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无忌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外文学的研究、教学与交流,是公认的中西比较文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被美国学术界誉为沟通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桥梁。他1927年于北京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1931年  相似文献   

2.
夏志清(1921—),江苏吴县人。上海私立沪江大学1942年毕业。1947年赴美入耶鲁大学英文系,1951年毕业后,获该校博士学位。长期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言语和文化系中国文学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小说史》,(美国耶鲁大学1961年英文版)、《中国古典文学》(哥伦比亚大学1968年英文版)、《爱情·社会·小说》(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0年版)、《人的文学》,(台北纯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新文学的传统》(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79年版)、《夏志清文学评论集》(台北联合文学杂志社1987年6月版)。另有一本选集《印象的组  相似文献   

3.
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编《大学文学读本》(2005年)的“导言”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大学文学教育”的理念。大学文学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和大学文学专业教育,而是以大学各科学生为对象,以文学经典为中心,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教养为目标的崭新人文通识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在大学通识教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建立在对大学语文教育现状的正确估计的基础上,对于当前焦灼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大学与现代文学的相互哺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史上,文学与大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相当大的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新文学诞生于大学.文学与大学结盟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文学创作者大多是大学的师生.在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大学史上,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很多大学里的著名学者同时又是著名的创作家.大学既是学术研究的大本营又是文学创作的大本营,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既从事学术研究又致力于文学创作,这对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的一身二任,使学术研究更富有灵性,又使文学创作更具有文化意蕴.大学成为文学创作的大本营,也使得大学校园具有更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诗意.大学与文学的结盟,实际上构成相互哺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和黑龙江大学共同主办的“文学研究、文化政治与人文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8月3日至4日在黑龙江大学召开。来自国内数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美国、新加坡、韩国、葡萄牙、奥地利等国的七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就文化研究范式转向的学术语境中文学研究与文化政治所面临的挑战展开讨论,对文艺理论领域中学术政治化的历史经验、现存状态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批判和评估。  相似文献   

6.
杨石先(1897-1985)名绍曾,号石先,蒙古族,安徽人。著名化学家,中国现代化学的播种人之一,南开大学化学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历任南开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10年,杨石先考入清华学堂,1918年,赴美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农科,一年后转入应用化学科学习,1922年获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23年,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受聘南开大学。1929年,再次赴美,入耶鲁大学研究院从事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工作,获得博士学位,并被推选为美国科学研究工作者荣誉学会会员。1931年回国,继续任教南开大学,讲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  相似文献   

7.
湖湘学人     
《船山学刊》2009,(2):F0002-F0002
季水河,教授,现任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负责人,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十一五”重点学科负责人,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相似文献   

8.
留学耶鲁大学是容闳一生经历中最为关键的事件。大学期间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两次获得英语作文一等奖之外,容闳还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特别是加入兄弟会社团,表明容闳接受了完全的美式高等教育。作为华人学生得到了相对平等的对待,容闳对耶鲁的记忆是非常美好的,这成为一生与耶鲁良好关系的起点。容闳多次往返中美两国,与耶鲁大学保持着终其一生的紧密联系,幼童留美事业得到了耶鲁大学的帮助,容闳对母校也有强烈的归属感。容闳的人际往来中,耶鲁师生、同学、校友成为其在美社会关系的核心,"耶鲁人"是容闳与耶鲁大学关系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张昭兵  申欣欣 《理论界》2009,(9):141-142
以<大学>作为参照来审视中国现当代文学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一个盗西方火种煮自己皮肉的始料不及、事与愿违的症候.如果说<大学>的启蒙是"复其初"的话,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就是"化其初"了,<大学>的"复其初"是去掉"气禀所拘,人欲所蔽"而"得乎天",而中国现代文学的"化其初"则是借用西方的主义来"替乎天".于是<大学>对人的本性的追问被西方思潮的迷雾给搁浅和中止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不得不从"脑的文学"走到"口的文学"再到"身的文学",不得不从"人的文学"开始,一步步走向了"非人的文学".  相似文献   

10.
现代中国的大学形态的确立,是在受过西学教育的留学生手中完成的。其中在大学理念上存在着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之争。“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一度成为一些大学办中文系的理想,同时也希望在中文系使义理(文学理论与批评)、辞章(文学创作)、考据(文学史研究)之并重或融通。  相似文献   

11.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1):F0002-F0002
关剑平博士,满族,1962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8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古文献专业,并留校任教。1995年,赴日本国立命馆大学留学;1999年在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和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学习;2000年3月获文学博士学位,任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民族文化研究部外来研究员,开始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关注生活文化;2002年开始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任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茶文化专业副研究员,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绍兴中国酱文化博物馆研…  相似文献   

12.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8,(1):F0002-F0002
冯至(1905-1993年),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省涿州市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1930~1935年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归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系主任,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64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语文学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3.
文学对语言学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英语语言为例,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现状需求,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文学赏析是联结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学知识导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4.
艺术廊苑     
《船山学刊》2005,(2):F003-F003
<正> 唐翼明 湖南省衡阳市人,1942年生。1960年唐翼明高中毕业;1978年10月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统研究生班,并于1981年3月提前毕业,成为我国建国以来的首位硕士;同年赴美,次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为著名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治学,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获博士学住。 著作有《古典今论》、《魏晋清谈》、《大陆“新现实小说”》、《现代文学》、《魏晋玄学与文学》等。其中《魏晋清谈》最见功力,是中外各种文字中,独立而全面地研究魏晋清谈的第一本专著。海外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耶鲁大学教授)称许它“填补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个空白点”,王葆弦先生(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称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唐翼明教授还是著名书法家,曾先后在武汉、台北、纽约、东京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部分作品为武汉黄鹤楼收藏。  相似文献   

15.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9,(1):F0002-F0002,F0003
吴宓(1894~1978年),字雨僧,陕西泾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批评家。青年时代由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先后就读于弗吉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在哈佛期间曾师从著名学者白碧德,深得新人文主义精髓,并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1921年归国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著有《吴宓诗集》、《吴宓日记》、《文学与人生》等,  相似文献   

16.
吴鸿志 《阴山学刊》2009,22(1):122-127
工科类高校大学英语语音教学主要包括:语调与传意,语音知识和单词拼写,语音、构词法和语法,语音、阅读和文化。针对工科类高校大学英语语音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在课时设置、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并改进语音教学的跨域性问题,使之与听力、阅读、文学等内容结合。  相似文献   

17.
大学的生命力在于精神存在,大学精神是大学价值的最高表现形态。大学精神的本质属性有三大特征,即大学本质性的集中体现,大学价值性的体现,嬗变性与普适性的二维性。当今大学精神出现了危机。只有正确处理好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道"与"器"、古与今、共性与个性、墙内与墙外五大关系问题,大学才能彰显大学精神,才能恪守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18.
《社会科学论坛》2011,(5):2-F0002
蒋寅,1959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88年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3月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7年受聘为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中国文学专业首任客座教授,历任日本大谷大学客座研究员、  相似文献   

19.
在1929年至1946年期间,沈从文先后到吴淞中国公学、青岛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大学尤其是前三所大学的任教经历使他建立起创作信心,并最终坚定了自己对文学道路的选择,形成了自己恬淡优美的艺术风格,实现了由作家到名作家的转变。创作的学者化倾向是沈从文在大学尤其是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学术压力对他产生影响的结果。这一倾向的出现意味着他文学创作自信的逐渐丧失,并最终使他走上学者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刘正坤     
《理论界》2007,(5):F0003-F0003
刘正坤,1951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2003年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学研究生毕业。现于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工作,曾任辽宁大学语文培训中心校长,兼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常务理事、辽宁省世界语协会会长、辽宁省翻译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东方世界语研究院首席教授。长期以来。主要致力干世界语教学和研究,主要著作有《世界语发展豆劣、《新世纪世界语教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