庭非经济功能与家庭发展、县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政策响应及成本测算与优化等重点内容在内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框架。未来研究新型城镇化应体现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城镇化建设的全程要融入文明生态理念,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积极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城镇化发展迅速.但近年来,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率持续偏低,因此,本文从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找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其对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标志着乡村居民在经济状况、政治权利、文化生活、心理适应等层面上向城市居民的蜕变。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受到一系列因素的掣肘:公共服务制度设计缺陷、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双重匮缺。因此,主观上要求流动群体自我提升以适应新型市民身份,客观上要求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农业转移人口能否实现自由及稳定迁移是一国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其社会融合是落实我国共享发展理念、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基于此,笔者以农业转移人口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社会融合的制度框架,并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品的供给进行多维度的路径设计,力求多措并举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增强其城市融入意愿与融入能力,从而以实现人的融合为突破点,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6.
政府作为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功能越位或缺位都会对涉及其中的农业转移人口产生深远影响.在应对人口转移相关的系列涉农问题时,政府应该选择性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面对种地主体缺失问题时不宜直接扶持外来规模经营主体,而要立足本地中农群体的培育;在面对小农生产方式落后问题时,不能简单消灭,而应壮大农业现代服务业对其改造升级;在面对农村家庭破碎化问题时不能将"以人为本"留驻口头,而应结合人口转移路径,做好保障政策供给;在面对村庄空心化问题时,不能只注重政策制定,而要从土地流转制度细化、公共精神塑造等多方面强化落实.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在我国城市化已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对以往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城市本质的重大反思,是对以往发展思路的一次重大调整。在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实现过程中,需要将农民工的梯度转移与我国城市的不同层级结构结合起来考虑,从而实现农民工的迁移意愿和不同层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对接,既能使不同的农民工群体为不同层级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又能以恰当的方式实现不同的农民工群体向不同层级城市转移的意愿。  相似文献   

18.
《南都学坛》2016,(6):112-115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围绕"新"字下功夫、显成效,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应顺应规律、顺应时代、顺应民意,核心与方向是以人为本,以"四化同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遵循开放流动协同思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要求实现人的城镇化。一是城镇化要重视迁移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和社会融合,避免城镇化过程中移民群体难以融入城市带来的人的排斥和隔离;二是人的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人民的福利和幸福,城镇化不是为了片面追求GDP的提高,而应该将社会群体需求的满足、人民福利的提升作为城镇化的目标,当然更加要首先保证城镇化不能带来对部分群体利益的损害;三是人的发展和参与才构成城镇化的真正动力,城镇化不应看作是地产扩张和楼宇建设所驱动的经济过程,城镇化更应重视提升人的发展能力,重视更为平等和积极的经济参与和社会投入,从而创造出生机勃勃的城市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关键在于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质量。论文认为:农业转移人口的"融入"程度是评估市民化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融入"不仅是户籍与居住地的变迁,更是一个"文化—社会心理"的范畴,其程度的提高并非一个纯粹自然发展的过程,而需要制度与政策的安排。并进一步提出: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要重点关注与培育农业转移人口的适应性和现代性,这是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融入"程度、提升市民化质量的具体路径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