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人类起源的价值分析─—学习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体会张书琛恩格斯谈到在人类起源问题上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时曾深刻地指出:“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当然,这些需要是反映在头脑中,是被意识...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主要论著,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论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之一。毛泽东同志曾专门给刘少奇同志写信,向他推荐该文,称它“十分精彩”。在延安时代和建国初期,在毛泽东同志的倡导下,广大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曾两次掀起学习该文的热潮。但遗憾的是理论界、学术界对这篇文章的研究却远远不够,其中的许多“微言大义”都还没有被阐发出来,有些问题虽然业已被注意到了,但却没有取得一致或比较一致的看法。最近几年以来,由于教学需要,笔者多次仔细地研读了该文,自认为对该文有了一些新的发掘、新的理解,现在把它们写出来,供有关的研究者、学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早在十九世纪初,一些生物学家根据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提出了“人与猿”同祖,人由古猿转变而来的科学见解。但是古猿转化为人的原因、动力又是什么,“甚至达尔文学派的最富有唯物精神的自然科学家们还弄不清人类是怎样产生的。”1876年恩格斯写成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作用》)一文,论证了劳动在转变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劳动作为进化的动力,使古猿终于变成了人。并得出了“……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以后,这便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不容置疑的经典。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命题在学界引发了激烈而持久的争论。现代达尔文主义的相关理论表明,该命题从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角度揭示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仅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人类起源的不足。恩格斯对劳动的工具规定性的论述强调了劳动主体的创造性和劳动本身的生产性特征,从而将人的劳动与一般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分开,这一观点被当代古生物学和认知科学不断验证。此外,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的发展为获得性遗传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作为该命题生物学基础的拉马克主义与达尔文主义之争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神话,就其内容来说,它叙述的是神的故事;就其形式来说,它是“话”,是语言艺术。神的观念的形成,语言的产生,是神话出现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探讨神话的起源,必须首先探讨神的观念的起源和语言的起源。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把从猿到人的发展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攀树的猿群,与一般动物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个时期,不可能出  相似文献   

6.
人的定义与从猿到人的转变的科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原始社会的研究中,欲正确阐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需要首先确定什么是人?换句话说,应该给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均曾作过这种尝试,其中亚里士多德和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曾被马克思引用过。但这种引用只是说明其在科学上是有意义的,绝不表示作者已认可,何况马克思还恰当地指出其局限性:“确切地说,亚里士多德所下的定义是:人天生是城市的市民。这个定义标志着古典古代的特征,正如富兰克林所说的人天生是制造工具的动物这一定义标志着美国的社会特征一样”。本文对“人的定义”略  相似文献   

7.
<正> 直立行走是人类独具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在身体形态上使人类和自然界的其它动物相区别。那么,这一特征是在什么阶段形成的呢?古人类学家吴汝康教授认为,是在从猿到人过渡开始的时候形成的,他说:“古猿下地,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之后,确立了直立行走的姿势,向人的方向发展,开始从猿到人的过渡。”吴教授在他发表的其它文章中,还明确地把直立行走的确立作为从猿到人过渡阶段开始的标志。从目前所发现的古猿和古人类的化石材料来看,从变异的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来看,吴教授的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我们看古猿和古人类的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8.
<正> 对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了人"这一著名的论断,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朱长超同志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八一年第五期上,发表了《是劳动创造了人,还是劳动选择了人?》一文,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并从根本上否定了恩格斯的这一论断.我们认为,这一否定是很值得商榷的.(一)朱长超同志说:"恩格斯劳动创造人的理论是很不完善的理论,存在许多逻辑矛盾,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否定了这个理论的自然科学根据.因此,不能把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人的理论当作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晚年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之一,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中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的论文,理解恩格斯关于劳动和自然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人要学会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等思想来指导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找寻解决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的钥匙,真正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与当代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找到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教育起源说种种在古代,人们曾对教育起源做过最省力的神学解释。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资产阶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们,便根据生物进化论来论证教育起源问题。他们虽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追溯教育起源,但由于都是以庸俗进化论为哲学基础的,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起源问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苏联教育科学界根据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理论,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学说(简称劳动说)。它的功绩在于论证了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有一个由否定到肯定、发展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异化劳动理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便是这一转变的关节点。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初期阶段,对劳动价值论是持否定态度的。马克思曾这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怎样理解呢?我们认为这应从生产活动与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方面来认识。第一,生产活动是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大家都知道,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人在从猿转变成为人类后,又主要从事生产活动。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人们逐渐地了解了自然,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生产实践中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定的相互关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也逐渐的扩大了。正如思格斯所说:“劳动本身一代一代  相似文献   

13.
劳动教育:人文素质内化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劳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题中之意  从教育学的角度,我们认为劳动教育或者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德、智、体、美、劳”中的“劳”,是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劳动实践实现一定教育目标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劳动教育和德育、美育等深入地相互渗透、互相交织,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基础和前提。从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劳动不仅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人本身。人类凭借劳动才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房屋舟车、粮食衣物、音乐…  相似文献   

14.
自然辩证法的经典著作,最早是在上海翻译出版的。这本书中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是1928年11月由上海春潮书局出版(陆一远译,篇名译作《马克思主义的人种由来说》),全书在1932年已“有两种译本”了(见李季1932年4月3日为《辩证法还是实验主义》一书所写的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86年以来,云南元谋县内竹棚村和小河村,先后发现了距今三、四百万年前的蝴蝶腊玛古猿和距今二百五十万年前的东方人。从此,元谋人的故乡更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注意。因为这次发现,填补了人类进化的缺环,是一次划时代的重大发现,其意义不亚于北京猿人,因而滇中将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类起源中心之一。 众所周知,腊玛古猿是人科中的成员之一,是形成中的人的代表,人类的远祖,已具有许多近似人的特点,它们从树上下到地面生活,学会直立行走,能用前肢掌握木石之类的天然工具,经过长期的磨练,双手变得灵活自由,奠定了向人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蒋海益 《江汉论坛》2002,3(7):39-4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重对生产要素职能(功能),尤其是资本职能(功能)进行价值分析。在人类社会早期,劳动作为唯一要素决定价值;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已是多种要素功能互补共同决定价值。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绝不是“价值一元论”。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重新诠释为“功能价值”分析,既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也将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刘坤亮撰文指出:两种生产决定论是指,恩格斯1884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都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这一直是历史唯物主义中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如今又是我们控制人口的“两种生产”理论的主要依据;但从它发表之日起就引起争议,直到今天也没人把它说得令人信服。怎样看待它?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发展过程,对此可从马恩思想发展中找到“印迹”;二是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问世,促成恩格斯晚年提出了两种维产决定论。结合《起源》本身和现实可作如下理解:人…  相似文献   

18.
劳动创造了美——马克思《手稿》美学命题论(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中起 《理论界》2007,(1):162-16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美学命题,这对黑格尔和赏尔巴哈的理论既是一种历史性的扬弃,又是一种开拓性的超越。美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对象,既是客观的、感性的,来自于现存感性世界,又是主观的、对象的,它不是现存感性世界本身,而是人“所创造的世界”;现存感性世界成为人的对象世界的唯一途径,只能是人的劳动和劳动的对象化。正是在这个意叉上,劳动创造了美。  相似文献   

19.
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物种的进化规律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之后,“创世说”和“上帝造人”便被逐出了科学界,人们学会了运用理性的眼光来反身自顾:人何以为人?人的本质又是什么?如果说,人是由类人猿通过劳动进化而来的,这已几乎成为人们的常识。然而,越是常识的东西往往越是缺乏对它的深刻认识。如果对“劳动创造人”的理解中忽视了文化的作用,那就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自从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等提出一种“非理性”、“无意识”的反文化的观点之后,西方在六七十年代的一些年轻人便把这一“非理性主义”付诸行动。于是,一股反理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思想是连续的还是断裂的,一直存有争议。广松涉指出唯物史观真正建立的标志是,在如何解释私有财产的问题上,马克思放弃异化理论转向了分工理论。广松涉从异化劳动无法合理、自洽地推论出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主体的抽象性、非历史性等角度批评异化论,并认为分工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广松涉论述失之简略,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内容的重构,论证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从异化到分工的转变。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只有完成这一转变,我们才能合理说明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近代人本主义的超越,并科学地说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现实的运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