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福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从全国经济发展的布局看,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福建加速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正确定位。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最重要的是福建必须在对台工作中先行一步。  相似文献   

2.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功能定位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面对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势头,福建究竟要怎么发展?在全国出现已成形的经济区(如长三角经济区)快速发展、未成形的经济区(如泛珠三角)加快构建、国家重点考虑跨省区区域规划的形势下,福建必须作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抉择。本文着重研究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与范围、经济区形成的必然性、经济区的发展模式与功能定位,并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接两大"三角洲"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既是对“闽东南地区”、“海峡西岸繁荣带”概念的延伸,更凸显福建对台区位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正视自身发展的差距、找准对接的着力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4.
东中西互动战略视角下的海西区发展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定位应呼应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东中西互动”战略特别是“中部崛起”的战略,从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远的发展进程来重新审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确立海峡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地位,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位,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为此,确立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地位,推进边界崛起,使福建的周边临界地区真正融入到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福建要确立以“跨越海峡、国际中转,打通中部、边界崛起”为核心的“东出西进”战略:跨越海峡,打好海峡牌;发挥海的优势,建设国际中转港,推进国际化。打通中部,突破山的阻隔,向江西、湖南、湖北等纵深腹地延伸;促进海外、台湾和福建沿海经济向内地的拓展和互动,带动福建边界地区崛起。通过“东出西进”战略的实施,形成以福建为主体的东西向“虹吸流”,扭转在南北互动合作中的被动局面,争取战略全局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5.
福建地处台湾海峡经济圈的基础地带,北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南靠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具有两岸三地和两个三角洲联结点的区域优势。2004年年初,为了实现福建发展新跨越,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为福建的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确定一个个性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创新适应国情的区域发展理论.福建要谋求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努力增强其核心地区集聚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集聚,避免成为边缘地带;关键在于重组区域优势,培育与壮大福建沿海经济带,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内的核心经济区域.  相似文献   

7.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广东东部、浙江南部和江西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海峡西岸是与东岸(台湾)相比较而言的.福建与台湾处于产业升级的不同阶段,因而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在为将来与台湾共同构建"海峡经济区"奠定基础.闽赣两省历史上就有密切的经济往来.江西是福建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地.江西可以搭乘海峡西岸的班车与台湾对接,扩大对台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闽赣两省在经济建设中各有优势,互补性强,闽赣经济技术合作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过程中,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与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将对提升福建综合竞争力,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9.
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和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福建税制存在涉及面过窄、部分国家级开发区没有享受应有的税收优惠、没有体现福建对台特色及产业、资源、经济特色。为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完善福建税制,更好服务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局。  相似文献   

10.
努力构建开放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意在促进环海峡经济区的形成,为祖国统一提供有效的载体和平台。地处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福建,应该兼收并蓄,奋发自强,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项目上,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相似文献   

11.
福建区域协调发展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福建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在扩大,这一状况除了与资源禀赋、战略偏颇有关外,还与人们的观念、山区的发展定位有关。建设山海协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以“五个统筹”为抓手,调整发展思路、发展布局,发挥山区比较优势,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两岸同根同祖,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闽台经济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充分发挥福建优势,加快两岸经济合作,对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9年5月,国务院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试验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这四大战略定位对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人才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人才资源作为最可持续、  相似文献   

14.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角度出发,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定位,提出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泛海峡西岸经济区到环海峡经济区的梯度推进构想,同时要加大厦门湾经济区建设力度,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龙头。  相似文献   

15.
海峡西岸所处的区位优势,构成了其发展对台经贸关系的独特条件。在经济区域化趋势中,福建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就是要走区域协作的发展道路,以寻求最佳的资源配置和区域分工,取得相对的竞争优势。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对台经贸关系,应从低层次的“优惠贸易安排”开始,逐步推进到中层次的“自由贸易区”,最后再发展到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做到短期的临时安排与长远的战略考虑相结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在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有步骤地让一些带有探索性的对台经济政策与措施在区内试行,取得经验,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合作机制,再向各地推广。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对台经济政策的试验场所,就是造就对台经贸交流的特殊环境,以作为对台经贸政策创新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台商对福建投资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自新 《东南学术》2005,(4):148-152
加大台商在闽投资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一环.福建在吸引台商投资面临着挑战大于机遇,尤其受到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吸引台资的影响,为此,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的新趋势,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战略目标,抓住机遇,深化招商,全面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拓展台商对闽投资.  相似文献   

17.
福建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过程中,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文化强省"理念的提出,不仅是适应福建新一轮发展战略部署的需要,也是为文化建设确立新目标、新思路。文章在概述《福建省文化强省建设纲要》颁布以来取得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总结了文化强省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分析了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加快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福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新形势下建设福建区域创新体系要立足于区域创新体系发展规律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新要求,明确构建思路和目标定位,实现由要素建设为中心向系统功能发挥为中心转变,加快建设"战略导向明确、主体作用突出、要素流动顺畅、交流合作活跃、统筹协调有力、创新绩效显著"的特色鲜明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海峡西岸经济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练晓荣 《东南学术》2007,(5):196-200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深入开展,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的福建省势必肩负了重大的历史使命,尤其是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输送人才的福建省高等教育而言,既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目前,福建省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对福建省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办学水平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准确理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科学内涵,是正确处理建设"平安福建"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关系的重要前提.在两者关系上,一方面,建设"平安福建"既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内容,又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又将有力推动"平安福建"建设上新台阶、上新水平.必须着力构建"平安支撑体系"、处理好三大关系,同时,必须打破旧有工作格局,创新平安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