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国家安全新形势,中央军委胡主席明确指出,“我军必须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这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军队建设目标和军事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人才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核心要素,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官兵信息化素质、培养官兵依法制胜素养,培养造就一支符合新形势要求的新型军事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2.
信息社会滋生信息化战争,信息化战争催生信息化军队。提高军队信息素质就是提高战斗力。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是军队信息素质现状的必然要求;提高信息素质是军队建设信息化的必要前提。必须加大官兵信息素质的教育力度,构建官兵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平台,建立提高军队信息素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强化训练的核心就是通过训练农民的“行”来促进其人文素质“知”的提高,最终达到农民人文素质“知”与“行”的共同提高。人文素质培训强化训练提高了农民对人文素质在个体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水平;人文素质培训强化训练方式及内容符合农民人文素质培训需求。  相似文献   

4.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实质是使学生学会和谐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综观当代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其缺陷常体现为“人文知识贫乏,学习目的功利趋动明显;人文价值残缺,缺乏整体判断能力、是非观念、同情心和吃苦耐劳精神;感情冷漠,无责任心,举止失范。”文章认为提高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高校关键应该注重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实现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二要科学设置好相关的人文知识。  相似文献   

5.
知识军事是世界军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使战争形式、战争要素、支援方式、建军模式及官兵素质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必须积极主动地迎接知识军事的挑战 ,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创新军事理论 ,改革教育训练 ,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军之路 ,从而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6.
综合素质教育断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综合素质教育是“人文”“科学”交替强调、竟相提高过程的观点 ,认为教育历来是向着综合素质提高的方向发展的 ,不过 ,由于社会实践需要是发展变化的 ,所以呈现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替发展、相继提高的轨迹。由此得出 ,当今中国教育应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本文论证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指出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由人文知识教育到人文精神发展的过程 ,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基础 ,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升华 ,树立高尚的人文精神 ,必须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战争与信息军事人才培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勤明  史国枫 《理论界》2005,(2):106-107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巨大战斗力。脱胎于20世纪工业文明的机械化战争正在被信息文明催生的信息化战争所取代。信息化战争把人的智能因素跃升为战斗力的核心要素。这种智能要素体现的是一种系统的智能,即在人与武器构成的“人机系统”中,不仅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与日俱增,智能化趋势日趋明显,而且人的科学素养和知识水准上升为战斗力的增长点和主导因素。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知识已成为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信息型军事人才,是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面临的紧迫任务。一、信息化战争…  相似文献   

8.
一九六○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决议提出,部队文艺工作“必须紧密结合部队的任务和思想情况,为兴无灭资、巩固和提高战斗力服务”。这是一个战斗的号召。武汉部队某部战士业余演出队(组)的同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担负着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双重任务,专业课教学中融合人文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园林植物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增加课程趣味,补充人文知识,提高人格修养,培育责任意识等不同层面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专业教师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注意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并在授课实践中处理好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萌 《社会科学辑刊》2023,(2):213-220+241+239
战后原日本侵华细菌部队官兵证言的出现至少呈现三个层次,即1940年代末1950年代作为被审判者的第一批证言、1970年代中后期至1980年代来自“良心者”的第二批证言、1990年代“731热”催生的第三批证言。1990年代中期以来“证言潮”的出现,为日本侵华细菌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基础,日本侵华细菌战研究成为日本侵华史研究中不可缺失的领域。对于历史学者而言,原日本细菌部队官兵的“证言”并非对历史事实的简单忆述,还包括证言者对历史事实的价值立场,具有层累性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11.
明代火器的发展,火炮部队的创立与训练,以及对西洋火器与技术的引进,在我国军事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明朝火器在军事上的应用,促进了军事制度、军事思想与军事战术的发展,使战争走向了以火器“为军中利器”的新阶段,为军事近代化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3.
对选项体育课塑造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认知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岳良 《云梦学刊》2003,24(6):90-93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选项体育课塑造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认知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我校大学生对选项体育课培养当代人文素质给予极大关注,表现出较高的期望值;选项课与基础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影响的认知结果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前者更能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选项体育课在实施专项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含量尚显不足,导致学生在对部分人文素质发展的主观期待上不够平衡;“人文篮球”、“人文足球”、“人文乒乓”等人文体育理念将是指导选项体育课深化改革的致力点。  相似文献   

14.
宜州是桂西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枢,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其人文底蕴主要积淀在“宜阳八景”和一些古迹中。形成宜州人文底蕴的原因:一是发达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二是宗教功效;三是仁人造就。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社会是一个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状态,文秘人员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随着计算机的网络化和智能化,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到工具性知识和操作,都要全面更新;要提高专业化素质,使工作具有创新性;要提高人文素质,在思想、品格、道德的深层次上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吴东杰 《南方论刊》2013,(4):65-66,47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相对于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教育而言的一种人文科学教育活动。它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蕴涵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和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和气质修养。当前高等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其人文素质难以应对社会的诸多考验和挑战,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准确把握这一群体的人文素质现状,探索艺术院校人文教育规律,创新艺术院校人文素质优化培养思路,对提高艺术院校人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红军初创时期创造性地把属于政治范畴的民主制度应用在军队政治建设之中,开创了红军政治建设的新纪元。民主制度的确立,唤发了广大官兵极大的内驱力,增强了红军的凝聚力,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是粉碎蒋军“围剿”和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坚实基础。毛泽东在红军初创时期的民主实践和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展官兵政治平等经济公开的民主生活毛泽东对我军民主制度建设的深入思考和伟大实践,开端于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转移的途中。民主制度的建立,彻底地否定了;日军队的雇佣制度,建立了完全新型的内部关系。秋…  相似文献   

18.
陈柯成  史金钊  薛红野 《南方论刊》2022,(1):105-106,112
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基层官兵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及对上级方针政策的贯彻程度.本文针对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增强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几点思考:主动引导与自主管理相结合,铸魂育人的鲜明政治方向不偏移.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相结合,谋政为战的战斗力标准不打折扣.优良传统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求实争先的艰苦...  相似文献   

19.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被调查者普遍对哲学知识的掌握较为贫乏,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很欠缺,对西方的文化艺术兴趣浓厚,但常有不文明行为发生,对生活迷茫、态度不够积极,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同时,被调查者对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较为关注,渴望通过学校这个大环境来影响自己,提升自己;对学校开展人文活动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对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希望能够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工科院校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面窄等问题,提出了利用文理交融开放性实验室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路.构建了文理交融开放实验室的教学内容:在文科学生中开展趣味化学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实验兴趣;提高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知识.为理工科学生开设选修课,并开设文科实验项目,是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要途径.对文理科学生提升各自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