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现状与范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现状和基本理论范式作了一个概略的介绍。社会运动研究是 2 0世纪 6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一个学术领域 ,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横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美国和欧洲分别形成了“资源动员”和“新社会运动”两种研究范式。这两种范式在理论兴趣、基本假设以及由此而来的问题设定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的本土化: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宁 《社会》2006,26(6):1-1
在全球体系的视野中,社会学的本土化作为一种学术运动,乃是社会学话语的“依附国”力图摆脱对“发达国”的学术依附地位的一种集体诉求。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社会学的本土化运动,乃是一种学术民族主义运动。在这种运动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外部效度问题成为“依附国”的学术群体所攻击的靶子。通过寻找和创立更具有效度的、更能解释本国实际的理论,学术“依附国”获得了独立于学术“发达国”的话语权利。这种类型的“本土化”,是合乎情理的。   从学术“依附国”内部的视野来看,社会学本土化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本土学者与海派学者之间所进行的学术资本和话语权利竞争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考察了本世纪以来“国家”这一理论概念在西方政治学理论中的兴衰沉浮及其社会历史与学术背景,重点对80年代后日益兴起的国家一社会关系理论的基本框架、具代表性的操作实例及其对现代西方政治学发展的意义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并就其对于拓展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视野所可能具有的潜在的学术价值进行了初步的评价,认为与现代西方其他各主要政治理论模式相比,国家一社会关系模式对于考察中国当前的体制改革及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具有更为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值得中国的学者对之作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关于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来兴起的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主流学派——结构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结构建构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缺失,这就是忽视对国际体系过程和国际社会中复杂关系的研究。本文针对这一重要缺失,借鉴主流建构主义,将“过程”和“关系”这两个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一个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模式。论文将过程定义为运动中的关系,论证了过程的自在性、过程动力和过程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过程的核心是关系。如果说西方个体本位的社会性质的核心理念是“理性”,那么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根本理念则是“关系”。将这个理念挖掘出来并进行概念化处理,依此确立过程建构主义“关系本位”的基本假定。同时,过程建构主义还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关系网络确定国家身份并孕化国际权力。过程建构主义是体系层次的进化理论,将分析重点置于国家之间的互动实践,强调过程的自在性以及对国际规范、国家身份和认同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5.
葛志毅 《学习与探索》2004,1(4):117-124
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撰写,中国学者虽因受西方化思想的启发而在研究中创辟新知、取得成就,但出于民族文化的本位良知,还存有一个如何摆脱西方文化影响以尽力阐释和发扬民族真实历史和本原传统为己任的理念.只是由于在学术上时时感到对西方文化既不能置之不理而必须予以关注,又无从在思想上完全摆脱其渗透影响而感到尴尬,因而常常流露出某种焦虑乃至矛盾的思绪,但无论如何,保存和发扬我们自己的学术文化传统,则是中国学者必须坚持的学术职志和学术信念.  相似文献   

6.
金耀基  范丽珠 《社会》2007,27(1):1-1
摘要:本文通过杨庆堃教授对中国宗教极其卓越和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来审视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氏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是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相对于西方宗教的制度性,杨氏提出发散性宗教的概念,指出散开宗教的信仰和仪式有机会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体系,同时它是作为社会组织模式整体的一部分,在散开的形式中,宗教发挥着多样的功能,以组织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杨氏是第一个从宽阔的社会学角度来证明中国宗教存在形式、合理性以及历史传统的华裔学者,对于其后学者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法国史学:从“革命”到“危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回眸20 世纪的西方社会人文科学发展历程,历史学特别是法国的“年鉴派”运动和继后的“新史学”,以其观念和方法论的锐意创新,研究对象和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学术影响,而备受瞩目。号称史学领域里的一场“哥白尼式革命”的“年鉴派”运动,在西方学术界曾风靡一时,成为一代乃至两代学人的时尚。然而,时过境迁,到80 年代末,随着学术环境的变化和新一代学人的崛起,要求“批判的转折”的呼声日趋强烈,史学“危机”的论争迭起。对“年鉴派”所代表的新史学模式的功过是非的议论和评析,成为西方学术界思想观念和研究方法创新与寻求更适应社会人文科学本质的研究范型的一个重要话题,其中既有总结、反思和对现状的评估,也不乏关乎史学乃至整个社会人文科学在下一个新的世纪中的前景展望和探索,透视出未来学术发展的若干构想和前沿走向  相似文献   

8.
非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即非西方社会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理论,是当今中国以至整个世界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不仅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在思考这个问题,提出了著名的依附理论;而且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学者也在思考这一问题,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多视角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例如,影响极大的发展经济学,就是如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同样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最近几年的社会发展研究热就是最有力的证明。然而.上述理论在对“现代化”范畴的使用中t却出现了模糊和混乱,因而,如何准确地界定和把握现代化范畴不…  相似文献   

9.
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中西学术的源流和体系不同。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比较注重科学性,中国学术比较注重人文性。中西学术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学术传统历两千多年而不衰,表明其适合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研究。在21世纪,中国传统学术一方面要继承优秀的学术传统,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西方学术中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以尽快提升中国学术研究科学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2008年的世界金融海啸给西方社会科学带来了危机,也给陷入学科体制和理论困境的西方当代中国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发展空间。多年来,西方的主流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立场没有很好地适应中国研究的客观要求,导致许多误判和失误。随着中国对西方世界影响力的提升,西方的当代中国研究领域从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等方面努力改变自身以适应中国的发展。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科学各学科,以及社会各界研究者也纷纷投入对中国的研究,使得西方的当代中国研究在学科特性、研究队伍构成、研究内容,以及与西方社会、与中国元素的互动方面都有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必将对这个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孟庆延 《社会》2005,40(5):34-62
陈寅恪的史学研究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一直以来,围绕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展开的学术史讨论大多局限于历史学乃至中古史研究的范畴。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对其关注较少。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从陈寅恪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路径与关键概念等角度,在重新整理陈寅恪著述史与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揭示他诸多研究著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由此讨论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对“文明发生学”这一问题的内在关切。笔者进而尝试从思想、风俗与制度三个关键词入手,理解这一“西学东渐”背景下的经典研究传统所具有的社会学理论意涵,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其对我们当下开展面向中国本土历史与社会的社会学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战后美国南部"文化危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朋 《学术交流》2004,62(9):163-167
美国有史以来,其南部一直是一个亚文化区域,走过了一条与其他地区十分不同的发展道路,有着自身独特的保守主义文化传统。二战以后,南部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迁,其经济模式、政治运作乃至种族关系等方面都逐渐与美国主流社会趋同,于是,"多元文化主义"中的南部"文化危机"问题成为美国学术界论争的对象。事实上,南部文化并没有随着南部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变革而出现危机。实质上它是论争各方在文化的概念上存在分歧、中产阶级理论的误用和美国当下保守主义思潮的巨大影响所致。美国南部文化特征依然鲜明。  相似文献   

13.
陈学祖 《学术交流》2003,(1):123-129
五四新文学彻底的反传统立场并不意味着彻底地否定传统 ,历史的光辉是抹不掉也掩不住的 ,历史的连续性不可能由于反传统思想的冲击而断裂。无论从理论思维 ,还是就审美表现方式而言 ,五四文学都受到传统文学的深刻影响。长期以来 ,对传统的漠视不仅在五四新文学研究中存在 ,也是整个中国新文学研究中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大多数时期的中国新文学研究是被西方的文学价值观和批评话语笼罩着。 2 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研究几乎将西方的文论话语作为惟一的参照标准 ,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诸多弊端 ,不但影响了中国新文学研究和理论建设 ,而且严重妨碍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进程。这一漠视文学传统的错误倾向必须纠正  相似文献   

14.
罗力群 《社会》2007,27(4):123-123
文章回顾、评论了美欧学者对于邻里效应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的归纳、邻里效应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以及具体的经验研究和实践。文章指出,邻里效应有助于减少社会差别、促进社会平等,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得到说明。如果要采取某种混合居住的政策以帮助社会下层并降低住房不平等以及总的社会不平等程度,那么现行住房政策将不得不做出改进。具体说来,可以考虑采取渐进式的改革:配合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把少数常年在城市打工、表现良好的农民工纳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制度的照顾范围以内。同时本文希望抛砖引玉,激发社会学界乃至于社会科学界住房和城市问题研究者更多关注于邻里效应和社会不平等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主流意识形态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具有紧密的联系,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既是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命题,亦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前提。创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有三个重要的维度:一是从文明格局的高度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研究方式,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连续性与文化特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复古主义;二是以包容并蓄的方式拓展、丰富主流意识形态研究的视角与内容,在研究创新中优化主导地位,克服居高临下的意识形态傲慢和无力失语的意识形态虚弱症状;三是秉承开放学习的心态对国外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在借鉴交流中维护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克服封闭自语和盲目崇外的意识形态研究套路,创造无隗于时代的意识形态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章仁彪  朱哲恒 《创新》2012,6(4):21-25,126
在"现代性"的目标下,中国文化的近现代化转型是以批判和解构中国传统文化为主流。当代市场经济确立过程中,文化思想市场的建设滞后,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紧迫性凸显。在当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中,应坚持传统与时代的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西方文明在基本完成现代化的历程后,重新寻求"世界意义"的新路径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国文化智慧,这也是中华文化"世界意义上的建构"的时代性机遇。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社区选举的想象:从功能阐释到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春荣 《社会》2005,16(1):119-143
一、引言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意义上的单位制度的解体,以及与 市场经济发展相伴而来的城市社会变迁,中国城市的观察者们开始把 着眼点从宏大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微缩到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意识中 去,亦即"公共领域、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的生长"(Davis et al.,  相似文献   

18.
傅春晖 《社会》2020,40(1):96-123
本文致力于厘清关于市镇研究的理论传统,对明清以来市镇的演变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层面进行考察。从经济层面看,市镇是连接地方性市场和世界体系的节点,并越来越具有超层级、跨区域和金融化的特点;从社会层面看,市镇是有层级、有组织的,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政治层面看,它是地方自治化和国家政权建设的着力点。在社会结构中的中间性质是市镇的本质特征。社会学对于市镇的研究必须将其看作一种总体性的社会事实,在对生命体验、生活智慧、伦理道德、乡风民俗等民情因素进行调查研究的前提下,考察其与具体制度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芝加哥舞女、中国洗衣工与北平囚犯:都市中的陌生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晓虹 《社会》2005,33(4):1-25
本文指出,受齐美尔“陌生人”命题启发的“边缘人”概念,体现了形式社会学与美国实用主义在芝加哥学派理论中的交融,并催生了以考察个体生命史为核心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二十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学者运用生命史的视角对三类都市陌生人(芝加哥舞女、中国洗衣工与北平囚犯)的研究,本文考察不同人群的新旧历程及其进入都市新生活的不同状态。研究发现,无论是身处异国的中国洗衣工,还是背井离乡进入城市生活并沦为罪犯的中国农民,都不能以“边缘人”抛弃乡土与家族的个体化方式进入都市生活。文章最后尝试以帕克对“文明”的讨论来解释现代个体进入都市生活时呈现的不同状态。  相似文献   

20.
吕晓芹 《唐都学刊》2013,(6):114-118
在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猛烈批判的呼声中,吴宓却把道德作为救国救世的落脚点,由此,吴宓的道德理念在当时不仅不受重视,甚至被视为迂腐守旧而备受批判,其根本原因是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是一种历史价值的错位。吴宓的道德理念是他延续传统、会通东西文化的一部分,其思想不仅是对当时激进时代主流思想的一种反思和补充,对我们强调道德普世性的今天,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