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屡禁不绝的现状,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解决腐败问题的对策,"高薪养廉"便是很多人极力推崇的对策之一.但腐败现象的产生是经济、政治、文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高薪养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腐败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
12世纪的朱熹和18世纪的戴震,是中华儒学历史长河中的两位大儒,都有丰富而突出的民本思想和表现.由于其所处地位不同,所处时代不同,民本的表现也有很大的不同,探析这种不同,可以加深人们对其历史地位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朱熹的文体学思想是其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儒家的哲学理学思想密切相关。首先,关于辨体尊体论,朱熹提出了亦须先识得古今体制雅俗向背的辨体经典论断,这是中国古代辨体批评史上的关键链条之一。其次,在古书辨伪之辨体上,朱熹以此辨体批评方法来辨识古书真伪等,既有系统的辨体理论又有具体的辨体批评实践。他把辨体作为方法来辨伪的代表是《伪古文尚书》和《麻衣易说》。第三,朱熹对《诗经》的诠释方法和纲领,即读诗须先识得六义体面之辨体为先思想,是他亦须先识得古今体制的进一步引申和强调。最后,在处理辨体和破体这一对立范畴的态度和方法上,朱熹持辩证通达的观点,其核心主张就是变而不失其正。作为理学家,儒家思想的中庸理念及其论《易》时相关的经权、常变等朴素辩证观,都是他辨体通变观的哲学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朱熹的"德治"思想就其表现形式而言重在社会各阶层人民经济利益的合理和谐分配,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最重要的是作为统治阶层的官员必须真正理解实施仁政、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个思想在管理学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鲁迅与卢梭相同的本质"抗辩"入手,剖析其不同的表述方式与思维理路,并揭示这些不同所蕴含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7.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全面理解"三个代表"的深刻含义及正确处理与"三个代表"的几种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宋理学家陈亮认为道(理)是与自然和人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它如同"赫日当空,处处光明.闭眼之人,开眼即是",是人们可以体察、认识的客观存在."王道"、"霸道"是贯通三代和汉、唐以下各代帝王治国的指导思想,从未被"隔断"过,"王霸并用"之论是合乎历史事实的,是治国良策."义理"、"功利"是三代、汉、唐皆有的行为准则,不是对立的,而是并存的,义要体现在利上,利也就是义,"义利双行"缺一不可.帝王治国要"爱人利物"、"生民之利"、"义利双行"才能富国强兵,人民生活安定.在"成人之道"问题上,陈亮主张做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即光明磊落)、"推倒一世"、"开拓万古"的"智勇"之士,作一个实事实功的英雄豪杰.陈亮对以上三大问题的观点,是他的"明"思想最直接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朱熹“仁”学思想内涵超越了以往儒家传统的内容,是在继承、发展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他认为立意为善是仁的首要含义;“仁是爱之理”;“仁是心之德”;仁有层次性,等等,是仁的具体内容。他的仁学思想是终极目的和科学方法的和谐统一论,是人人立意为人人好,用实际行动为人人好,用科学的方法为人人好。  相似文献   

10.
朱子的仁学思想,既是对先秦仁学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佛老之学的自觉回应.就前者而言,他强调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构架下来论仁,其用意在于凸显仁的本体性质;就后者而论,他强调对仁的理解不能流于空虚,更不能离气论仁、离物论仁、离情论仁.朱子仁学的总体精神就是强调虚实之辨.  相似文献   

11.
莱布尼茨的"单子"、朱熹的"理"分别是各自哲学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莱布尼茨以自成体系的单子论阐述朱熹理学,妄图要论证理学与其单子论是一致的,开启了西方以理性精神研究儒家之先河.但"单子"与"理"还是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12.
论朱熹诗     
针对过分拔高和贬低朱熹诗歌成就的两种错误倾向,本文对朱熹诗歌的概况、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重新作了考察,指出朱熹诗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刘克庄等大家相比,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尚有一定距离.但朱熹在诗歌创作方面确已取得相当的成就,他在南宋诗坛的地位是不容抹杀的.  相似文献   

13.
部分阶层说支持者认为,主客观相一致原则作为要件说的基础构成原则,存在使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出现概念混淆和缺乏兼容性、引发主观定罪和入罪倾向等问题。分析发现,对于主客观相一致原则的批评也间接造成阶层说理论体系的表达障碍,阻碍其与现行刑法规定的衔接,并影响公众对阶层说理论体系的接受和理解。在当下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环境中,主客观相一致原则仍在实践和理论层面具有相当价值,如果能将其纳入阶层说的概念、推导逻辑和公众表达话语体系中,将进一步完善阶层说理论体系,更好地发挥其实务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对于朱学与陆王学的研究,大都以“性即理”与“心即理”区分朱学与陆王学,并将二者对立起来,把朱学界定为“理学”,把陆王学界定为“心学”.与此不同,一些学者反对把“性即理”与“心即理”对立起来,甚至通过强调二者的相互联系,把朱学与陆王学调和起来.马一浮虽强调“性即理”与“心即理”的不同,但是以朱熹“性即理”涵摄“心即理”.牟宗三则通过分析朱熹“性即理”与陆王“心即理”的截然不同,并以为“朱子实非孟子学”.这些莫衷一是的学术观点是进一步研究朱熹“性即理”及其与陆王“心即理”之关系的学术基础和可供参考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朱子研究会、福建省闽学研究会、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四地“朱子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儒商经贸论坛”于2014年8月22至24日在芜湖市隆重召开.会议主要就朱子教育思想与当代价值、多重视阈下的朱子学说、围绕朱子学而生发的其他哲学问题、儒学与当代经济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拓宽了朱子学研究的路径,展示了朱子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在朱熹的学术和人生历程中,张载《西铭》的影响都不容忽视。为了维护《西铭》的道学史地位,朱熹曾与汪应辰、陆子美、林栗、郭雍等人进行论战,这不仅确立了《西铭》的理学地位,同时还将《西铭》"理一分殊"之旨传播到更为广泛的学者之中。  相似文献   

17.
在心性论上,朱熹理学与佛学之间存在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的关系。儒佛在心性论上的根本不同是儒家以"善恶"论人性,而佛教以"清净"论佛性。朱熹丙戌之悟期间的观点是"性体心用"说,佛教在理论上的错误主要在于误心为性,导致"作用是性"。在心性情关系上,朱熹主张性体情用,而佛教最终走向是去情复性。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的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中“天”有复杂的多重含义,“天人合一”因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传统西方哲学经长期的逻辑演变形成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的发达使传统西方哲学具有明显的知识论色彩。但是,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的环境问题并无直接的逻辑关联.当代环境问题是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不同的哲学思维无论是对当代环境问题的出现还是解决,其影响程度都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19.
朱熹格物说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熹创立的格物说 ,丰富了中国哲学史 ,它成功地把天下万物众理归结为一个理。这个理包括自然之理 ,也包括人心之理 ,从而构成了相当完整的哲学体系。这个体系以“格物”作为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作为内圣外王的起点 ,对满足中国古代分散的小农经济社会的需要 ,对多民族的我国形成坚固的文化共同体 ,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