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雅娟 《云梦学刊》2009,30(5):16-20
1928年夏国民政府整顿北平教育界,罗家伦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在就职演说中,罗家伦将大学的意义关联于国家政治.对清华大学提出“学术独立”的期许,以促进国家独立。罗家伦自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气质与其国民党要员的政治立场时有冲突.对其教育事业产生影响。1932年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深之时,罗家伦出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提出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央大学的使命,为复兴民族国家奠定基础。随着国难加重,罗家伦国民党要员的政治立场逐渐凸显。而其自由主义的思想又始终制约着他不能完全认同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其大学教育的成败得失均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罗家伦是五四运动的主将之一,一生数十次回忆和评价五四运动,但不同时期回忆和评价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他即对运动的三种精神做出了高度概括,稍后站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对五四运动中的盲动情绪表示忧虑和批评.大革命失败后,罗家伦借回忆"五四"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张目.抗日战争期间,他强调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以增强国民的抗日决心.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罗家伦顶住巨大的政治压力,大力宣传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意义,重构"五四"自由主义话语系统,为台湾后来的民主改革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聪惠 《快乐青春》2014,(3):26-27
童年的梁启超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十分喜欢他。梁启超5岁开始读《四书》《五经》,“8岁学为义,9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当地流传着不少“神童”梁启超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生平无事可述,惟读书数十年,著书百余卷耳。”——东塾先生《自述》一八一○年(清嘉庆十五年庚午春二月十九日)生。一八一六年(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六岁。入塾,读《论语》。一八一八年(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八岁。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一八一九年(嘉庆二十四年己卯)九岁。读《孟子》、《诗》、《易》、《书》。一八二○年(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十岁。读《尚书》、《礼记》。一八二二年(道光二年壬午)十二岁。读《左传》。一八二七年(道光七年丁亥)十七岁。肄业于粤秀书院。“复问诗学于张南山先生”,“问经学于侯君漠先生。”(自述) 一八三一年(道光十一年辛卯)二十一岁。读《四库简明目录》。一八三二年(道光十二年壬辰)二十二岁。读《禹贡锥指》。学算。一八三四年(道光十四年甲午)二十四岁。著《汉地理图》。读《文选》,治《谷梁春  相似文献   

5.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不仅是人们评议世事的准则。其实也每每是人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眼光。在晚近中国史上,无论是陈寅恪还是罗家伦,都是声誉崇隆、光前裕后的重量级人物。但二者却是风格迥异。一般地说。罗家伦和主流的老北大学子一样,富有现实关怀和政治热情,注重事功,于政学各界皆有根底;  相似文献   

6.
先生的躯壳死了;先生的精神,无穷的广则弥漫在文化的宇宙间,深则憩息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罗家伦  相似文献   

7.
朱杰勤教授,祖籍广东顺德,1913年5月8日生于广州。其父亲曾侨居马来亚做工,归国后在广州一间杂货店为雇员。朱先生五岁时在家里由伯父教读《三字经》、《千字文》、《成语考》、《唐诗三百首》等书,十岁进私塾,在罗隰甫先生教导下,打下了牢固的古文基础。十四岁转读英文学校,三年间达到能写、能译程度。因家境贫  相似文献   

8.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不仅是人们评议世事的准则,其实也每每是人们分析问题的思路和眼光.在晚近中国史上,无论是陈寅恪还是罗家伦,都是声誉崇隆、光前裕后的重量级人物,但二者却是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9.
竺可桢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是我国气象、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竺可桢从小就养成了好学的习惯。他3岁时就能识字,还会背诵好多唐诗。后来,父亲把他送进镇上的敬义小学读书,不到两年时间,《三字经》、《神童诗》、《千字文》之类的读本,已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样,他又找同学和乡邻借些其他书籍来读。  相似文献   

10.
徐静 《江淮论坛》2000,(3):81-85
胡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他首倡白话文学,号召文学革命,“暴得大名”,显赫终生。人们不禁要问,当时一个20多岁的留美学生,何以会取得这么大功绩?他的文学革命思想是如何形成?他的文学革命理论建树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再次走近胡适。一胡适出生于封建末期的一个学者官宦家庭。三岁上学,五岁丧父,在母亲的关爱下,读了九年村塾。他自幼聪颖,好学善思,八岁就能阅读《资治通鉴》,并读遍本村乃至邻村所能看到的每一部白话小说,如《水浒》、《红楼梦》等。这些小说使他见了世面,开了眼界。1904年,13岁的他到上海求学,六年时光,读…  相似文献   

11.
《西藏政教始末》为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尼玛(1883-1937,以下简称班禅大师)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请,于1934年3月19日前往出席总理纪念周之际在南京中央大学的演讲词。全文由其秘书长刘家驹(藏名格桑群觉,1900-1977)译出,辞极详尽。《西藏政教始末》演讲词于1934年3月23日和3月26日在《大公报》分两期刊载全文。全文内容共有13个部分。讲述班禅大师对国内政教政策的理解,以及阐释藏传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传承。该文对于研究西藏政教及当时民国政府与西藏得关系,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读过《孙子》,后来又浏览过《诸子集成·孙子十家注》(中华书局1954年版)),觉得《孙子》比起其他古书不算太能读,但有些字句段又太难理解。由于读的遍数多了,逆藉助于辞书、字典,发觉过去难读难懂的那些地方,或因经文舛误,或因校注不当,致失原义,甚至不堪卒读。现在就我所能理解的几处试予补注或补校,目的在于和读者共同探讨,互相切磋,使能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一八六五年,马克思说他最喜欢的格言是“人所固有的我无不具有”(见《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5页)。在一八五三、一八六〇年给恩格斯,弗莱里格拉特的信中,马克思也引用了这句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通讯集》,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一卷第587页,弗·梅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78页)。这句格言的出现、已有二千多年了。它最早见于忒伦底乌斯的讽刺喜剧《自己折磨自己的人》。忒伦底乌斯,又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的诗歌创作可以从他的文质观加以考察。柳宗元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提出了“文者固不可少”的观点。柳宗元在学习古代文化遗产中发现了《国语》一书若干弊病和缺点,便勇敢地写了67篇文章指陈得失,后辑为《非国语》。这是一部学术专著,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柳宗元对《国语》行文特点的批评:“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龙,好诡以反伦:其道舛逆。而学者以其文也,咸嗜悦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中国剧烈变幻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五四亲历者之一的罗家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五四历史的阐释有着不同的重心。尽管他坚持以民族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的双重身份发表言说,但他的阐释无法消解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内在紧张。  相似文献   

16.
《朱德选集》的出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欢庆建军56周年之际,我们喜读《朱德选集》,更加怀念在创建人民军队中立下丰功的敬爱的朱德同志,更加怀念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老一辈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 《朱德选集》中的《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一文,是朱德同志  相似文献   

17.
宋代有个苏洵,《千字文》中称赞他:“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后来成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著名古文家.今有唐文起(1940-),从四十一岁起发奋从事江苏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三十几年后终于卓然成家,出版了《江苏近代经济史探讨》(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成为江苏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8.
丁福保传略     
丁福保,字仲祐,别号畴隐居士、洛阳破衲。江苏省无锡市人(又因祖上曾作常州知县,一说为常州人)。一八七四年生,一九五二年卒。少年时立志苦学,入家塾,识方字约一千,又读《四书》,每日三四行;后读《三国志》整一年,文理大进,十五、六岁时,对考据词章之学已“心焉慕之”;十七岁,读《文选》,学作古诗,常读书至深夜;二十三岁,应童子试,得补无锡县学生员。后又与朋友一起开办文明书局(上海旧文化街福州路三山会馆旧址);二十四岁,除治经史外,兼  相似文献   

19.
傅筑夫传略     
一傅筑夫,一九○二年生于河北省永年县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幼年在当地一位有名的桐城派古文学家的教导下,先读《四书》、《诗经》,后读唐宋八大家古文。在中学时代,他喜爱理科课程,对化学有浓厚的兴趣。一九二一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当时许多国学大师如鲁迅、梁启超等都在北京讲学。在这些名师的启迪下,激起了他对国学的兴趣。到第二学期转入国文系。他学习了文学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古汉语课,也选读了古典文学方面的课。还读了一些外国文学名著。随着对先秦诸子学说和文艺理论的学习研究,学习兴趣又从语言文学扩展到哲学。在陈大齐、傅铜等教授的讲授和  相似文献   

20.
<正> 船山重视法相唯识学,近人时有发明。熊十力先生说,他早年十分崇拜船山学问,后读佛典,“始知船山甚浅。然考船山遗书目录,有《相宗络索》、《八识规矩赞》二书,自邓显鹤,曾国藩之伦,皆莫为之刊行。诸为船山作传者,亦置弗道。吾臆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