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一书以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为主题,以作为"大写的逻辑"的《资本论》为突破口,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辩证法、科学观、社会观和历史观,以及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等做出了新的理解和阐释,从而大大推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它启示我们,当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根本在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自觉;重点在于对经典文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应涛 《江汉论坛》2001,23(11):23-24
在中国经济理论界绝大多数人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本文以马克思《资本论》的有关论述为依据,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提出了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的一般的共有经济范畴的观点,进而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似文献   

3.
4.
大体说来,我国学术界60年来对《资本论》的哲学研究不断深入,呈现出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资本论》哲学研究的重心在于辩证法;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30年间,《资本论》哲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历史观;第三阶段是近些年来《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呈现出新趋势,即关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蕴涵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工具向机器的转化视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革命的标志,发达的“机器集置”推动了机器大工业的繁荣,形塑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历史独特性。机器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本是降低必要劳动时间、延长自由时间的根本手段,然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却使机器拥有了主人的权力,劳动者降格为机器的奴隶和附庸,适应机器的运转节奏并接受各种形式的规训,机器实现了自身统治的“永久化”。立足《资本论》的整体逻辑,机器主体性和劳动者附属性地位的确立是“机器异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创造发达生产力通向自由王国的“必经之点”,一旦消灭机器应用的社会形式,就能够消解机器的规训权力,复归其本原性使用价值,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科学审视马克思的机器思想,对激活马克思机器思想的时代生命力、正确处理人工智能时代人与机器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机器问题有着详细分析和深入论证,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科学的机器观。机器作为工具的历史样态,在资本主义社会正式出场,经由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发展,通过劳动资料革命,促成“自动的机器体系”出现,激发了强劲的财富创造力。“自动的机器体系”本身作为劳动过程的要素组成,却在资本的控场中被形塑为“固定资本”,将劳动要素的外部差异转化为资本内部的质的差别。以价值为中心的增殖逻辑同作为固定资本的机器体系之间的矛盾内含资本主义社会的时间悖论,时间节约与时间浪费交织。自动机器体系的使用推动了时间节约,促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大幅累进。与此同时,自动机器体系的使用对劳动的排斥也造成了时间浪费。但也是这一时间悖论,为人类解放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7.
8.
当今《诗经》研究面临的困境有《诗经》文本的不确定性、历史文献与"地下证据"难以取舍、《诗经》中诗歌的起源观点的不统一以及《诗经》研究能否达到客观性等疑惑。国外研究者采用认知诗学等方法论对《荷马史诗》进行的研究,有深远的借鉴意义,而从心理的客观性的视角来进行研究,可成为《诗经》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异化和拜物教分别是《巴黎手稿》和《资本论》的核心概念,两者内容表达的相似性与其所在文本语境的差异性形成显著对比。在以往的研究中,或认为拜物教理论是异化理论的发展延续,或认为拜物教理论在逻辑方法上已经否定了异化理论。其实,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固然有着内在关联,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的关系。从总体角度来看,异化理论与拜物教理论的关系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结构统一。一方面,拜物教理论在形式上实现了经济学范畴的革命,使异化理论的批判意义在经济学理论中得到辩护和检验;另一方面,异化理论包含的阶级分析使得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拜物教理论得以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联系起来。正是通过向异化理论的回溯,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从“批判的武器”迈向了“武器的批判”,两者共同组成一个批判整体,给予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彻底的、现实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沈耕 《天府新论》2023,(3):58-6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列宁《哲学笔记》的贡献之一,是明确地提出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同一”或“一致”的思想。但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和教学中将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的关系表述为同一或一致是不准确的。按照列宁提出这一命题的《哲学笔记》文本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的关系应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恰好相合”“同时发生”。这种相合与同时发生不是先验的,而是只有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运动过程中才会呈现和被把握。  相似文献   

11.
时态与模态总是相互依存的,主客时间是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主观模态则是对事物的模态认知.那些不断指向可能"将来"的"现在",总是携带着必然的"过去",并且,必然的"过去",也通过"现在"与可能的"将来"勾连起来.因此,人们常说:了解历史就是为了现在更好地掌握将来.阐明了存在与时间、模态与时态等问题,主、客观时间的特征和时态因素与模态因素的关系就得以显现,对时态命题与模态命题的认知也可以深化一步了.  相似文献   

12.
语句、判断和命题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句、判断和命题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在学习逻辑学的过程中应该严格区别,并且应该用命题代替判断作为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之一,以避免采用判断称谓形成的内容体系上的前后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动态数学模型方法,以浙江省2001年~2008年的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对高教层次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拟合分析,揭示两者的相关关系;通过分析这些年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和就业率标准差等数值,初步阐述浙江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程度,从而为高校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人才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科学和宗教代表了人类思想的两大体系.科学与宗教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在人类历史上,宗教与科学曾长期混存,宗教为科学家提供信仰和研究的动力,宗教需要理性为信仰服务.科学发展一旦超越了宗教教义所允许的范围,就会遭到宗教的制裁.现在科学和宗教的地位和影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科学还无法证伪宗教的一切命题.在科学时代,宗教需要接受科学的挑战,科学需要不断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宗教与科学从对抗转向对话.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114名来自南京四所高校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音乐智能及英语听说能力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性研究,结果发现英语听说能力强和弱的学生其音乐智能有显著差异。鉴于此,中国的家长、学校及英语教师应重视发展学生的音乐智能,培养他们的音乐节奏感,这对促进他们英语听说技能的提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琼州学院学报》2017,(6):31-36
司马迁《史记》载录五帝至汉武3000年史事,勒为一书,共52万多字,开纪传体史书之先。班固《汉书》约80万字,记前汉一代史事,其中汉高祖至武帝太初以前,内容多据《史记》。今考《汉书》参考《史记》之篇章多达61篇,因此,《史》《汉》对读自《汉书》书成以后屡有出现。《史记》成书以后,流传不广,甚至因"微文刺讥"而号为"谤书"。至于《汉书》,极载汉之盛德,传习者众,评价似与《史记》迥异。其实,二书内容相同之处甚多,何以一为"谤书",一为歌功颂德之文?据二书互见之文,可见其中之《春秋》笔法,以及班固《汉书》之史家精神与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是公司社会责任研究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且最具争议的话题。本研究采用基于相关利益者理论的我国企业相关利益者业绩指标作为衡量公司社会责任的方法,首次对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所得出的结果明确地回答了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两个基本问题:(1)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我国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互为因果,彼此影响,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8.
虽然"节"和"即"可以相互通假,但它们之间的通假只发生在实词层面;在虚词层面,它们存在着不同.居延汉简假设连词只用"即",不用"节".假设连词记作"节"是秦国方言的特点,而"即"是六国方言中使用的字.汉以后的文献中书写简单的"即"取代了"节"節.  相似文献   

19.
税收政策与就业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税收具有财政职能和经济职能,它可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影响劳动力的供给,通过其利益差别机制的运用影响不同企业、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就业结构,因此税收对就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文章对我国失业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借鉴西方治理失业的税收政策基础上,提出应从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各种教育形式的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发挥税收对扩大就业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汉、藏文文献,结合出土的西夏文献和文物,对西夏学和藏学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证了历史上党项族和藏族的密切关系;阐述藏传佛教对西夏佛教的重大影响;勾勒出藏族僧人在西夏的地位以及西夏封藏族高僧为帝师的史实和重要意义;讨论了西夏和藏族文化上相互交流,特别是在印刷术和书籍装帧上的互相借鉴;介绍了西夏文献、文物中有关藏族的资料,最后论述了元明时期西夏后裔在宣扬藏传佛教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