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戈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205-206
近年,我国的电视媒体继民生新闻热潮、选秀热潮之后又兴起了新一轮的故事化栏目热潮,电视媒体已经跨入了一个故事化时代。从中央电视台到各省级卫视再到一些没有上星的地面频道,各个电视台电视频道纷纷推出各类讲述新闻故事的故事化栏目,例如江苏卫视的品牌栏目《人间》、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重庆卫视的《拍案说法》等,给观众讲  相似文献   

2.
一说到拍照,我们都会想到用数码相机(DC),而拍动态影像的话,自然也会想到用DV。然而。随着数码相机图像处理能力.存储能力的提升.用数码相机拍摄视频短片已经具备不错的实用价值.而且不少新品还能拍摄720P甚至1080P的高清视频。一款相机既能拍照.又能拍高清视频。而且价格比DV要便宜不少,难道你不会为之心动?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作为电视台的“拳头”节目,总是在收看率最高的“黄金时间”里受到亿万观众的青睐,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电视新闻在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每天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与观众见面的播音员来说,其权威性、信赖感、知名度等也常常是在播报新闻时建立的。新闻是广播电视的主体,这是广播电视的性质所决定的,电视台不是电影制片厂,不是文艺剧团,它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舆论宣传机构。电视  相似文献   

4.
对民生新闻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莹 《理论界》2008,(8):212-213
民生新闻作为多家电视台竞相推出的主打栏目,近年来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不过在高收视率、高市场份额的背后,民生新闻暴露出的同质化竞争激烈、片面追求负面效应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扬长避短,走特色化道路是民生新闻栏目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2002年南京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播以来,各地的民生新闻栏目空前火爆。民生新闻这个概念从被提出来到被操作应用,到受众群体渐趋成熟,到部分的节目样式逐渐老化,到观众视觉疲劳,走到今天的确已经到了一个亟待自我审视和思考的拐点。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民生新闻现在遭遇了诸多瓶颈因素,如果不及时调整,未来的发展方向堪忧。  相似文献   

6.
陆棉 《南方论刊》2006,(6):36-37
一则好的电视新闻或报道,除了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新闻价值外,如果在摄制上能体现强烈的现场感,那么它的播出效果便会身价培增,甚至还会引起“轰动效应”。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电视栏目在本世纪初风靡中国内地,带来一场电视新闻的变革.但其取材的相似和手法的单调重复却显出该类栏目的前景堪忧,在世界各地引发了强烈争议的“公共新闻”理念此时不失时机的引入中国,高度互动的节目,使观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共话题的探讨和公共事物的管理,市民的公共平台正在打造,社会的公共领域正在形成,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中国电视新闻的节目形态不断变化,表现方式不断更新,传播功能不断完善,它的出现,体现了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理念的嬗变和新闻发展的方向,在赢得更多观众的同时,也与时下的新闻改革相契合.  相似文献   

8.
当前,县级电视台只有在贴近性上下功夫,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一线的原则,使电视栏目(节目)更接近地气,不断提升县级电视台栏目的收视率和影响力,才能使县级电视台自办的栏目得到观众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林科 《南方论刊》2006,(3):52-53
记者出镜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面对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者、目击者、参与者或报道者身份出现在屏幕上。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已是当今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常见而重要的形式。它充分发挥了电视传播的现场感和面对面传播的优势。这一最富有电视特点的报道形式,促使出镜记者的队伍在我国电视新闻界不断繁衍壮大。2002年下半年北京广播学院筹办第一期“出镜记者”班,它的目标直指5年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耐人寻味的是,第一批“出镜记者”尚未“出徒”,就已被北京电视台“订购一空”,其迫切心情可见一斑:“你培养多少,我需要多少”,大有“…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以良好的收视表现和丰厚的广告回报,成为各地方台的强势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注重用老百姓的话语说老百姓的事儿,它关注着老百姓的生活际遇与生存状态,勾勒百姓生活全景图。民生新闻以其独特的"说新闻"的方式深入观众灵魂深处。民生新闻的直播方式让市民成为新闻的主角,记者和解说词退居到了次要位置,观众的双向参与拓展了传播的空间。同时,民生新闻繁荣的背后还存在节目低俗化、同质化、反映问题表面化的不足。为了民生新闻的长远发展,应提升品格、创品牌、走新闻专题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新华网2006年“两会”报道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网2006年的“两会”报道与2005年的两会报道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创新与突破,文章通过具体的对比与分析,着重从栏目设置、新闻样式、新闻手法以及新闻资源的深层开发四个方面研究其创新。  相似文献   

12.
苑兴宇 《理论界》2008,(3):177-178
DV电视新闻在中国兴起的时间还很短,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一个比较感性的层面上,因此,我们要通过对一些优秀的DV新闻节目和栏目的研究分析DV电视新闻的价值。另外,由于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变革给DV电视新闻制作带来的影响也不断增加,使其创作实践以及发展道路发生变革,所以对DV电视新闻的研究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深入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不但要努力为经济建设服好务,而且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近些年来,我们大庆电视台在精神文明宣传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如新闻节目开辟了“英模风采”专栏,专题节目开辟了“奉献在岗位”、“社会主义好大家谈”等栏目,都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但从总的情况看,我们的精神文明宣传还显得力度不强,深度不够。例如我们自办的一些新闻性节目(包括专题及栏目),应该是宣传两个文明建设最重要、最直接的阵地,但目前这些节目中真正能使观众为之振…  相似文献   

14.
梁崇亮 《理论界》2008,(8):208-209
《南京零距离》在央视索福瑞的收视调查中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新闻栏目”之后,引发了全国各地方台的“民生”热潮。安徽《第一时间》栏目成为了民生新闻改革中的又一个制高点。本文以议程设置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文本的内容分析解读电视民生新闻,并借重媒介批评的角度来探讨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丛力跃 《理论界》2007,(6):148-149
电视主持人的风格是其主持的栏目的活广告,是激活观众对栏目追随或欣赏的因子,使栏目受众面扩大的同时,也提升了电视台的知名度,起到了电视媒体在观众心中的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陈静 《兰州学刊》2004,(5):264-264
在媒体的惨烈竞争中 ,“策划”无疑成为各媒体看家的“杀手锏” ,或称其为“重磅炸弹”。然而 ,眼下 (且不说电视、广播 )同城各家报纸的“策划”都不少 ,有策划活动的 ,有策划新闻的 ,也有新闻策划的 ,反正只要能压倒对手 ,什么招都能使出来。其实 ,从严格意义上讲 ,既然报纸的第一属性是传媒作用 ,是新闻纸 ,那么 ,得出的结论就应该是所有的策划都应围绕新闻来作 ,都应该向新闻看齐 ,这样的策划应该称其为“新闻策划” ,有新闻内涵的策划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策划” ,否则 ,路就走歪了。新闻策划应以新闻事实作为基点 ,同时 ,在新闻上要…  相似文献   

17.
浅谈民生新闻与百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栏目的开播和一系列类似新闻节目的相继出现,如今“民生新闻”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新闻。民生新闻坚持平民视点,关注百姓生活,为百姓排忧解难。真正成为了百姓想看、愿意看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卓悦 《快乐青春》2014,(10):66-67
很久以前,德国一家电视台高薪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活动。在诸多的参赛作品中,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优势夺得了冠军。拍摄这10秒钟镜头的作者是一位名不见经传、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而其他参赛选手多是一些在圈内很有名气的大家,所以这个10秒钟镜头一时引起轰动。几个星期后,获奖作品在电视的强档栏目中播出,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电视前观看了这组镜头。10秒钟后,每一双眼睛里都是泪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在那10秒钟后足足肃静了10分钟。  相似文献   

19.
“雅州讲坛”举办新闻专题讲座 6月19日,雅安市社科联与市委宣传部、市记协、雅安日报社、雅安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雅州讲坛.新闻专题讲座”在市图书馆举行。邀请新华社四川分社常务副社长熊小立.四川省新闻学会常务副会长、原四川日报社副总编杨文镒主讲。  相似文献   

20.
柳溪 《云梦学刊》2008,29(5):150-151
一网络视频短片的流行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从网络上获知各种信息更趋于便利.各网站为了抓住受众的眼球,登载了大量另类的视频和短片,目前各大网站的视频内容,基本分为原创和转载二大类:第一类为原创,内容包括摄像头自拍、DV拍摄、恶搞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