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语言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文学审美"外,还应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文化审美",这是正确解读古典诗词思想意蕴和发挥古典诗词古为今用的人文教育功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罗海军 《新天地》2011,(12):256-256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从诗经汉赋到魏晋文风,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音,精彩纷呈,璀璨夺日。古典诗词散发着经典文化的深邃意韵,同时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实施美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审美源泉。因此,我们应积极探寻古典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审美元素渗透到学生的阅读行为中。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的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内容。由于作者与读者处于不同的时代,所以作者笔下诗词中的"情"与"境"对现代读者都会形成某种隔膜。古典诗词的"情境教学"就是为了消除这种隔膜,从而让学生顺利地进入古典诗词的情境,感受古典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感悟能力与审美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古典诗词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一首首古典诗词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词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高等院校古典诗词的教授,应在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的基础上,将古典诗词还原于生活化的情境中,着眼于古典诗词所传达的人生经验与当下现实生活的连接,将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内化于切身的现实体验中,进而从古典诗词创作角度去具体实践。体验与践行,不仅符合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更有助于真切认知古典诗词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新花 《新天地》2011,(12):48-48
在教授中国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摸索着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同时更被中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所折服。我们徜徉在诗词的海洋中撷取着智慧,感受着芬芳,栖息在它的臂弯里渴望着做一个有诗意的人。  相似文献   

7.
王安浙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7):53-56,97
细读王安忆四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米尼》、《长恨歌》、《桃之夭夭》,可以看出王安忆小说中的雅致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方式,以一种前后呼应(预言式)地叙述,还原出中国传统审美范畴——哀而不伤,更在还原的同时,结合当代背景,重建了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了作品形象;二是古典语言的运用,移用、化用古典诗词,并用古典诗词写作方法——赋、比、兴渲染背景,使得旧景更醇厚,新景蕴旧情;三是以女性成长为审美对象,借助她们独有的细腻情感,来感受社会历史带给人的经历与体验,将宏大的社会历史溶解到细碎的日常生活中,将审美意向放置在描写生活的变化带来的人物复杂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首先是基于人的教育,而人文教育立足于德育与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总体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标志着人的最高完善.诗词文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与人格精神为宗旨,应在感悟与阐释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创造性、和谐性与生成性.诗词美育以润泽心灵、怡养情性为基本特征,是一般知识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也是当代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美学上的主客体辩证法用以揭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辩证关系表现为,人作为前设的主体与对象作为前设的客体,二者由对立走向统一。本文以西方古典至现代某些主要美学家的思想流变为线索,对美的辩证法的内在发展作了探讨,指出审美主体和美的客体的前设已经脱离了“存在关系”的原始根基,从而导致美的辩证法走向终结。这种追索或许对人们重新思考美的问题有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代流行歌词与古典诗词在价值取向和语言风貌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然而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表现出了对古典诗词的“美学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当代流行歌曲歌词又表现出其与众不同的审美特.羔,有着自身独特的美感和风格。这不仅表现在歌词内容上,在主观感受上,也蕴含着独具特色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美学把文学作品的结构划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按照文学的内在结构开展诗词教学 ,就是从语言层 ,到形象层 ,再到意蕴层循序渐进地设计诗词作品的教学结构 ,引导学生全面完整地欣赏作品。这样的教学结构方法正好与以审美态度激活形象、体验形象、审美判断的层次递进的文学审美活动规律相吻合。实践证明 ,运用这种方法开展大学语文中的诗词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作品的审美信息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2.
世纪之交,散文审美意识出现了既有多声部复合变奏,又存在审美理想趋同的复杂局面,尤其是都市生态危机和都市美感危机中的审美理想趋同最为突出.当前都市散文审美理想相当大程度上是以乡土田园所代表的农业文明审美风范为参照而衡定.乡土田园的古典美已构成对都市现代美的遮蔽.当前都市散文审美意识应在吸取古典人文资源的同时,努力张扬自身的现代美内涵,给人们提供富有时代内涵的审美经验,实现当前散文创作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山石与水体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自然山水式的古典园林本于自然,但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结合,并受绘画、诗词和文学著作的影响,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是我国语文教学中历时最久的文学体式之一,不同阶段的诗词教学应作不同层次的定位。本文就如何理解高校古典诗词教学的维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欣赏古典诗词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结果必然获得审美的快乐。审美快乐的产生需要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审美客体的媒介刺激作用;二是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对于客体来说,具备可以触动引发主体进行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媒介越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就越能使主体更为积极地进入审美状态。同样,美这种属性如果离开了人的自身感觉几乎也就无法存在,审美主体自身复杂的心理活动对美感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美感的产生必然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必须经历一个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这些问题牵涉的面很广,本文不可能一一具陈,只能就古典诗词欣赏中作为客体的诗词具有什么样的诱导作用,以及作为主体的观赏者在获取美感时经历了怎样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做些管窥蠡测的探讨。那么,在古典诗词欣赏中,作为审美客体的诗词本身具有什么样的触动引发作用呢?显然,这种作用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我国古典诗词的内蕴极为丰厚,一首诗或词往往能给人以回味无穷的享受。而且,凡是有较高思维能力的人,他对一首诗或词的理  相似文献   

16.
诗词是情感的最好载体,表现的是作者最强烈的情感,因而诗词教学最能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诗词专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完美的情感品质和人格精神。本文从教学中的情感共鸣,教学情景对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及诗词教学对学生道德情操、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所起的积极作用等方面,阐述诗词教学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古代诗歌在传统的儒家文化结构中一直以亚文化的方式执行其伦理功能。在一定意义上,古典文人诗词从社会审美的层面反映了以儒家人本思想为主流的文化建构的源流。文人诗词借助美神意识和酒神精神,表现了审美理想与人性价值在政治媚俗中的纠缠与迷离,这虽然代表了类似民粹主义的人本价值取向,但并不具备反主流规范的内在要求。中国文人文学的功能始终趋向伦理秩序的整合,因而难以形成近代意义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想象、联想、作为重要的心理活动,在文艺领域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有无可替代的功用."意境"的有无是评价中国古典诗词的一项主要指标,意境的生成和传释都与想象和联想密不可分,"境生象外",情感在想象、联想中形成审美意象,正是这一关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当前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理念,结合语文“新课标”和语文教学的特点,从古典诗文内容解读入手,总结出实施审美教育的办法:初读整体,发现美;探求主旨,领悟美;陶冶性情,体验美;美读意象,唤起美。由此看出,审美教育将成为新时期语文教改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古典文学教学中,由于古典诗词的讲授者未能谙熟诗词创作之道,而使讲 授一直不尽人意。要改变此种现状,既需从整体上把握诗词,更需从诗词创作 的角度,以诗人之心解诗。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诗人的典型心 态、诗人情绪的传达方式、诗词的言外之意。此外,还需引导学生具体进行诗 词的创作,从做人之道来悟诗道,以我之眼来观诗,用诗化的语言来解诗。只 有做到这些,才能既传诗味,又能拉近古典诗词与读者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