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爸爸过世10年了。每年父亲节,我会再看一遍他当年写的信。他还在时,我倒没有看得这么仔细,嫌内容八股,觉得自己很聪明,这些事还要他来说?10年后,我发现自己并不聪明,而且正慢慢变得跟爸爸一样八股。  相似文献   

2.
学术论文的新“八股”,是指一些所谓的学术论文言之无物、面目可憎却披着形式严谨的外衣而到处招摇撞骗的现象。无论是旧“八股”还是新“八股”,其主要问题都是内容上空洞无物而形式上正规严密,因而更让人觉得可恨。2003年第2期《社会科学论坛》上傅国涌先生的文章批评了这种新“八股”现象,但傅先生甚为反对学术论文的严格格式,以为严格的格式要求就是“八股”,我觉得有澄清一下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读宗白华《美学散步》,只觉得到处是珠玑、佳酿,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如他在1940年发表在《学灯》上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从“魏晋人在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到“晋人的道德观与礼法观”,以优美的语言深刻论述了晋人的“千古风流和不朽的豪情”,让人处处体会到晋人对美的追求,从中看见一个时代的背影。然而这样的文章放在今天恐怕是算不上学术论文的。按照现行学术论文的规范,开首得有“论文摘要”“关键词”,然后是“问题的提出”或曰“文献综述”之类,最后必是“结论”和一…  相似文献   

4.
乔力 《天府新论》1994,(3):57-63
明诗正变论──有关衍展进程的描述与文化特质之剖析乔力本文所说的“正”、“变”,并非揄扬褒贬的主观式判断,它只是描述整个明代诗歌发展过程所使用的客观术语。这牵涉到具体评论方法、标准。本文拟对之作些探索。一中国诗歌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构建起相对稳定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明代东莞共考出举人529名、进士76名,在广东各州、县排名中皆为第四;考出庶吉士6名,与南海县并列第三;六次摘取解元桂冠,在各州县名列第五;还出现了18个三代之内至少产生了两个以上举人的科举家族,排名第四;另外,东莞举人在明代初期、中期和后期广东举人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呈持续上升趋势,反映了科举实力的不断加强。明代东莞科举群体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在任官行政、教书育人和著书立说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钟振振 《文史哲》2011,(6):128-131
羊春秋先生《明诗三百首》,是明诗选注本中质量较高者,但仍有不少误读值得商榷。如,解缙《交阯即事》曰"铙角吟风",即"铙角吟于风";文征明《感怀》曰"远志出山成小草",是用《世说新语·排调》典故自嘲被迫出仕。曰"白头博得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是自嘲年过五十方任翰林院待诏;李梦阳《汉京篇》曰"汉京临帝极",是说汉京长安正对应着天上的中宫天极星。曰"卖珠登要津",是用汉董偃故事。曰"执鞭尽是虎贲郎",是夸张说西汉王朝的顶级权贵,连警卫都由皇家卫士充任。曰"不忿燕然先勒石",是摹写西汉权贵功名欲与自尊心的极度膨胀;李梦阳《朱仙镇庙》曰"宋墓",是宋王旦等大臣墓,而非宋帝陵。曰"阴雨见旌旗",是传说在岳王庙里,当阴雨天气,忠魂时或显灵。  相似文献   

7.
王龙 《阴山学刊》2011,(4):23-26
明代科举制度的鼎盛和完备,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整个社会的读书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给读书治学、乃至学术文化的发展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在这种双重作用下,明代社会也出现了无数个不为名利、一心于圣贤之学的杰出读者。  相似文献   

8.
方媛 《理论界》2008,10(4):163-164
明代为了协调学校与科举的关系,使学校科举化、科举学校化。二者浑然一体,难分难解。明代的政治风气,是与明朝的王权政治相联系的,科举教育一体化对于巩固明代王权政治有着很大作用,但是由于王权政治本身的弊端,科举教育一体化的弊端无法最终克服而导致政治文化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9.
纲鉴史书兴起于隆庆年间,盛行于万历年间.适应科举需要而产生的纲鉴史书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和明确的为科举服务的主旨.它在明中叶以后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其影响上至帝王大臣,下至百工村妇,甚至还流传至国外.同时,纲鉴史书的内容还被其他书籍所引用、论证.纲鉴史书的这种影响力典型地体现出它的史学普及功用.  相似文献   

10.
论明代科举制的发展及其消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科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鼎盛阶段,对当时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在发展中主要着眼于追求程式的客观公正和强化思想控制,而忽视了所选士子的实际素质是否适应做官行政的需要,铨选中因过分重视出身又导致了进士身份贵族化的倾向,更把科学技术长期排斥在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之外,故对当时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日益明显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品文的审美价值及其在晚明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筠筠 《文史哲》2003,3(2):134-139
晚明学者借用佛教中“小品”一词命名篇幅短小的艺术性散文 ,他们不仅在小品文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将其发展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明代文学成就的标志 ,且总结出小品文与正统文学在写作动机上的“一饷之欢”与“千秋之志”的区别 ,在创作目的上“自娱娱人”与“明教载道”的不同 ,并指出其小中见大、寸瑜胜尺瑕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2.
应方淦 《晋阳学刊》2006,(4):97-101
自书院诞生之日起,其与科举的关系就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众多书院一直游离于科举之外。及至明代中后期,书院与科举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随着政府对书院控制的加强,书院的举业化程度也日益加深,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其身上原有的光彩也因此而日渐黯淡。  相似文献   

13.
怡老诗社在明代的兴起 ,不仅反映了明代文化的一个侧面 ,而且反映了在当时政治、经济背景下文人特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情趣 ,并对明代文学产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的中央财政收入,依赖于东南地区,通过运河输送至京。为保证漕运的畅通,自明宪宗时在中央设立总理河道一职,专门负责运河管理。总理河道官员身兼数衔,有权节制地方军卫和有司,对运河的河道设施及通航秩序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南方赋税的北运。总理河道的设立,不仅对明代水路交通的发展极为有利,而且对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也为此后的清政府沿用。  相似文献   

15.
闫霞 《兰州学刊》2008,(12):180-183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宋诗虽然没有唐诗的耀眼光芒,也算是别有天地,但是在明代,宋诗是一个被严厉批判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文章拟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一、在明人看来,宋诗多劳心之直陈,少形容之妙;二、宋诗过于纠缠于理、道,思维方式上重思辨,违背诗的形象思维规律,创作少兴少象、少情少趣;三、宋人好用典故,好以文为诗,诗主意主理、少韵少味;四、与明人的政治、文化诉求及诗学理想有关。这些因素共同酿成了明人根深蒂固的反宋诗情结。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明代政府与监生的互动关系 ,说明制度的有效性在于满足制度相对人的需要。当制度不能满足制度相对人的需要时 ,制度不管其多么完美 ,最终都如一具僵尸失去效率  相似文献   

17.
明代神魔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明朝相对较为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市民阶层的扩大和个性思潮张扬给明代神魔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明代神魔小说以《西游记》为代表作,在整体上达到了神魔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对后代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神魔小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酝酿期、繁荣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明代南京佛寺修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南京佛寺修建分为三个阶段明初敕建一批佛寺,带动了寺院的恢复;明代中期,僧人是佛寺修建主角,为寺院发展时期;明代后期,士、僧大建佛寺,是寺院繁盛时期。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城、东城佛寺较多,南城最为集中,而西城、北城相对较少。寺院间距,一般不超过十里,很多甚至相邻相接。明代南京佛寺有名称可数者近210所,总数起码有300所,最多可能超过600所。  相似文献   

19.
明代历史给后人留下的深刻的经验教训是:不管什么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要把国家治理好,好的章程和优秀的当权者必须同时具备;一个政权,当其建立时间相当长之后,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必须主动进行改革,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官吏是否廉洁,对于政权的兴亡,往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担当国家重任的掌权者,当新的先进的社会因素出现时,千万不可忘记爱之、扶之,否则就会酿成大错;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兄弟民族,友好相处是常态,矛盾、冲突是变态,相互间关系的总趋势是日益密切,要自觉根据这一客观规律处理有关问题;在对外交往中,强大的综合国力非常重要,积极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