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的粮票历史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江西苏区的“饭票”、“米票”;抗战期间,解放区官兵实行供给制,粮票的发行与管理逐步细化,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票证发行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收藏粮油等计划票证是近年来继邮币卡之后新兴的一种收藏活动。确实,粮票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反映出复杂的经济活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人评价粮油票证是“方寸天地经济风云”、“粮票方寸间,一部经济史”、“集票证之珍品,览历史之演变”……可见其收藏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快哉风 《当代老年》2008,(10):51-51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石,人不可以无癖。”收藏粮票即是我的爱好之一。收藏粮票一是源于它的“特殊身份”。作为一种有价证券的粮票,在中国的舞台上“呼风唤雨”近半个世纪。粮票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其广泛性、重要性、时间区域性是其它收藏品难以相比的。二是源于对饥饿的刻骨记忆。小时候,  相似文献   

4.
王琪 《老年世界》2009,(4):28-28
三十年前,我刚参加工作不久,组织上派我和另一位同志去北京搞调查。通知来得很急,第二天就要出发,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赶着去买车票,第二件事便是拿着单位介绍信去粮食管理所换全国粮票。因为去北京是出省了,必须要有全国通用粮票。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吃饭都得要粮票,而要去外地,全国粮票更是一张不可缺少的通行证。  相似文献   

5.
王殿方 《老年世界》2008,(20):10-11
张大爷今年69岁。像他这个年纪的人对粮票、布票再熟悉不过了。可没想到的是,今年5月31日早晨,他却掉进了几个骗子设下的“粮票”骗局,被骗走了75000块钱。  相似文献   

6.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从1953年开始实行,到1985年改行粮棉合同定购制度以及后来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粮票、废止粮食计划供应时最终结束,实行时间长达32年之久,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粮票是国家于1955年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的一种购粮凭证。城镇非农业人口以人定量,每月机关干部30斤,学生35斤,体力劳动者45斤,居民28斤。农业人口不发粮票,  相似文献   

8.
收藏粮票是我的爱好之一。 作为一种实际有价证券的粮票,在中国的舞台上"呼风唤雨"近半个世纪,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由于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大跃进"、"低标准"、"瓜菜代"等特殊时期,粮票浓缩着对饥饿的刻骨记忆。  相似文献   

9.
翻检历史的记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人们生活在一个票证的世界里:粮票、油票、布票、棉花票、鸡蛋票……同时,都市里的中国人只穿灰、黑、蓝和军绿等四种颜色的衣服,乡村里的中国人则几乎被包围在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之中。在那个年代,中国人最主要的文化消遣只有语录歌、样板戏、忠字舞和革命连环画。这种生活世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计划经济模式”。而比起那个年代,当代中国人无疑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产品过剩、充满机会和诱惑的世界。单纯从文化市场来看,眼花缭乱的进口大片、风格迥异的音乐、五花八门的书籍、没完没了的电视节…  相似文献   

10.
告别票证     
由“周身是证”到告别票证,是共和国60年历程的大事之一,是伟大的社会进步,值得大书一笔。我这里所记下的,不过是前进中的曲折和转变过程的鳞爪罢了。  相似文献   

11.
如今,“票证时代”早已远去。票证却以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它成了收藏家眼里的宝贝。只是不知道,当人们以收藏、品鉴甚至估价的目光重新注视它时,是否还会记起那些凭票供应的年月呢?  相似文献   

12.
郝斌 《老人天地》2008,(7):34-34
那是一个凭票生存的年代,虽然已经在记忆中慢慢远去,但是我们不该忘记共和国这段曾经的经历……看着我积存下来的票证,不难想起"票证年代"的艰难。票证最早始于1955年全国粮食统购统销,"盛行"于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3.
蒋盛武是株洲中南无线电厂的退休职工。他从80年代中期开始搜集和收藏粮票,至今已有各地粮票6000多种。在10余年的收藏旅途上,他苦在其中,乐亦在其中。蒋盛武在儿时对收藏就很感兴趣,除了读书,剩下的时间便花在邮票和火花的收集整理上。参加工作后,他有了固...  相似文献   

14.
城市的商机     
当粮票、油票、布票、糖票已进入收藏界的藏品系列、户口本也几乎到了可有可无的时候,商机,却象一个隐形的霸主,依然颐指气使地拨拉着城市间的各色人流,使他们南来北往,奔忙、穿梭。市场经济时代,商机,理所当然地  相似文献   

15.
当家人     
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 ,日历一页页揭下来 ,剩下的不多了。每揭去一页 ,妈的心头便多一份沉重。妈的心思我明白 ,腊月一到 ,就是姥姥的七十大寿 ,得准备礼物了。“李阿姨 ,有没有富余粮票 ,再借我点。”邻居刘娘带着愁眉苦脸又来了。她诉说着当家的艰难 ,“孩子们总吃不饱……”还用多说吗?妈从抽屉里拿出一张10斤的粮票。从她发白的指甲盖上 ,我看出妈捏得那么紧 ,那小票像是让妈捏出了汗。刘娘两只干瘦的大手接圣旨一般 :“谢谢啦 ,我绕了几家子都没借来。平时总跟您借 ,心里真过意不去。发了粮票我就来还。”她的目光里淌漾着满足。“…  相似文献   

16.
粮票、地铁票、出租车1.2元/公里的标识、暖水瓶、大脸盆……这些陪伴北京人几十年的旧玩意儿,如今被"贴"在一件件T恤上,成为创可贴吧打造的个性品牌,一本属于北京的时尚"回忆录"!  相似文献   

17.
收藏,作为一种集陶冶情操、增长文化知识的投资手段,近几年,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在我国已掀起一股收藏热,收藏者收藏的种类五花八门,邮票、钱币、字画、古玩、粮票、布票,甚至旧书报、烟标、火花、像章都是收藏者所收藏的目标,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或许你无此爱好,但是也不能避免您身边会有一笔可观的“财富”存在,其实,“旧货”也值钱,一定要当心“财富”与你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8.
你怎么过日子--五大阶层消费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晓庆  宋臻 《职业》2004,(7):50-51
上个世纪50~70年代--限量供应的时代,"票证消费"成为其典型特征.80年代,改革开放增加了居民收入,人们多年来被压抑的消费欲望终获释放,一时间甚至出现了消费过热.普遍的大众消费热潮持续了15年左右,到90年代中期开始回落,进入低迷期.  相似文献   

19.
招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一顿餐只花了42元钱,这是我经历的一次最俭朴的接待。时间虽然过去20多年了,可是每当我遇到大吃大喝造成资源的浪费时,总是想起这件事。事情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那时改革开放还不到10年,人民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但吃喝风已经露头儿。从1985年开始,干部下乡吃饭不再交粮票和伙食费,乡镇对招待费不堪重负,不正之风开始蔓延。  相似文献   

20.
商业也温暖     
到上海出差3个月,工作的地方在一个高新科技区,规划设计得不错,就是配套设施没跟上,被大多数在此工作的人形容为“鸟不拉屎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