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的交互范畴与牛顿力学浦永春人们普遍认为康德哲学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把知识确定性的说明押注在欧氏几何学与牛顿物理学的绝对正确性上,随着这些理论的唯一性和绝对正确性被推翻,康德的先验“形式”和“范畴”也跟着完结了。然而通过康德先验形式的核心范畴——交互...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范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范畴学说是康德知识论的核心内容 ,也是康德哲学体系的理论支架。本文简要论述了康德范畴学说的基本立场与观点以及康德探讨范畴问题的方法。从范畴的定义、来源及其客观有效性等层面阐述了康德范畴学说的理论要点  相似文献   

3.
康德与黑格尔关于判断分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康德与黑格尔有关判断分类的比较,指出两人思想的异同、地位及批判继承关系。康德认为他的先验逻辑克服了形式逻辑只重形式而不顾内容真实与否的弊端,建立了知性之合法应用的规则。判断即是将概念联结起来,依照三分法将判断分类并得出知性十二范畴。黑格尔则指出将判断看作概念联结的观点是一种外在理解,判断应是概念的展开与陈述,并主张结合认识发展的内容分类。黑格尔在康德的基础上使唯心辩证法发展到最高峰,这也体现了人类思想认识史由低到高,不断深化丰富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很注重对前人哲学范畴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注重对康德先验逻辑范畴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康德在分析人的认识能力的知性阶段中建立了先验逻辑范畴体系,得出了一个先验逻辑范畴表: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海德格尔对康德范畴思想的存在论解读做了分析,指出在海德格尔看来,康德思想中的范畴首先必须本质上与客体相关.范畴通过与纯粹直观(时间)相关而与客体相关并因此合法地获得其内容,范畴本质上是受时间的规定.范畴不是来源于知性及其判断形式,范畴作为存在论谓词是起源于想象力.文章最后阐明海德格尔如此解读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6.
弗雷格试图澄清康德"隐蔽地包含"的分析概念,但他的这一努力动摇了人们的信心,逻辑经验主义者转而不相信康德分析、综合二分对于先天范畴的有效性,他们回到了休谟。蒯因则不相信康德分析、综合二分在一般意义上的有效性。而且,自然主义者普遍认为,并不存在康德意义上的先天性。在一连串的打击下,先天综合判断俨然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尽管受到上述冲击,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问题依然只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我们有理由表明,哲学研究的主题回到先天综合判断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在逻辑发展史上,建立比较系统、完整的范畴体系者是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康德的范畴体系是从亚里士多德发展到黑格尔范畴体系的中介,他批判地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包含着科学、哲学、逻辑各种范畴融为一体的范畴体系,在本体与认识相割裂的前提下,建立了具有辩证思维萌芽的范畴体系。研究它不仅能更好地认识、理解黑格尔范畴体系的来龙去脉,而且对我们探索和建立辩证逻辑范畴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范畴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人们只有借助于范畴这种思维形式,才能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一切范畴都是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逻辑加工的结果,所以,人们都称它为逻辑范畴。各种范畴通过相互联系和转化,构成规律;通过各种规律的相互过渡,构成范畴体系。范畴的这种运动及其所遵循的思维规律,就是范畴的逻辑。对逻辑的范畴和范畴的逻辑的研究,是辩证逻辑的最主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认为,传统的形式逻辑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即判断的纯粹形式学、一致性逻辑(无矛盾逻辑)和真理逻辑.这三个层次并不是相互并列的,而是具有一个等级结构.判断的纯粹形式学是最低层次的,而真理逻辑则是最高层次的.胡塞尔划分逻辑学的三个层次目的是为了指明,形式逻辑只是确立了可能真理的形式规律,而未涉及认识的内容或判断的材料,因而无法排除内容上无意义的判断或质料的悖谬问题.在他看来,一门真正的真理逻辑必须对意识的意向性问题展开研究,因为逻辑的构成物实际上是范畴作用的结果,是先验主观性的产物.离开了认识的主观条件,仅凭逻辑的形式条件,我们无法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康德通过图式论(schem a)试图建立起范畴与现象之间的一种内在"机制"。作为范畴与感性直观之中介的"第三者",图式必须同时与二者处于同质状态。纯粹知性概念能被运用的感性条件乃是时间,这是图式论的核心问题。时间在康德哲学里是一种内在的感性形式,范畴运用于现象是通过时间先验的规定,知性概念的图式以时间为共相的感性形式,这使得范畴统摄现象,现象归摄于范畴。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是对康德辩证法即"先验幻相的逻辑"批判改造的结果。这种辩证法以无人身的理性自我运动的方式展现了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这种逻辑的实质是"范畴关系的逻辑"。  相似文献   

12.
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审美判断四个契机的观点,是他四项知性范围学说在审美判断力评判中的运用,这主要是出于他先验哲学建筑术的需要。审美判断与知性判断的差异,就使得审美判断四个契机的内容本身便与知性判断四个契机中“量”的分析相矛盾。康德对四个契机的论述虽有精辟之处,但这四个契机本身并不能构成审美判断力评判的完整体系。其中,第一个契机是对“鉴赏”下定义,二、三、四三个契机是对“美”下定义。崇高作为一种依存美,虽与优美不同而且用到了知性范畴体系中“数学的”和“力学的”范围划分,但依然是形式上的。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主观的。在主观的层面上,在康德设定的共通感方面,二、四两个契机是一致的和互补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原型范畴理论在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经典范畴理论已很少被人提起。本文论述了康德通过“三分法”及先验理论对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进行的完善,及在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中间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康德认为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自身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它们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存在于认识主体之中,并对先天直观杂多进行综合整理,这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康德称之为"范畴"。感性的作用是接受经验质料,知性的作用则是对这些经验质料进行综合统一以构成知识。唯独如此,知识才能具有先天性和普遍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正是对于先验统觉的追问,康德不仅完成了其认识论方面的奠基,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追问。从海德格尔存在论雏度解释康德的判断理论,即海德格尔发现康德在两种追问“思一在”共属一体意义差异的关联点上。康德先验逻辑对于形式逻辑的代替,使其判断理论关联主体与客体,分析判断以同一律或者矛盾律说明主词或客体自身,  相似文献   

16.
受康德影响,皮尔斯极为重视范畴演绎,他试图找到比康德范畴更普遍的基本范畴.1902年以后,范畴演绎进入现象学时期,基本范畴最终确定为第一性、第二性和第三性.范畴演绎是皮尔斯哲学的基石,是皮尔斯建构体系最重要的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直观、判断、逻辑三个层面对康德关于数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于弗雷格、阿多诺在"直观"概念上的误解,对于弗雷格、卡尔纳普、蒯因关于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批判,对于蒯因立足于意义理论与形式逻辑而对康德"分析"概念的质疑,分别予以辨析与澄清。本文认为,要正确理解康德的数学哲学观,就必须立足于他的整个先验哲学,否则就极易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18.
鉴赏判断的一般形式是“某物是美的”,这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康德鉴赏判断的分析论及演绎就是立足于这一判断。康德为何以及是否有必要运用四契机对鉴赏判断进行分析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第一批判”可以提供某种启示,但鉴赏判断毕竟不同于逻辑的规定性判断,无论是从现实经验的角度,还是从严格的逻辑学的角度,都不适合把它只视为一个在语言上(无论说出与否)发生的判断,从而对它进行单纯语形或语义上的分析;而且鉴赏判断所真正评判和断言的也不是把某物宣称为美的。它是从鉴赏活动本身的反思中所抽象出来的一个一般判断形式,是这一反思的表象,亦是鉴赏判断本身的概念的表象,因为构成这一判断形式的各要素即表征着鉴赏评判的各方面特征,而四契机所阐明的是鉴赏判断本身的特性。鉴赏判断的四契机就是以鉴赏活动本身为认知对象进而对它的概念进行分析,由此可见四契机运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以石里克为代表的逻辑经验主义对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作出了尖锐的批判.但笔者认为这样的一种批判完全站在一种科学主义的立场上,是一种外在的批判,这样的批判更加应该说是对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一种误读.逻辑经验主义实际上是二十世纪科学沙文主义的一种表现,这尤其表现在其经验证实的意义标准上.这样一股思潮的真正意图是要将哲学思雏死死地绑在经验世界中,因而实际上是一种向自然主义和常识的回归,它从根本上是缺乏哲学意味的.而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始终是站在本体的角度或者说是真正哲学的立场上提出的,是绝对不可以以科学判断(分析判断和经验综合判断)的标准去加以评断的.  相似文献   

20.
对康德法权学说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宏观把握基础之上。文章首先根据康德先验哲学的路径阐明其法权概念的形而上学基础,然后通过回答法权命题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论证法权的普遍有效性,最后按照范畴的先验演绎的思路阐述法权概念的演绎过程,以期在康德批判哲学的宏观视域中把握其法权概念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