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一 引言 刘勰用四、六骈文撰著的《文心雕龙》一书,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首部集大成之作。它以敷陈详核,征引浩博,体大思精而蜚声中外,卓然自树于世界古代文学理论名著之林。自唐而下,誉声盈卷,注家蜂起,版本迭出。解放以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它的研究,蔚为大观,成果卓著,除陆续有校注、翻译、论述的专著涌现外,散见于报刊杂志的单篇译注及专题论文,更是不胜枚举。近年来的研究趋向主要是集中于对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探讨,部分学者还开始了与西方文论的比较研究。规模空前壮观,国内从大陆、香港到台湾,国外则以日本为重点,形成了继敦煌学、红学之后,国际汉学研究中的又一盛学——龙学。  相似文献   

2.
艺术风格美是由独特的内容美(或内在美)与形式美(或外在美)的统一而呈现出来的、在风格上又富于千姿百态变化的美学表现形态。艺术风格美是属于先天的,还是属于后天的?是属于主观的,还是属于客观的?对于这些美学理论问题,美学界还有争论;有的人说,艺术风格美是属于主观的;有的人说,艺术风格美是属于客观的;也有人说,艺术风格美是属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刘勰从"宗经"(宗《诗经》)出发提倡复古,复古与通变相纠结,潜在地阐明了"文学退化观"与"文学进化论"相矛盾的文学发展观。这种矛盾折射出刘勰处理时代新变时的尴尬以及方法论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人们对于文学形象的认识,早在先秦儒家经典《周易》一书中已见端倪。只是因为我国古典文学一开始是抒情诗独步文坛,“言志说”支配创作,因而,直到汉代辞赋大兴,魏晋文学进入“自觉”阶段,南北朝山水诗成熟,加上哲学领域中形神之辨的扩及,佛家“象教”的广泛传播,才使得人们对文学形象的认识日趋深化,并大大丰富起来。当时在这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首推独秀前哲的梁代文论家刘勰。他的真知灼见如散金碎玉,熠熠闪光于《文心雕龙》之中。本文试着将它们粗略地串联起来,以见其大概。  相似文献   

5.
六十年代初,为了批判继承《文心雕龙》中的现实主义文艺观点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服务,我国学术界对这部论著展开了一次讨论。当时有同志提出:刘勰身为“佛教徒,为什么会写出唯物主义的文艺理论”?把这个问题称为“神秘之谜”(吉谷:《<文心雕龙>与刘勰的世界观》,载《光明日报》1960年11月20日)。以后又有一些同志对这个“神秘之谜”进行了探讨,但多是从刘勰的世界观上去找原因,对这个矛盾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没有作出圆满的回答。前两年我国展开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我们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去探索这个“神秘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继承与革新是文学内部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也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刘勰在吸取前代理论的精华、对历代文学发展情况及当时文坛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就继承与革新问题作了较为全面、准确而深刻的阐析,提出了文学的继承与革新两者相辅相承,不可偏废;文学创作应以继承为基础、革新为指导;在创作中既要避免抄袭模拟、循环相因,也要防止猎奇逐异、盲目求新等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一方面充满了可贵的辨证法思想,另方面又显示了勇敢的战斗精神,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块巍峨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刘勰继承《乐记》的传统观点,认为艺术思维的发生是由于心的感物而动,但他更突出了“情”的因素,并阐明了心和物的双向互动,以及心物应感的自发性(无意识)。他认为诗赋的构思是以情为核心的,旨在营构艺术意象,使情感具有审美形态,营构的过程中要求心物交融,即所谓“神与物游”。“虚静”是构思时的最佳心理状态,又与“养气”相关。刘勰认识到从意到言是质的转换,言意矛盾是艺术思维在传达阶段所要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是他整个文艺思想的一个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刘勰的创作理论就富有批判战斗精神,对于当时的淫靡文风和不合于刘勰文学观的作家作品——加以指斥贬駁。同时,又因为他的创作论是在对各代的创作经验和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分析、评论的基础上总结而成的,因而这个创作论的本身就含有批评论的意义,可以从文学批评的角度上进行研究。其次,更重要的是,刘勰很知道文学批评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艺术变迁的研究,为时尚矣。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中,就有关于上古文学艺术起源的推测了。两汉时,一些著名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都有此类议论。如郑玄在《诗谱序》中说:“欲知源流清浊之所处,则循其上下而省之。①”这种历史的具体的研究文学发展的原则,无疑是可取的。时至魏晋南北朝,便形成了研究热。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葛洪的《抱朴子》、沈约的《谢灵运传论》、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和肖子显的《文学传论》都是重要著作。其中,尤以刘勰的研究为出类拨萃。对上古文学的推断刘勰研究上古文学,依据的资料,主要见干《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经》、《吕氏春秋》、《列子》、《论衡》等著作。《文心雕龙》中推断上古文学的篇章,比较集中在《原道》、《时序》、《明诗》、  相似文献   

10.
文学鉴赏作为人类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是随着文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我国早在春秋时期,便有了关于文学鉴赏活动的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听《诗经》乐章演奏所作的评价,便是文学鉴赏的例证。《吕氏春秋·本味》记述钟子期听琴,较之前者形象而生动。“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系完备、论述详实,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部鸿篇巨制。《知音》篇是刘勰在文学鉴赏方面的专著,他突破了历来重文本、重作家的传统批评方法,转而以读者研究为中心,集中探讨了文学鉴赏的态度、文学鉴赏的方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感到,刘勰的公文写作理论,至今还基本上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这实在有负这位古代最伟大的写作学者的苦心。 在我国,刘勰是真正以公文与公文写作作为学术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的第一人。他费时三、四载,著《文心雕龙》五十篇,其中有二十篇专论文体三十余种,属公文或准公文的有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无韵之“笔”十三种,还有稍带公文性质的颂、赞、祝、盟等有韵之“文”约十种,堪称蔚为大观。更重要的是,刘勰  相似文献   

13.
刘勰将孔颖达的"必不空弦"改为了"理不空弦"。这一改动在现代诗学视野中显得格外有价值。即刘勰明确地继承了前人的诗乐同源的观点,确立了诗的最重要的形式特质音乐性,但也意识到音乐先于诗歌语言及诗乐有别,这与现代诗歌理论研究及人类学研究得出的诗具有音乐性和音乐先于语言在人类历史中出现的结论都不谋而合,也为汉语诗歌由早期的重音乐的歌诗向诗的音乐性在后来被渐渐淡化,最后出现诗与歌的两种文体的分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学观念——兼论所谓杂文学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展示的文学观念 ,说明他能够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 ,来认识文学的本质和特点。他既看到文学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部分 ,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共性 ,即也是“道之文” ,是具有客观真理性的自然之道的体现 ,同时又和人类文化中其他部分 ,如哲学、历史、政治、伦理道德等 ,具有根本不同的特点 ,它是艺术思维的产物 ,是人的感情的形象表现 ,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审美的艺术品。刘勰和六朝时许多文学批评家一样 ,清楚地看到了那种宽泛的“文”的观念是不科学的 ,他们一直在用各种方式 ,试图寻找和探讨艺术文学 ,也就是所谓纯文学的特征 ,所以 ,简单地不加分析地肯定所谓“杂文学”观念 ,甚至把它说成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点 ,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巴西曾经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因此起源时期的巴西文学深受宗主国葡萄牙文学的影响,几乎是葡萄牙文学在巴西的翻版.本文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视角,结合丰富的文学史料和作品分析了16~18世纪之间巴西文学和葡萄牙文学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与改造问题,是当前文艺理论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瑰宝,其研究成果也已丰厚,但如何以当代文学问题为视野对之进行反思,或可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组文章组织高校文艺学专业的博导和博士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发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汉字起源试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它的历史悠久,这是举世公认的。但它究竟萌芽于何时,形成于何代,意见就不一致了。这些问题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也是古文字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想就此谈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同志们指正。在我国,关于汉字起源问题,至迟在战国时就提出来了。《易·系辞下》就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论述了格罗塞运用艺术人类学的方法探索艺术的起源所取得的成就及其不足,对《艺术的起源》一书的理论成就,作相对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蒙古文是借用回鹘文字母(又称畏兀字)创制的,故称“回鹘蒙文”。蒙古何时借用回鹘文创制回鹘蒙文?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被认为具有可靠依据的一种意见认为,蒙古自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俘获塔塔统阿开始借用回鹘文记录蒙古语而创制回鹘蒙文。其依据为《元史·塔塔统阿传》一段记载,即:“塔塔统阿,畏兀人也。性聪慧,善言论,深通本国文字。乃蛮大(易夂)可汗尊之为傅,掌其金印及钱谷。太祖西征,乃蛮国亡,塔塔统阿坏印逃去、俄就擒。帝诘之曰:‘大(易夂)人民疆土,悉归于我矣,汝负印何之?’对曰:‘臣职也,将以死守,欲求故主授之耳。安敢有  相似文献   

20.
咏物诗所产生的最原始的根源应该归结为在人对自然界逐步认识的过程中,自然物象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物象的本身成为诗人寄托思想情感的主要载体,究其深层原因,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先秦歌谣与《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进一步促进了咏物诗的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