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我爱读书     
我爱读书读书是我一生的嗜好。一天不读书饭不香,两天不读书心发慌,一卷佳作在手,伏案熟读,圈圈点点,总觉不厌。金秋十月,桂花飘香,获悉“魏源图书馆”建成开放,心喜若狂!赶紧从书架上挑选了十册有收藏价值的书籍,赠给“魏源图书馆文库”。随即办了个“成人阅览...  相似文献   

2.
我的读书     
平生三大爱好:书、大自然和西方古典音乐。我这里只谈读书。 很难设想一个写书的人不读书。我的读书是“作家”这一职业决定了的,但更重要的是出于几十年形成的一种爱好,可以说是一种“书瘾”。每天不读几页过不了日子。  相似文献   

3.
健康100分     
健康100分读一本书想象一些离自己很远的事笑脸就会比阳光更温暖读书不烦恼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读书是一种保持精神愉快的有效良方。有良好读书习惯的人,心胸开阔,眼光长远,能正确地理解生活。喜爱读书的人思维活跃流畅,不会因为生活中的挫折形成心理疾患,引起精神...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人有三乐:闭门读佛书,开门迎佳客,出门寻山水。这刚好是我向往的人生境界,也是我对未来日子的打算。对于豪宅、名车、盛宴、美女,我不存觊觎之心。我想要的是一种淡泊朴素的生活,在宁静中,让灵魂安详地找到他该去的地方。人到中年,一如季节到了秋天,该是删繁就简的时候了。读书、交友、远游,这三件事足以使我的人生快乐而充实。 先说读书。读书是眼睛在吃饭,吃进头脑里,滋养着精神。人不吃饭就没有了体力,不读书则荒芜了精神。我对于好书的兴趣,一如对于各色美味。我善待自己的生命,也用心守候自己灵魂的家园。 一本好…  相似文献   

5.
语录     
《公关世界》2009,(6):7-7
●读书关系民族素质和力量,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交流读书心得。  相似文献   

6.
读书治"革命之学问" 孙中山曾对日本友人说:"我一生除革命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是他的信条,自香港西医书院完成学业以来,哪怕是在颠沛流离的流亡岁月,或者政务繁忙的从政时期,他也不忘读书,读书可以说相伴了他的一生.尤其是革命受挫之际,读书更成了他的主要事情.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便跟不上时代,会变成一个落伍者.  相似文献   

7.
徐莉亚 《华夏少年》2007,(12):18-19
我会学 句群展示:李阿姨的话叫我好开心。今天下午放学回到家,一看门上上了锁,不知道妈妈去干什么了,我就坐在台阶上等妈妈回来。等了一会儿感到没意思,就想起语文老师留的朗读作业,我就打开书包拿出语文书,翻开老师今天新讲的课文,大声地朗读起来。不一会儿,邻居李阿姨骑车回来看到我正在读书,笑着说了一句:“文文真爱学习,等门的这点工夫还读书。  相似文献   

8.
走马转心楼     
吾乡工商不兴,读书风炽,但不太看得起教书的。譬如孩子贪玩,不好好读书,家长便会指着教书先生说:“不用功,将来只能和他一样,看你怎么混?!”22年前,我硕士毕业,留校任教,曾让父老扼腕。这几年中小学老师的工资走公务员系列,有保障,所以好像手指的对象便换成了下岗工人。  相似文献   

9.
和那些还在大学校同里读书深造的同龄人相比,过早踏入社会的常常有着与她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与老练。她的眼神冷峻而空洞,一副满不在乎和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常常和那个写出《三重门》的80后作家韩寒一样,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叛逆者。从小学到初中,常常一直都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乖女,学习成绩优异,不逃学,不惹是生非。常常对读书的厌倦始于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考试,被老师寄予厚望的常常在那次考试中失手了,成绩异常糟糕。这让老师感到很恼火,  相似文献   

10.
读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并非简单的一种行为"读",读书不只是读书活动的一个环节,读书还应包含"思考"、"发现"、"再述"等过程,这些因素应综合起来,读书才能有味,读书才能变成汲取智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我在浙江省宁海县老年大学读书,一读16年,不毕业不肯离校,只要自己还能骑车、还走得动、身体健康就要终身学习下去。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一生用来读书的时间可以说是书读的最多的。毛泽东无论走到哪里,都保持的一种习惯——读书,坚持有"重点"、有"选择"地读书。毛泽东酷爱读书,也有自己独特的读书之法,比如不动笔墨不读书、联系实际读书法、古为今用读书法等,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读书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     
《中外书摘》2014,(2):82-82
一学生想去清华大学,不料迷路了。幸好遇见了一位文质彬彬、挟书而行的老教授。于是学生问道:“请问,我怎样才能去清华大学?”教授想了想,语重心长地道:“读书,只有努力读书,你才能去清华大学。”  相似文献   

14.
1979年的一天,几个读书人聚在陈原(1918-2004,出版家、语言学家)的病房里商量办一份杂志。大家觉得“噩梦”醒过来之后该有一个园地。让读书人抒发他们的情怀,不是个人的恩怨,而是呼唤被压抑或被歪曲了的良心。这一年的4月,“以读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杂志”《读书》创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李洪林的文章《读书无禁区》。陈翰伯、陈原、范用、冯亦代、史枚、倪子明、丁聪等屡经沧桑的文化老人,为这份杂志重新焕发着青春的激情。一年后,沈昌文进入《读书》编辑部。  相似文献   

15.
我的阅读史     
《中外书摘》2010,(6):95-96
一个经过“文革”的读书人,对读书这件事,多少都会有些怪癖。茨威格先生有部小说,说的一位生活在纳粹时代的教授,遭到迫害,管吃管喝,却偏不给一个字看,差点把教授逼疯了。后来教授偷了看守一本棋谱,结果在押期间,硬是把自己变成了国际象棋高手。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的老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选了一篇短文:"飞禽走兽,饥知食,渴知饮,又能营巢为休息之所。其奇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意思是说,自然界的动物谋求生存的本事并不比人差,只不过因为不能读书,才最终输人一筹。那么人如果不读书,就和禽兽没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共和国。认!949年10月的第一声鸡鸣里走来,有时肩披风雨,有时身抹彩霞,每一步都踩响一个音符:忧或乐。我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忧乐紧紧连在一起、到如今,已一步步走出忧的低谷,倘祥在乐的平原。在欢庆湖南和平解放锣鼓声的余响里,我走进岳麓山肝的一所大学里读书,过了几年除了读书还是读书的日子。毕业后,分配在这所大学怀抱里诞生的一所大学当助教兼院报编辑,岁月的轮子碾过1956,进入1957。共和国的体温升高,极左猖溉,我被划为“中右分子”。这是个什么样的称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没有错、1958年,我背着“暗枷”到…  相似文献   

18.
理解 《当代老年》2007,(10):20-20
老伴爱好广泛,读书、写稿、琴棋书画无一不爱,我常调侃他像个“社会活动家”,他倒能借题发挥,说能称得上“家”的人,身边该有个好“秘书”。  相似文献   

19.
苦难的童年,读书是她的奢望1937年,7岁的孔英和大人们一起挣扎在饥饿与贫困之中。她每天拾柴、捡粪、打猪草,起早贪黑地干着活。这时候,孔英最羡慕的人,莫过于村头小破庙里读书上学的那些孩子。别人能读书,孔英却不能,每当她躲在枣树底下远远地看着那群孩子读书认字时,她的心里就直想哭,她对着高天飘飞的白云说:“啥时我也能成为一名小学生?”奶奶疼爱孔英这个小孙女,可一提到读书时,奶奶就直摇头:“你大伯、二伯的几个男娃将就着能识几个字就不错了,女娃家,读书识字有啥用?”能给孔英以希望的,只有那位身材瘦高的老师了…  相似文献   

20.
月夜焚香,杯茗添静,再手把一卷书,或端坐,或仰卧,便觉万种思虑竞都忘绝了。恬然乐之,悠然忘世,想必这就是读书的极好境况了。书籍恰是人最好的饰点。故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孙中山的座右铭是“一日不读书,我就不能活下去”。爱书人这种心境大抵都是不会陌生的。我一样爱书,却绝不敢以伟人的名声为自己脸上贴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