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志论是一个亟待重建的重要哲学分支。马克思将意志理解方式由实体思维、主观思维等转向实践思维 ,将哲学主题由“解释世界”转向“合理地改变世界” ,强调唯物辩证地解释各种意志关系和意志能动性 ,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意志和历史使命 ,实现了意志论的实践转向。这种实践意志论是对旧意志哲学的合理批判和超越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组成部分和重要生长点 ,也是当代意志论“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在当代 ,系统阐发和推进实践意志论 ,是重建意志论的必然选择 ,并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和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由“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转向了“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具体境域,创立了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的人类学哲学;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从自然物质本体论转向社会的实践本源论,创立了实践世界观;在社会历史动力观上,由精神意识动力观转向物质生产实践动力观,创立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即实践史观,从而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在哲学功能上,由传统的追求“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哲学,通过实践和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而转向了追求“改变世界”,即改变人类的不合理生存状况的人类学哲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对形而上学的彻底清算的同时发起了一场划时代的哲学革命 ,其实践批判原则的提出使哲学告别了传统“知识论”形态而转到了“生存论”路向。在其哲学精神指引下“回归生活世界”成为了当代哲学的主潮 ;“现象学”的方法成为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当代人也在认识到自己的生存境遇的基础上 ,逐渐走上了一条实践“改变世界”、争取全面自由解放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2012,(4):234-239
走向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精神实质张有奎撰文《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精神实质及其当代意义》指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精神实质在于:它不是对传统理论哲学问题的解决,而是消解了心/物、思维/存在的关系问题,转变了哲学的提问方式和问题域,实现了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范式转换。也就是说,它不是看的哲学、静观的哲学、解释世界的哲学、实存论意义上的现成性哲学,而是做的哲学、行动的哲学、改变世界的哲学、生存论意义上的生成性哲学。  相似文献   

5.
历经现代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拒斥”和后现代主义的“本质解构”,伴随着美国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各种“哲学终结论”不绝入耳.伽达默尔以其解释学的实践哲学重新要求“返回到哲学的科学特性"“哲学以改变的方式存在下去”,这无疑是对哲学以及哲学作用的重新肯定和强调,也是对“哲学终结论”的回应和批判.本文以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为基础,深入探讨和分析了伽达默尔的哲学科学性、哲学作用和哲学命运问题,显示出以存在普遍意义与价值诉求为根本性质的哲学必然是人类存在与生活的一种方式,哲学命运不仅是哲学的命运,从根本上说,它是人类存在与生活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何对待哲学,意味着如何对待人类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与体系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实践哲学不同于“解释世界”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经院哲学,它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实践形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是:由经济学转升到哲学。即:由经济学范畴“劳动”上升为哲学概念“对象性”和“实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全面界定了他的实践哲学各范畴,尤其是“主体”、“客体”概念的本质含义,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实践唯物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实践主客体辩证法、实践唯物史观合一的实践哲学体系,标志着马克思实践哲学创建的完成。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在哲学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把握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及其整个体系架构,对于我们今天,返本开新、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强调了哲学的理论旨归从实践上改变“非人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6.创立了哲学的实践批判原则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和社会历史批判的本源;7.确立了实践人类学哲学的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等。这几方面共同形成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关怀的总体特质。  相似文献   

8.
对哲学史上生存论思想进行梳理和辨析 ,是我们在今天建构生存哲学的理论前提。本文分别考察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发展的逻辑 ,指出 ,西方的前现代哲学就其对人类生存理解的差异来看 ,可以区分为两种思维向度或两种哲学类型 ,一是“经验”哲学 ,属“平常思”;一是“超验”哲学 ,属“异常思”,它们长短互见 ,构成互斥互补的关系。现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的生存实践观点则是对上述两种哲学类型的扬弃和辩证综合 ,它打通了“经验”与“超验”、“形下”与“形上”,将被人为割裂即“二元”化的世界整合为统一的生活世界 ,并为人们在这一充满矛盾的生活世界中的合理生存提供了“正常思”。较之西方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是基本上坚持了“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致思取向 ,没有形成明显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儒家尤为重视人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但中国传统哲学也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很多问题。因此 ,在马克思生存实践观点的指导下 ,会通中西而又能扬长避短 ,应是我们建构合乎时代需要的生存哲学的正确抉择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观问题上,科学哲学中存在着两条进路:第一是表征主义进路,其特征是将科学视为表征,因此,其主要任务是为这种表征寻找一个基础,其主要代表学派是科学实在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第二是实践主义进路,其特征是将科学视为实践,在此基础上,科学的本体论层面和认识论层面合二为一,进而,科学就成为了一种情境科学.前者代表了一种规范性进路,后者代表了一种描述性进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马克思哲学在“存在论”问题上的重大贡献在于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实体本体论的变革 ,改变了理解“存在”问题的解释原则和思维方式 ,开辟了“存在论”的现代哲学范式。马克思认为传统哲学实体本体论的根本错误就在于颠倒了逻辑与生存、理论与实践、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把本来第二性的、派生性的存在“头脚倒置”为“第一性”的和基础性的存在。因此 ,必须在根本上改变基本的解释原则 ,对颠倒的关系进行“倒置” ,确立感性实践活动优先于逻辑和知性、并构成逻辑和知性基础的本体论地位。在马克思那里 ,“感性实践活动”的确切所指乃是人“本源性”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 ,正是这种本源性的生存方式 ,构成了“世界”、“人”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奥秘”和深层根据。在此意义上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在根本上扭转了解决“存在”问题的方向 ,实现了基本解释原则的跃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