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老青岛喝牛奶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再加上西方人士不断迁入青岛,牛奶业(当时的习惯叫做牛乳业)成为青岛的一大产业。1940年北京《中华周报》一篇《青岛早晨》的散文写到:朝霞在海面上升起,送奶人的自行车行在起伏的马路上,牛奶瓶碰撞着,叮当作响,这是每天清晨青岛的音乐。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初,德国人将西方文化带至青岛,而在传播方面,客寓青岛的俄国侨民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将胶州湾周围作为德国殖民地.德国立即大力开发青岛,欲建为远东"小柏林",美国、英国、日本、俄国人来青岛发展,美、英、俄先后建立了领事馆.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晚号游存老人、天游化人,以籍称南海先生,是近现代史上与青岛结缘的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他不仅以维新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样,作为清代碑学的集大成者,对书法史的影响也极为深远。青岛为齐文化故地,崂山素誉"海上名山第一",人文源远。开埠以来,受西方文化影响,其地域文化含有海派性质,包容性强。辛亥亡清,内陆军阀混战,青岛以德国占据,遂被前清遗臣视为"偏安"之所,纷纷徙来"隐栖",王公大臣盖有数十人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本刊上期发表了<老青岛的俄国人>后,很多读者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当年,青岛是哈尔滨和上海之外,俄罗斯人在中国的第三移民城市.青岛的近代城市文化中,除了受德国文化的影响,也浸润了不少俄罗斯的风情.比如青岛的欧式建筑中,俄罗斯风格的不在少数.青岛最早的涉外婚姻中,俄罗斯人是第一位.作者鲁继勇在1996年到2005年留学俄罗斯,获俄罗斯文学博士学位,深谙俄罗斯历史和文化.另外,他从年少时起,颇受热衷研究青岛近代文史的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对岛城的史、事、人物查询资料,考竟源流,较有独自的见地.他将为读者陆续带来<老青岛的俄国人>,也带来一种我们不常见的青岛近代文化和一个别样的经典市南.  相似文献   

6.
走出青岛的火车站,海风携着清新吹来,通体瞬时舒爽至极.沿着海风吹来的方向走去,不过一分钟的徒步行程,眼前豁然出现的,竟然是海市蜃楼似的的风景——这是一片可以代表青岛美丽指数的大海,映人眼帘的是青岛拥有城市历史以来,最经典的风景线——栈桥和小青岛.  相似文献   

7.
日本艺伎     
《青岛画报》2006,(12):78
根据编纂于1928年的<胶澳志>所载,日本人最初出现在青岛的时间,大约是在1901年.此时在青岛的日本人仅有五六十人,除了几个德国洋行机构的职员,多数是从事"陪侍服务"的歌女舞伎.从20世纪初开始,青岛与这个隔海相望的岛国就有了贸易上的往来,青岛与日本在1903年的贸易额是15033关银两,次年,这一数字就增至183337关银两.1907年,日本著名大财阀三菱、三井、横滨正金等先后在青岛设立了办事机构,开始在这座新兴殖民城市的商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此时胶澳经济贸易的大权仍掌握在德国人手中.根据1907年4月的人口统计,常驻青岛的日本人已由最初的五六十人增加到33户,196人.  相似文献   

8.
贺中 《青岛画报》2014,(12):56-61
百年前,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百年后,反思战争,祈求和平.11月4日-11日,德国一战老兵后裔团和德国“中国青岛合唱团”一行47人踏上了青岛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他们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来青岛,却无数次从他们祖父辈口中听说过青岛,无数次从老照片中猜想着它的样子.如今,他们来了.他们在俾斯麦兵营旧址前唱响《水手之歌》;他们在胶济铁路大港火车站想象祖父辈们参与建设的场景;水兵俱乐部旧址情景再现,思乡之歌《Rolling home》回荡;他们在一站遗址青岛山种下“和平”、 “友谊”之树,他们为了友谊而来,“要牢牢记住这个世界是需要和平的,人类之间是需要和睦共处的”,正如后裔团团长穆勒(Georg Müller geb.)先生所说.  相似文献   

9.
《青岛土产》是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的第二年,即1915年8月由在青岛日人"三船写真馆"编辑出版的摄影集.《青岛土产》共收录了青岛的建筑、街道、风光、事件、人物等影像53幅,每个画面都用日文和英文作了明确的标注,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的青岛人文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山路商圈     
1.第一百盛老青岛有老青岛的时尚,作为中山路第一时尚高度,百盛不仅养成了老青岛们的购物习惯,也是来青旅游的人们必选的购物好去处。2.光大银行3.招商银行  相似文献   

11.
"不论时尚界还是奢侈品、车界、设计界,都义无反顾地爱上了混搭和跨界。也难怪,在这全球文化大融合的年代,只有在传统之上创新、创意,才能赢得未来。在青岛,也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受益者,接受西方文化思潮,骨子里却热爱中国文化,他们用创意、创新、融合的方式给青岛带来中国化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青岛画报》2011,(9):101
2014年青岛世园会效果图展在第三届青岛国际帆船周上一亮相就获一片喝彩,到8月4日,国内外参观人数已超6000人。"没想到这次来青岛旅游除了现场看了精彩的国际级帆船比赛,还能近距离看到三年后将在青岛举办的世园会效果图展览,主题创意太好了。"在奥帆中心第三届青岛国际帆船周期间,同步举行的2014青岛国  相似文献   

13.
中山路商圈     
1.第一百盛老青岛有老青岛的时尚,作为中山路第一时尚高度,百盛不仅养成了"老青岛"们的购物习惯,也是来青旅游的人们必选的购物好去处。2.光大银行3.招商银行  相似文献   

14.
1949年12月10日,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共青岛市委的机关报——《青岛日报》就在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上诞生了,开启了青岛新闻史的新纪元。60年来,在新青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恢宏长卷上,镌刻着一代代青岛日报人的智慧、汗水和心血。目前,《青岛日报》已从最初的黑白对开四版发展到现在的彩色对开十六版,成为全国城市党报的著名品牌。青岛日报社也从成立之初的一张《青岛日报》发展到拥有《青岛日报》、《青岛晚报》、《青岛早报》、《老年生活报》、《青岛画报》、《读报参考》、青岛新闻网站和青岛手机报的报业集团,初步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的舆论引导新格局。现在,整个集团正和着时代的脉搏,由传统的报业集团向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传媒集团迈进。  相似文献   

15.
《青岛画报》2021,(1):68-71
岛城人文记录摄影家、青岛画报摄影师张岩的《大鲍岛——一座城市文化发祥地的影像》摄影展,于2020年12月26日上午10时在青岛市海泊路43号洛川家美术馆展出. 大鲍岛是老青岛"街里"的一部分,是120多年前德国租借青岛时指定的华人生活居住、商贸活动、社会交往的区域,这里融合了东西方、本外埠不同的生活习惯、经商方式和文化...  相似文献   

16.
李莎 《青岛画报》2012,(8):80-85
喜欢青岛,就一定喜欢青岛的味道.清新、生猛、温润、咸腥始终与城市不离不弃. 认识一座城市的方式与路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对于青岛而言,很多人却是凭借两种泡沫.其一自然是大海的浪花,另外一种就是饮誉中外的青岛啤酒.这两种泡沫也因道道海鲜彼此映衬,不离不弃.  相似文献   

17.
市南区的柔软时光 "整个青岛是一个世外桃源……走到这里便觉得应该抖落一襟凡尘……".上世纪30年代来青岛"逃热"的著名女作家苏雪林,只与青岛结缘两个月,便写下了20篇赞美青岛的美文.  相似文献   

18.
老城记     
青岛的冬天清冷而粗砺,城市腹部的老厂区却莫名地多了些闲逛的人.因为老四方和老沧口那些老企业要搬迁的缘故,这里的一切又成了人们瞩目的城事.多年没有回到工厂的退休产业工人们重踏上这些常常入梦的老地方,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怀旧,来触摸过往.  相似文献   

19.
王栋 《青岛画报》2007,(7):76-77
从1915年开始陆续成立的日本中小学校,应该是青岛1914年之后日本侨民激增的必然结果.是年12月28日,攻占青岛刚满一个半月,日本政府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将这座硝烟尚未散尽的城市正式对本国公民开放.当时日本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护宪运动",桂太郎和山本权兵卫内阁的相继倒台,导致了大量国民的失业.青岛的开放,无疑让许多日本失业者产生了希望.于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带着淘金的憧憬与梦想,潮水般涌入青岛.不过短短的几年,青岛的日本侨民就从德国殖民时期的几百人,猛增至1917年的近两万人.  相似文献   

20.
5月27日,由青岛市政府等单位主办、青岛贸促会承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暨中国(青岛)国际船艇展览会在青岛奥帆中心完美落幕.三天展会,精彩纷呈、硕果累累.先后有3.7万人参观了航博会,其中专业观众接近一半,现场成交1.8亿元.十年华诞之航博会,成为我市蓝色经济"乐章"中一个动人音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