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依法治国为人的现代化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人的现代化则促进依法治国目标的更好实现.本文分析了依法治国与人的现代化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试图对党中央不久前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号召进行某些理论上的探讨。其中首先分析了法制、法治和人治三词词义和历史上对法治和人治的不同理解。接着对依法治国的基本条件与基本原则作了探索性思考。进而论述了依法治国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最后,对依法治国的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关于依法治国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和民主总是联为一体的,就如专制与人治不可分割一样。我们实行依法治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更好地实现“民治”。依法治国,即是变人治为法治,必须重在管权、重在治官。实行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执政党建设。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但党要善于领导,党的执政方式要适时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过程,即是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结合邓小平法制思想,阐述了依法治国产生的背景、发展趋势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人的现代化;强调人的思想改革,着重说到立法及司法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打下了政治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是中国革命成功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政治保证;这一时期民主力量的增长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过程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是各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共同道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化 ,是“第二次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与核心内容。我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和根本途径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新问题 ,它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初就出现了 ;同时 ,它也不是业已充分解决的老问题。事实上 ,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社会现代化都始终在向前推移和发展 ,这种在动态结合中的相互关系无疑会随着时空等条件的变化不断地增加着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论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研究了行政权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论证了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基本保证;指出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干部的思想观念、政府管理机构与管理方式,都不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提出要实现依法行政及最终实现依法治国方略,急需作好的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香港回归,将会在促进祖国统一、发展我对外经贸往来、外资(特别是港资)和信息的利用、加快我改革开放以及促进我国法制健全诸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从而加快我国现代化的步伐.面对香港回归,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积极创造并利用新条件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是一种趋势,并被写入宪法。但我国法治状况一直没有根本改变,析其原因是依法治国受到中国宪政文化的根本制约。中国宪政文化对宪政核心价值的偏离具有历史方面和文化方面的原因,其中误读是重要原因之一。法治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分析,更能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依法治国与宪政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是依法治国得以实现的首要前提;同时,还应更新观念,在立法、司法、执法、法律监督等方面为依法治国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伟大治国方略。破除落后的法律思想 ,培养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 ,树立现代法治观念 ,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作为重要的治国方略 ,是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目标追求之一和重要的推动手段之一。本文试从这两方面来探讨以德治国与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行人民主权原则、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共产党领导和法治。其中,依法治国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初步建成法治中国、到2049年整体建成法治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为了早日实现法治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深化法制改革,制定建设法治中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事业的领导,坚持民主科学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公正,通过法治重构社会公平正义机制,不断加强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切实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反腐治权”,全方位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国策全面实施之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呈现出的主要阶段以及基本现状,本文从发展理论视角与社会心理学视角的结合之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心理的变迁态势,尤其是当下所表现出的一些主要特征,并且以是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这一核心为标准,对这些社会心理特征的积极效应及其潜在隐忧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反思性的制度化将会有助于塑造检测现代化成效所必需的基本的社会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法制”与“法治”是两个容易混淆且在实践中易被人们通用的概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 ,用法治国家代替法制国家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通过这两个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众多思想家的不同观点及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旨在阐明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揭示依法治国方针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相继提出了"依法治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二者的提出有着其内在逻辑和时代意义。现代国家治理中,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最根本的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相辅相成、互为推进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国家治理法制化,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又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正确认识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对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民社会就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公民社会与其他社会形态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就在于社会主体的“公民身份”(Citizenship)上。公民社会的这一表述如同政治社会、经济社会一样,代表的是整体性社会中的一个功能领域,这个功能领域强调的是社会的自组织性。它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分权的现代性价值精神,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大确立、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写进宪法序言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政法和法律工作者必须从依法治国面临的问题出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努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