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半个多世纪前 ,沦陷时期的齐齐哈尔所发生的震惊东北的“黑龙江民报事件” ,留给人们许多有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力图对这一事件进行点滴分析 ,探讨一下沦陷时期《黑龙江民报》于30年代中期所具有的反满抗日政治倾向 ,及其在鼓舞、激励齐齐哈尔人民团结抗日斗争中的重要作用。《黑龙江民报》始末及日本帝国主义对它的严密控制《黑龙江民报》创刊于1929年1月1日 ,是由常炳彝、万国宾等人发起 ,在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创办的黑龙江省长公署的机关报。虽然这张报纸是当时军阀统治的舆论工具 ,但就其宣传内容讲 ,《黑龙江民报》具有抗日爱国…  相似文献   

2.
拓宽历史的视野,从革命节日的角度关注辛亥革命这一历史巨变中受众与参与者的心态与言论,可更加增进我们研究积累的新思路。聚焦当年的革命心态与革命情结,透过革命党举行纪念会以凝聚人心、煽动排满情绪等细节来考察革命知识如何被制作,在不同群体与空间中如何流动,此前似乎关注不多。本文期待以东京《民报》纪元节庆祝大会及其反响为例,深入展示革命知识的流动情景与受众的反应。这其中既有革命领袖的魅力与鼓动,更有众声喧哗的受众反响,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近距离观察革命者与革命集会的契机,进而深化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民报》的创办与20世纪初年的社会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业兴 《学术研究》2006,(6):96-102
《民报》作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对于中国是革命还是改良的道路选择问题上,在舆论宣传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创刊到停刊前后5年的时间里,在革命经费筹集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其运作的方式独特,对20世纪初年社会思潮也产生了较大影响:掀起民族主义思潮、促进尚武思潮、保存国粹思潮、激荡女权思潮、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4.
王天根 《学术月刊》2012,(3):131-143
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舆论动员涉及"革命"学理论证。《民报》作为话语系统,其对革命的表述策略在政治宣传中有集中的表现。《民报》被查禁本属媒介事件,引发巨大反响,并迅速演化成政治事件。查禁前后的政治语境及其相联系的舆论氛围尤其值得重视。章太炎主持下的《民报》逐步改变了早期激进与和缓的折中的办报路线,益发地偏左。这涉及革命阵营内部老同盟会与原光复会之间的分野,特别是孙中山与章太炎之间的矛盾。后来者常据此将《民报》停刊完全归结革命思想分歧的产物,实际上,《民报》的停刊有着更为广阔的政治背景,它关联世界范围内远东政治格局的变迁。面对中美、中日、美日关系联动中的利益抉择,为避免将清廷推向美国的怀抱,日本对清廷及革命者采取了均势外交策略。这亦是《民报》第二十四号暂时停刊的重要原委。《民报》被查禁事件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夕,《民报》被查禁的历程及局内、局外人解读,反映出革命元首与政治资源获取、日本外交策略及其对华政治舆论控制等种种联动关系造成复杂纠结的历史变数。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6,(9):134-141
20世纪30年代,与上海小报浓重的休闲娱乐色彩相比,以燕京大学创办的《平西报》和具有国民党背景的《河北民报》等为代表的北平小报却展示出忧国忧民的别样情怀。北平小报这种独特内容风格的形成,无疑跟故都与上海迥然有异的城市文化和价值理念密切相关。当时的北平小报经常发出与国民党当局不在同一频道的声音,各种左翼言论时或见诸报端,如对当局横征暴敛之苛政的揭露和批判、对消极抗日的痛斥和嘲讽,以及对当权者动辄杀人的暴虐统治的控诉和对社会各界哑口无声的冷漠态度的悲叹等等。此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精辟论断和革命、普罗、资产阶级、大众化等词汇的流行,预示着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已经成功地占据了国民党当局的部分意识形态阵地。  相似文献   

6.
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的第一年,由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哈·宝音陶格套夫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浅析》一书,显然是深入宣传坚决贯彻邓小平理论与十五大精神的产物,是一部宣传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好教材,它及时地填补了整个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蒙  相似文献   

7.
王翠荣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1):121-130
近代日本人在东北创办的大量报刊,以"开通民智""联络邦交"为名义,实际上则以文化侵略为目的,主要是为日本武力侵占东北制造舆论。《盛京时报》作为其忠实代言者,自创刊起,便长期霸占东三省的舆论空间,充任"意见领袖"之角色,笼络欺骗了许多东北民众。而以《东三省民报》为首的国人报纸作为先知先觉者,在参透日人报纸的险恶用心后,时常进行议程设置,以犀利的笔锋不断对其实施的新闻侵略加以警示和抵制。尤其是在1924—1925年间,围绕日本对中国实施的"文化侵略"及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制造的"五卅惨案",《东三省民报》与《盛京时报》展开长时间激烈的笔战,从而充分唤醒了东北各界爱国人士对日本殖民统治、殖民文化侵袭的反抗,可谓开国人媒体抵抗日本新闻侵略之先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前后,台湾地区新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自决”论的启发下,对台湾抗日民族运动及其与祖国革命运动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台湾民报》是当时台湾知识群体最重要的言论机关,在这一思想历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一开始,《台湾民报》吸纳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强调“自治主义”,以期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的实现。同时借“中日亲善”,敦促台湾总督府进行政治改革。不过,随着美国“排日法案”的通过,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演讲扭转了台湾知识分子对于“民族自决”论的理解,后者抛弃了对日本的幻想,转而将“亚细亚联盟”与“民族自决”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反帝斗争摇旗呐喊。随着国民革命的兴起,孙中山及中国国民党将“台湾革命”纳入“国民革命”范畴,明确了台湾解放是中华民族完全解放的必然要求。祖国的呼唤唤醒了台湾知识分子内心根底的“中国民族”认同,他们提出与祖国一道致力于反帝斗争,融两岸革命为一体,最终脱离日本殖民统治、回归祖国。  相似文献   

9.
台湾光复初期,省政当局通过孙中山及其主义的宣传灌输,特别是面向民间的宣导,来推动祖国认同,树立行政权威。以《新生报》为代表的官办报刊发挥了主动的作用,民办报刊《民报》和《人民导报》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较多地反映了孙中山形象塑造的民间效果。与此同时,民间借助于孙中山来表达对当局行政的不满和民众的现实诉求,日益增多。国民党统治的整体腐朽和从大陆移植而来的长期沉淀的官场恶习、军队积弊,导致台湾官民矛盾、政社冲突激化,孙中山形象重塑在民间的复杂反映,是当时台湾政情、社情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谢本书 《学术探索》2001,3(1):54-57
孙中山一生的理论著述可分为三个时期,《建国方略》(含《实业计划》)是其第二个时期的代表作.《实业计划》提出了建设近代中国的宏伟蓝图.发展交通运输是这个蓝图的核心部分,铁路建设是其重中之重.城市近代化的设想是这个蓝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发展,让人民享受近代文明之乐.对外开放是实施《实业计划》的重要条件.孙中山的《实业计划》试图为改变中国的社会面貌作重大贡献.然而,它最终却只停留在强国富民的美好愿望上,作为历史经验值得思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人的全面发展 ,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 ;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 ,面对着资本主义的竞争和挤压 ,社会主义要生存与发展 ,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表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从认识史的视角考察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知历程,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迄今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上,主要是从对资本主义的否定认识中界定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不是的那个东西。在第二个阶段上,主要是在自我反思与自我否定中剔除许多长期被置于社会主义名下而实际上并不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东西。这两个认识阶段目前大体已经完成。在第三个阶段上,我们则试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从社会主义的自我确证中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是什么。这一探索目前仍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互动的,它们之问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4.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孙中山以武力彻底推翻清王朝的北伐计划一时难于实行。南方的革命军力量相对弱小,要战胜强大的北洋军阀也无可能。在此情况下,孙中山毅然放弃北伐的计划,决定让出临时大总统之职予袁世凯,以便假借袁世凯之手实现推翻清王朝的目的,这实在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切实可行的策略。一味地指责孙中山不坚持武装斗争,是不公正的,简单地把让位说成是“失误”或“悲剧”,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和凝练具有重大实践价值,必须坚持以下四个维度: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价值理念、世界文明发展优秀成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依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发展宗旨等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爱国奉献、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改革创新、文明和谐。  相似文献   

16.
张传鹤 《社会科学》2006,4(10):116-123
19世纪后半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新变化。主要由于对这些新变化对社会主义实现道路潜在影响的解读不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终发生严重分裂,产生了以伯恩施坦为鼻祖的民主社会主义派别(即伯恩施坦主义)和以列宁为旗手的科学社会主义派别(列宁主义)。百年回眸,社会主义运动潮起潮落,两派社会主义力量都有过实际的执政经验,获得了实践和检验自己主张的机会。在我们自身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应该对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观点作新的解读。重新解读民主社会主义既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需要,也是学习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杨仕奎  贺建云 《齐鲁学刊》2006,42(4):118-1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它坚持了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了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对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要求,有着深刻的伦理意蕴。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显与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本质,重申了人的理性精神,整合了人的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使劳动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体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中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平等关系。但由于这些理论是高度抽象的,因而排除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建立和发展中的具体过程和特殊道路,而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公有制为特征的经典社会主义使国家和人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社会主义实践要求发展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市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在市场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各个阶段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市场社会主义认为市场是社会主义所有制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而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社会主义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深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参考框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产生、发展,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在新的实践中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重要理论成果,整个理论体系具有复杂的逻辑关系,研究理论体系的逻辑继承,探寻理论体系的逻辑脉络,展望理论体系的逻辑发展,对于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