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古包:神圣、世俗与科学的混合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包反映了蒙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尺度;反映了男女的地位和角色。蒙古包是蒙古族展示其信仰的舞台,是蒙古族自然科学认识能力的证明。因此,蒙古包不仅是蒙古族传统居所之一,而且反映了他们的观念、信仰,是其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之一。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内涵,是在农业文明时期,通过畜牧业生产方式而体现的蒙古族牧民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外延,包括种类上的“五畜”和时空上的界定。时间自蒙古民族形成到清朝末期,空间以蒙古高原为轴心地区。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蒙古包的发展历史和建筑结构体现出数量关系的美、实用功能的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美,蒙古包图案艺术中还包含着对称美。蒙古包所体现的旅游文化及旅游美学思想具有特定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服饰是游牧文明的标志性符号,蕴含着厚重的生态文化意涵,成为几千年游牧文明的实践成果和经验积累的文化遗产。重复审美意识是分析游牧文明的独特视角,文章通过蒙古族服饰的图案、色彩、形制的重复表现形式,探寻蒙古族服饰背后所隐含的生态文化内涵和逻辑结构,认为重复审美意识是蒙古族服饰传承发展、经久不息的源泉动力。当今时代,深入发掘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和游牧民族的审美心理,构建生态保护与生态文化共生反哺的理念,才能推进草原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方学者所称 ,蒙古人元代就有“人殉”之说 ,不属实。元代蒙古人丧葬之礼 ,是土葬。它提倡的是自然的永生 ,重视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的生态规律 ,是游牧文化的精髓。这种土葬法适合于游牧生活和合乎于游牧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游牧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了空前恶化的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刻认识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发扬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对人类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蒙古民歌中的生态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前,一些学者从游牧生产、狩猎活动、日常习俗、法律条文等领域挖掘了蒙古族生态文化,但还未涉及蒙古民歌这一领域.蒙古民歌是蒙古族精神生活的核心之一,具有坚实的生产生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传承至今.这些特征使蒙古民歌成为多种文化的载体,其中包括生态文化.蒙古民歌中体现了生态文化的多样性、群众基础及系统性等,这些对当代环保事业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几千年来,在蒙古高原极端干旱和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繁衍生息的游牧民族创造了一种生态文明———游牧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无法估量的伟大贡献。游牧生产方式的生态友好性特点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而这与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密不可分。今天,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空前恶化的程度,已经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刻认识、深度开发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发扬蒙古族游牧文明的环境道德,对人类协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立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繁衍生息在蒙古高原上的骆驼是蒙古族在早期的游牧生活中驯服饲养的"五畜"之一。在"五畜"当中骆驼以耐寒、耐渴、耐饥、耐劳著称,并被蒙古人誉为"沙漠之舟"。蒙古人驯服饲养驼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有关骆驼的民族民俗文化。随着游牧文明的衰减,各种与蒙古人有关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经历异化或者直接消失。尊重文化与...  相似文献   

10.
游牧文化是蒙古族文化传统的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迁,内蒙古牧区无法回避地卷入了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中,蒙古族传统游牧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变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要义,充分发挥游牧文化在内蒙古牧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内在能动性,走一条将游牧文化镶嵌于内蒙古牧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1.
游牧经济是游牧民族的经济基础,是畜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类型。蒙古族游牧经济曾经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牲畜、自然与牲畜的关系,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蒙古族游牧经济具有游动性、均衡性、分散性、脆弱性等特征。考察和研究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特征有助于重新认识内蒙古或其他牧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蒙古英雄史诗与游牧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社会的游牧经济可分为开始和发展两个阶段 :唐代初期为开始阶段 ;唐代中后期以后为迅速发展阶段。文章对蒙古先民的社会结构、游牧文化等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性的分析与论述 ,提出蒙古英雄史诗产生于蒙古游牧经济的初期阶段 ,不过 ,其大多数产生于游牧经济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蒙古游牧文化逐渐从迁徙转向定居,从传统转向现代,在此过程中牧民的心理也产生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迷茫之间的冲突。现代转型不只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还有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的更新。从游牧与定居、传统与现代、理想与迷茫、本土与世界等方面对21世纪前二十年蒙古国作家作品进行简要梳理,分析21世纪以来蒙古国文学发展动向和蒙古游牧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游牧民的心理接受过程以及游牧文化从本土化到世界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以独特的游牧生活方式在民族文化史上独具一格,随着时代的推进,经济模式、住居方式、建筑技术与材料的变更都影响以至破坏着蒙族民居的原始风貌。立足建筑文化保护的视角,从蒙古包的起源和型制入手,对蒙古包建筑空间组织格局、陈设与装饰手法等诸方面展开分析,以期获得较为全面的关于蒙古民居价值性和艺术性的探讨,倡导对现已弱化的蒙族传统民居的保护及其艺术生命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繁衍生息在蒙古高原上的骆驼是蒙古族在早期的游牧生活中驯服饲养的"五畜"之一。在"五畜"当中骆驼以耐寒、耐渴、耐饥、耐劳著称,并被蒙古人誉为"沙漠之舟"。蒙古人驯服饲养驼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有关骆驼的民族民俗文化。随着游牧文明的衰减,各种与蒙古人有关的传统生活方式正在经历异化或者直接消失。尊重文化与历史的人们尝试着将这种民族的民俗作为文化遗产保留给后代子孙。本文中蒙古族的有关骆驼的民俗也是我们所要保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核心的生态伦理思想。蒙古民族对环境的独特的适应方式在生活领域内大体以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最为典范,并且构成了一系列的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和解读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的生态伦理价值具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很早就形成了一种见解:开发人的住所外围空间的圆周式空间(静态的)是定居居民特有的原则,而线形(动态的)空间,则是游牧居民特有的原则。然而,未必能够如此清晰地划分界线。当研究游牧民族开发空间的方式时,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到他们结合了两种原则:圆周式原则(当蒙古包设置在临时驻地时)和线形原则(从一个驻地迁徙到另一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毡房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碧野在<天山景物记>中误将哈萨克毡房当作"蒙古包",其实哈萨克毡房不同于蒙古包,同时它具有独特的民俗和精神文化的内涵.它融入了哈萨克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艺术气质、审美倾向、行为准则、宗教情怀等,反映了哈萨克人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精神气质,它和哈萨克人的文化融为一体,构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景观.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为例,以全生命周期(Life Cycle Assessment)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建立适合蒙古包类建筑的碳排放数学模型,利用EnergyPlus能耗模拟软件对不同规格蒙古包类建筑进行使用阶段的能耗模拟,通过对蒙古包类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分析,得出蒙古包类建筑在使用阶段的碳排放所占比例达到86%以上;施工阶段、拆除阶段、生产阶段碳排放量各占的比例在7%、4%、2%左右;回收、处理阶段碳排放量所占的比例较小,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占的比例几乎为零。蒙古包类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单位建筑年总碳排放量与建筑使用阶段的单位建筑年总碳排放量接近,其在建筑使用年限达到10年之后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进入到生态文明阶段的显著标志,也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生态伦理基础。从用火观念、饮食文化、丧葬习俗、建筑风格、命名习俗、宗教观念、游牧方式、法制观念8个方面论述蒙古族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有关内容,重点探讨蒙古族生态文化中与森林文化有关的内容,系统地挖掘民族文化中合理、有价值的成分,以期保存和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丰富森林文化研究的内容,为当今的森林环境保护与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