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环境美学到城市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环境美学关注的是:人类作为整个环境复合体的一部分,审美地参与到环境中;在环境中,感官的内在体验和直接意义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环境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环境体验,即研究环境认知维度中所包含的直接而内在的价值.环境体验是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综合体验活动,它是由"审美融合"这一术语描述得最佳、最清楚、而又最容易理解的经验之一.在体验环境时,审美融合普遍发生,并且出现于艺术语境之外,这一事实必然促使我们将美学理论扩展到艺术领域之外,从而扩展到广泛的环境情境;审美融合也由此对传统的"审美无利害性"、"审美静观"等构成了重新修正和反思.从理论上说,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建环境,城市环境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人建环境,城市环境的审美价值要远远大于通常说的"城市美".更进一步说,城市美学也必须考虑消极或负面的审美价值,"消极审美价值"可以启发我们创造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否定美学",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反思今天的城市美学.同时,在研究城市美学问题时应将生态学与"融合理论"结合起来,在一个富有人性且功能正常的审美生态系统中,城市景观并非外在环境,在城市规划中认真考虑审美融合,将是城市景观人性化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2.
每一位热衷旅行的人,都离不开腕表的陪伴,它犹如时间旅行者,精准记录每一次旅程的难忘瞬间,激励着热衷冒险的人不断突破极限,勇往直前。近日,瑞士著名制表品牌天梭“阳光之旅·一触即发”全国巡展亮相成都最新地标银石广场,为成都的时尚前沿地带又添一抹华彩。此次全国巡展先后覆盖北京、成都、上海、昆明等多个城市,天梭携天梭明星产品腾智系列太阳能款触屏腕表开启阳光之旅,它将用之不竭的光线作为能源并转化成为电能,赋予腕中时计以永恒动力,并带来环保与前卫结合的全新体验,只需轻触表镜即可将光能玩转腕间。一场永不停歇的精准时间之旅已经启程!活动现场,媒体及众多钟表爱好者共同游历于天梭品牌与制表逾百年的深厚渊源中,于时光穿梭间见证天梭腕表的风格与魅力。  相似文献   

3.
"以个性实现为目的"的城市即是以人的个性实现为中心的城市,城市的目的在于人.以明清时期北京、天津为例,在其初期,城市形态体现为政治与军事功能为主,是典型的以"统治者"为中心的城市,这是城市个体之个性被压抑的第一个层次.京杭大运河带来的商贸活力打破了京、津两城的封建限制,起到了破冰的意义,因此是城市个体之个性实现的第二个层次.但商贸活动因其专注于城市个体感性层面的表达,并不能促成城市个性的全面实现.只有在与商贸活动构成张力关系的城市艺术活动中,城市个性才能真正实现,这是"以个性实现为目的"的城市形态演化出现的第三个层次.在这一层次中,京、津曲艺艺术起到了引领城市向个性实现升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段禹农 《天府新论》2008,(5):108-112
从城市景观雕塑艺术的角度,对成都近年来主要的城市景观雕塑作品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这两大文化符号的成功运用,是构成成都城市雕塑艺术特色的主要因素.雕塑要把城市的文明和历史的记忆留存下来,需要雕塑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修养和不懈的创新精神:挖掘并记录成都历史,用雕塑记录重大事件;提炼"成都精神"并用雕塑语言表达出来;用雕塑代言成都文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符号,创造出既有地域文化背景,又具鲜明时代特色的景观雕塑,载入公民的视角记忆,这是未来成都雕塑展现出来的新方向,也许是新世纪中国雕塑家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取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欧洲的城市扩张构成了与中世纪城市迥然不同的发展模式.城市扩张产生了遏制人性的城市病,但城市扩张本身也蕴含着解放个体的辩证张力.19世纪产生于城市扩张进程中的现代绘画在艺术"疏导"的意义上,具有升华城市个体体验的真实性、转化城市"物化"现实、实现城市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持衡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悦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36-139
在20世纪40年代,左翼主潮内部出现了一部"异质"文本《财主底儿女们》.作者路翎以探究人物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作为自己的艺术目的,自觉建立文学语言与人的内在世界的直观联系,使之成为具有强烈现代主义气质的文本.基于蒋氏三兄弟而构建的一个庞大的现代人格心理系统及旧式大家庭"废墟"上的人生体验,形成一种偏离了现实主义反映论的新的艺术视景,切实地表达出近现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世界共时性处境中的现代主义体验.  相似文献   

7.
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超越是庄子哲学的核心问题.此问题必须在哲学本体论和工夫论上的双向统一中才能得到透彻理解.在“道”本体论视域下,庄子透视了人的现实生命之存在境遇及其限制,并基于此开始了追寻生命本真意义的心灵超越之旅.此超越之旅表现为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向展开.在理论上,心灵的超越经历了三个层面:通过以流溯源的回溯和以源定流的观照,实现天对人的超越,到达自然之境;通过形上对形下的超越,实现“心”对于“形”以及“德”对于“命”的超越,到达自由之境;最后,心与道合一,到达“道通为一”的自得之境.在实践上,其通过直觉体验、理性觉悟、理想人格之感悟等功夫,最终实现心灵之真正逍遥.  相似文献   

8.
近日,位于成都春熙路的BELLE百丽品牌旗舰店隆重启幕,这也是BELLE百丽品牌在全国范围内首家品牌旗舰店.此次,百丽品牌旗舰店以"愉悦的治愈空间,让时尚饱含温度"作为设计理念,从空间设计的高级感、人群动线的流畅度、现场音乐的氛围感以及气味的清新感等,用每一处细节为消费者带来沉浸式多感官的体验,为喧嚣世界中的人们打造一...  相似文献   

9.
神遇、物化,是中国古代艺术家感悟或体验的独特方式。神遇,是心与物交会中一拍即合的原初默契,体现了"物"的亲在性、纯粹性与创造主体的本真性,是艺术创生的契机,可称为艺术直觉体验的初级阶段;物化,则是进入物我同一的高级直觉阶段,是在对形下的物的超越中进入形上的精神境界的实现。"庄周梦蝶"式的体验,是实现精神超越的大境界。王国维所说"无我之境"的写作难度,正表现在诗人对物化体验深度把握之不易。物化的体验方式,是中国独有的静观境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恐怕是对中国古代艺术最痴迷、也是评价最高的一位.他认为,中国艺术在世界之林可谓登峰造极、独一无二,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它的和谐安详、曲线之美和游戏精神最富魅力.林语堂还从中国古代艺术中提出"生活的艺术"思想,并建起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以对抗现代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异化.当然,由于各种原因,林语堂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理解还有片面化和表面化之憾.  相似文献   

11.
刘成纪 《中州学刊》2006,(5):284-288
海德格尔认为,审美体验是西方美学解释艺术本质的主导方式。但这种对艺术中主体因素(体验者)的强调,却导致了艺术的终结。据此,搁置主体性,放逐审美体验,让作品摆脱艺术家和欣赏者的钳制而独立,就成为一条有效的艺术救赎之路。但海德格尔从作品寻找艺术本源的方式,并无法改变艺术由人创制、为人而在的基本事实。这一事实说明,审美体验对于理解美和艺术的本质仍具有不可或缺性;也说明当代美学的任务不是放弃体验,而是通过现代改造,为体验者与体验对象重新确立一个可以共在的基点。这一基点,就是暂时搁置人对自然的器具性再造(实践)和情志化改造(移情),以最不具僭越性的身体与对象建立联系。由此,所谓审美体验的主体性,就是身体性;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以体去验”。  相似文献   

12.
前人往往将"气韵"与"意境"作含混的把握.充分展现了艺术的前逻辑与超逻辑层面的特性,现代美学需要把它们区分开来,使之在基础理论系统中各占一席之地.气韵与意境的相似点在于都具有整体性、空灵性的特点,其相通处在于均体现道.都可谓是传神,因而都超越语言的规定.二者毕竟有所不同:气韵表现于艺术文本的最外层,是创作者无意识的印章,以独特性为贵,其内在矛盾是力与美、生知与学得;意境则处在艺术文本的最里层,是创作者想象的产物,以共通性为基,其内在矛盾是惰与景、有限与无限.对于艺术家而言,呈现气韵是比创造意境更高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新诗的百年发展始终与城市文化紧密相关,城市文化是诗歌的重要话语资源,它使得新诗有着不同于古典诗的全新境遇,并且改变了诗人认识世界、感觉世界的基本模式,促进着诗人现代精神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形成.在现代性命题的精神背景下,诗人以文本化的方式对"语词城市"进行着艺术抒写,诗人在追求前卫与创新的诗美过程中,逐步确立起现代都市主体的独立精神形象.  相似文献   

14.
成都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既要借鉴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与规律,也要立足成都的实际.其要点是提高加快成都城市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以规划为龙头,严格执行规划,处理好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关系;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增强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以"聚集式"发展为主要方式,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和幅射能力;推动制度创新和理念创新,促进成都的城市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庄子对空间的体认既达到了相当的哲学高度,又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他以"道"为思想核心,由"道"的本质属性的支配而构建了两个互相对立、互为依据的空间——现实空间与道论空间.这两个空间以主体体验的形式呈现,既是对"道"论的完整丰富,同时又不期然间体现出与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内在沟通.双重空间经由主体人格之超脱、主体精神之飘逸、主体生命之流注,融贯而为中国艺术的理想之境.  相似文献   

16.
身体书写(用身体来思想)宣示的是“体验诗学”的理念.诗(艺术)论虽为“知性”行为,但身体之体验却是其立论最基本根基.脱离身体的诗论是反诗学的:它回避了诗与人生、人性间的诸多繁难与悖论.小说以诗学的方式触及人类生命的各个层面,相对于抽象的“理性伦理”,小说自有它的“叙事伦理”.在实践的层面,本文以《沉沦》为个案,以“体验诗学”为基点,辨析其中的情色、死亡、忏悔书写所蕴含的诗学与伦理问题,以此讨论“虚构”的艺术世界与“实在”的现象人生间的相同、相异之处,而情色、死、爱、出路等正是人生与艺术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公共艺术缔造一座城市的形象气质,集中显示着城市的人文历史和审美文化,是城市个性最直观的载体.当前公共艺术所呈现出的"千人一面"、粗制滥造等现象是城市发展的异化,直接导致城市个性建构上的偏差.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从城市历史、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及公众互动等角度探讨当代公共艺术构建城市个性的诸多可能.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与城市文明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与城市文明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艺术是区别城市与乡村的一个重要尺度,对审美与艺术的态度折射出大都市与普通城市在文明模式上的差别,作为城市文明更高发展成果的当代都市文明对艺术本身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艺术之城"是一种以美学为理论基础、以艺术活动为实践中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城市文明建设与发展框架,对于当代城市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资本主义城市扩展产生了城市现实的"物化"以及人格的"异化",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虽能动摇城市的政治-经济宏大结构,却无法在根本上实现城市日常生活微观结构的革命,安顿人的精神.与之相比,发生在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中的"城市英雄主义",则为城市个体在"物化"现实中重构现实、安顿自我开辟了一条审美重构之路.城市英雄主义是19世纪拿破仑精神的革命遗留,科学主义、凡俗世界与历史真实,是其对抗"物化"现实的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延安整风运动后思想转变的发生,陕北后期的丁玲将文学创造的主体性作为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之表现,作了自觉的清算和弃置.主体性的消泯,导致其此期写作步入误区:在材料积累上,她采用有意获取的方法,努力拓展了材料范围;但由于材料与内心体验之间联系的阙如和阻隔,消泯了其艺术发现的可能;这一"创造性的劳动"的缺失,使之在"实录"中呈现出了肤浅与平面化的客观主义倾向.这是她在理念上清算写作中"个人的主观主义"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