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1985年出版《水经注研究》后,凝聚着杭州大学地理系陈桥驿教授毕生治“郦”成果的《水经注研究二集》和《郦道元与<水经注>》两专著又于最近出版。《水经注研究二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9月出版发行。全书共47万字,收录作者近年发表的有关《水经注》研究论文17篇,其中包括与日本、港、台“郦学”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共讨问题的篇章。此外还有《水经注·地名汇编》说明、《水经注·文献录》、《水经  相似文献   

2.
古晋昌城考     
“晋昌城”,明清以来的一些《水经注》刻本都讹作“晋昌川”;例如明嘉靖年间黄省曾刊本,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吴琯刊本,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朱谋玮的《水经注笺》等;至于清代沈炳巽撰《水经注集释订讹》及王国维之《水经注校》中于此也未作订正。根据清代一些考据家们如全祖望、赵一清、戴震等人的考订,认为“川”乃是“城”字之讹。王先谦作《合校水经注》,杨守敬、熊会贞作《水经注疏》,二书中都采纳了全、赵,戴三氏的考订结果,这样,  相似文献   

3.
继《水经注研究》、《水经注研究二集》、《郦道元与<水经注>》出版后,陈桥驿教授又一“治邴”成果,与南京师大已故段熙仲教授合校《水经注疏》铅排本,最近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由于《水经注》的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素有“宇宙未有之奇书”的称誉,一千四百余年来,研究者不断,形成为“郦学”。清末民初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在其门人熊会贞襄助下,吸收历代“治郦”成果,为《水经注》作疏,又作了近四倍的补充和发展,成为  相似文献   

4.
因“湫”与“狄”二字形近,《水经注·沔水》将“湫城”讹写为“狄城”。《水经注·沔水》所记“湫城”与清华简《楚居》中的“湫郢”为同一楚地。根据《水经注·沔水》对“湫城”地理位置和周边水系的记载,可以将“湫城”定位在今湖北省钟祥市长寿镇长寿古城遗址,这里也就是《楚居》中的“湫郢”所在地。春秋战国时期,湫郢先后成为楚国军事重镇、贵族封邑和楚王避居的行都。  相似文献   

5.
陈桥驿教授所著《水经注研究二集》(以下简称《二集》),日前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刊行。这是作者继1985年出版《水经注研究》(以下简称《一集》)之后,又一批治郦硕果问世。同时,读过是书,觉得《二集》之与《一集》,绝非只是数量之加,而是又有其全新的特色。如果说《一集》作为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水经注》的专集,在前代郦学界以传统地理学方法治郦的基础上,进入了用现代地理学方法治郦的新阶段;那末《二集》则是作  相似文献   

6.
陈桥驿教授所著《水经注研究二集》(以下简称《二集》),日前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刊行。这是作者继1985年出版《水经注研究》(以下简称《一集》)之后,又一批治郦硕果问世。同时,读过是书,觉得《二集》之与《一集》,绝非只是数量之加,而是又有其全新的特色。如果说《一集》作为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水经注》的专集,在前代郦学界以传统地理学方法治郦的基础上,进入了用现代地理学方法治郦的新阶段;那末《二集》则是作  相似文献   

7.
《水经注》中的灵隐山,不限于指今杭州灵隐寺附近的几座山峰,而是泛指今西湖以西群山,包括灵山在内。当然,灵山不等于灵隐山,灵山只是广义灵隐山的一个组成部分。《水经注》中描述的具有“高崖洞穴”特征的灵隐山,则正是灵山。《水经注》中的灵隐山,具有广狭二层含义。一、《水经注》中的灵隐山杭州西湖右侧有驰名中外的胜迹灵隐寺,灵隐寺附近的几座山峰,一般认为即古  相似文献   

8.
自北魏孝明帝神龟年间开始撰注的《水经注》,其地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居“北地三书”之首。本年谱按年记录了郦道元一生的主要事迹以及《水经注》的创作情况,以为郦学研究提供一份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元史·太祖纪》:成吉思汗“(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已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这个地点,冯承钩译《多桑蒙古史》注云:“《元史》谓成吉思汗死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此二名皆属蒙古语名,疑其士卒以此名名其汗身死之汉地”。可见早就使人有些迷糊。直到近年,也还有一些同志理解的不十分清楚。例如说:“1227年7月,成吉思汗在经略西夏时,病逝在萨里川·哈老徒的行宫,终年六十六岁”。又如说:“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于进攻西夏的征程上。《元史》记载:‘(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这从文理上似乎说萨里川·哈老徒是西夏地方。  相似文献   

10.
“扞关”是古代蜀、楚通道的名关险隘。《史记》称“扞关”,其他史书称“捍关”。关于“扞关”的建置经过,《史记·楚世家》说:“肃王四年(公元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扞关以拒之。”当时的蜀实为巴,已为学界考定。兹方,今湖北省松滋县。又《水经注》卷3说:“捍关,廪君浮夷水所置也。”卷37说:“昔廪君浮士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再《盐铁论·险固篇》又道:“楚自巫山起方城,  相似文献   

11.
有人提出,《伐檀》一诗如果按照传统的解释,则每章的前三句与下文情绪有悖:先是清波荡漾,一派迷人的景象,接着一下子又来了个“不稼不穑,……?不狩猎,……?”的怒骂,读来令人费解.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伐檀》一诗,需对“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且沦猗”三句作出恰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汉书》、《水经注》、《晋书》及唐宋以后的地理书多有关于成国渠的记载。各书所说成国渠在什么地方?是一条水还是两条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五云:“成国渠在[郿]县东。《三国志》,魏青龙元年司马懿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水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元和志》,在郿县东北九里,首受渭水溉田,经武功县东北,至上林入蒙茏渠。”据此,渭水南北各有一条成国渠,而顾祖禹已经不分南北,把它们混淆了。赵一清校《水经注》也认为成国渠只有一条。赵氏说:“《汉志》,郿县成国渠北入上林,入蒙茏。盖西京已有是渠,卫公振更修治之。”(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引)杨守敬作《水经注疏》更证成赵说。现在,有些同志也认为成国渠只有一条,同意赵、杨的说法。我认为西汉、魏的成国渠,一在渭南,一在渭北,应该是两条,是否符合史实,不敢自信,提出此问题,仅以献疑。  相似文献   

13.
马援与滇越古代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经注》卷三十七《叶榆河》条说:“建武十九年,伏波将军马援上言:‘从(米尼)冷出贲古击益州,臣所将骆越万佘人,便习战斗者二千兵以上,弦毒矢利,以数发,失注如雨,所中辄死。愚以行军此道最便,盖承藉水利,用为神捷也’。”该书同卷同条又说:“进桑县,牂牁之南部都尉治也。水上有关,故曰进桑关也。故马援言:从(米尼)冷水道出进桑王国,至益州贲古县,转输通利,盖兵车资运所由矣。”《水经注》这两段文字,已被近故方国瑜先生辑入他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名之曰“马援请通(米尼)冷道上书”。据方先生考证,汉  相似文献   

14.
《水经注》举水条的复原陈再勤1郦道元创作《水经注》时,今鄂东举水流域是蛮族分布区。举水是《水经注》中叙述较详细的河流,今本《水经·江水注》(卷35)举水条云:“举水出龟头山,西北流,迳〔蒙〕龙戍南,梁定州治,蛮田超秀为刺史,举水又西流,左合垂山之水,...  相似文献   

15.
北魏郦道元写的地理书《水经注》,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在人们心目中历来有很高的地位。这不光是因为它在地理学上的杰出贡献,还因为它记述山水的艺术描写,打破了传统注书的惯例,又开创了古代山水游记的先河。宋代赫赫有名的大文豪苏轼《寄周安孺茶诗》说:“今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他对《水经注》如此欣赏,决不仅是为  相似文献   

16.
试论《水经注》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游记文学滥觞于先秦,至南北朝而大盛,《水经注》就是其中的杰出之作。北魏郦道元倾注毕生心血撰著的《水经注》,不仅被誉为“斑志之畏友”,是一部完整系统的地理学杰作,而且“虎班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北朝的三部散文著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字善长,范陽人。《魏书》本传说他于孝文帝太和中为尚书主客郎,累迁辅国将军东荆州刺史,孝明帝时除安南将军御史中尉。参考《水经注》中他的自述,可以更多地了解他一些事迹,如他生长于东齐(淄水条),景明中出宰颍川郡(洧水条),永平中除鲁阳太守(汝水条)等。 《水经》作者,旧题桑钦,《四库提要》疑为三国时人所著。其中记载全国大小水道一百三十七条。道元以“水经虽粗缀津绪,又阙旁通”,故“访渎搜渠,辑而缀之。”  相似文献   

18.
初唐“四杰”中的杨炯曾为蜀地写了两篇孔庙碑文,即《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和《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盈川集》中两篇重要著作。关于这两篇文章的系年,近来的研究者大体都认为是他任梓州司法参军时所作。如傅璇琮同志《卢照邻杨炯简谱》垂拱三年条下云:“在梓州所作,又有……《大唐益州大  相似文献   

19.
《水经注》成书于公元 6世纪初,到《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隋代编纂类书《北堂书钞》已经引用了此书内容,唐初类书《初学记》摘钞《水经注》的文字更多,此外如《艺文类聚》、《文选注》、《史记正义》等,也都引及此书.但这些都不能作为对《水经注》一书进行研究的例子.尽管《唐六典》已经把此书内容说得非常清楚:“桑钦《水经》所引  相似文献   

20.
一《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是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刻本。该书又叫《新刻金瓶梅词话》,1932年发现于山西介休县。发现时第52回缺两页。1933年,以“古佚小说刊会”名义影印了120部。影印时52回所缺两页用《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补上,并附插图200幅,每回二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