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2 毫秒
1.
以“市民社会、政治国家与依法治国”作为分析框架,分析和解释了中国市民社会兴起后形成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化与互动最终导致了依法治国方略的出台。依法治国的推行,使我国法治思想发生了转变,那就是立足于“治理”而不是“统治”,立足于市民权利而不是国家权力,立足于社会而不是国家。当然,我国以依法治国为核心的政治文明还面临着困境,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来摆脱。  相似文献   

2.
“法治中国”是实践“法治国家”具体的地理和空间平台,它使得“法治国家”的建设“脚踏实地”,它汇聚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各项具体价值要求,它在适用地域上呈现出“国家法治”与“地方法治”的特色.作为“法治中国”的整体化特征,必须先有“国家法治”,然后才可能出现“地方法治”,“地方法治”不能脱离“国家法治”而存在.在实践法治精神的过程中,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没有特权,都必须按照统一的法治原则来制定法律、执行法律和遵守法律,“法治中国”正是从一个具体的主权国家概念的角度来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具体法治”的各项价值要求.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在我国正式确立 ,经过了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积极探索。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基本治国思路是人治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社会反对人治、厉行法治的全新历程 ;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 ,通过宪法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是一个前后相继 ,继往开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对于认清我国现时期法治发展规律,明确法治发展方向,建设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实现依法治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在研究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基础上,就新时期如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做为当代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民主法制建设在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依法治国的核心问题是要实现法治,突出“法律至上”原则。这不只是一种观念,同时也标志着法律在法治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最高地位。从法理角度讲,依法治国就是法律的统治,不可能在法律的统治之上或之外还有不受法律统治乃至统治法律的东西。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法律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因此,法律至上就是人民意…  相似文献   

6.
一、法治最核心内容是对权力的制度规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实现法治,离不开国家法治、政府法治与社会法治的共同推进与一体建设。其中社会法治的建设,就成为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而社会法治的重心与重点之一,就是要培育全民法治观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  相似文献   

7.
法治为何·大体上法治可以理解为法律至上,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中的“法治”指的是“依法治国”.综合来看,我们要建设法治国家、构建法治社会,就是为凡事都设定一个法的框架,它是精密严谨的理性化机器,是不可逾越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摆在了国家发展大战略的高度,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迫切性日趋明显,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当中高举“依法治国”的伟大旗帜。司法建设对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为了响应我国“依法治国”的伟大号召,就需要在我国的法治建设当中首先进行司法改革。本文通过对司法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对解决司法困境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法制建设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政党领导的法制化,法治观念的普及化,政府和社会在法治建设中的协同化是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中外的法律文化交融是依法治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重要助力。追溯依法治国的文化源头,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法律文明蕴藏的理论和经验,纠偏近代以来“效仿西法”“抑古扬今”导致的传统法律文化虚无主义和东西方法治文明无法自洽的境遇,是当今学人责无旁贷的担当。从历史解说现实,以古鉴今,发掘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可资借鉴之处,如“以礼入法、德主刑辅”与德法综合为治,“重民思想”与人本法治观,“家国同构”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贵和尚中”“无讼息争”与和谐法治,唯有如此才能使传统充满活力,才能固守依法治国之根本。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前提就是依宪治国 ,实现社会主义宪政。宪政现代化既是法制现代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法制现代化的现实基础。中国作为后发型法制现代化国家 ,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宪政现代化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用国家———社会相互关系的分析工具研究宪政现代化的发生和发展 ,从而在阐明宪政现代化一般模式的基础上 ,透过对具体模式特征的解析和对中国宪政现代化历程的考察 ,揭示中国宪政现代化的模式及其独特品格则无疑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德法并举的治国理念,借鉴和吸收了古今中外“法治”和“德治”中的有益成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总书记在这一段话中,同时使用了“法制”与“法治”这样两个概念。本文拟在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谈谈我国从法制走向法治国家的必然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确定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处于主导地位 ,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态影响着我国未来社会法治走向 ,未来法治社会需要大学生具备现代法律意识 ,因此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慈禧:大抵法久则弊,法弊则更孙中山:中国人不能为欧美人,犹欧美人不能为中国人,宪法亦犹是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对中国来说,只是一百多年来的事情。1840年以前,中国一直处在以个人意志为主导的权力社会中,在社会制约机制上,强调人格服从、人格依附和人格权威,权力高于法律。虽然我国古代法家也提出过“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但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法治绝非一回事。我国现代法治的产生,并不注重对我国古代“法治”的延展,而是着眼于对近代西方法治理论的吸收…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凸现出邓小平对民主法制实质的理解和把握,竖起了一面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准确地理解应为法治思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会主义的现代化”,“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本原理;厉行法治,“树立法律的极大权威”,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目标;“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基本方针。以上构成了邓小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精髓,它为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对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重大发展。20多年来,我国民主法制的建设与发展,正是在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的指导下顺利进行的。研究邓小平的民主法制思想对于认清我国现时期法治发展规律,明确法治发展方向,建设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实现依法治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2020年初步建成法治中国、到2049年整体建成法治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为了早日实现法治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深化法制改革,制定建设法治中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事业的领导,坚持民主科学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独立公正,通过法治重构社会公平正义机制,不断加强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切实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反腐治权”,全方位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法治永远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从清末沈家本修律到今天的“依法治国”,中国法律领域的各种探索与实践,莫不与法治有关。在中国这么一个缺少法治传统,甚至具有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深厚土壤的后发国家,如何使近代以来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法治在中国成为可能,成为学界永恒的主题。中国法治的道路选择,是近年来中国法治论者一直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之所在。尽管论点浩繁,但大致观点无非两种:政府推进与社会演进。前者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危机为理由,更多地注重中国的具体时空条件,着眼于法治实践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不仅是哲学、伦理学和法学领域的学术问题,也是国家治理领域的政治问题。“以德治国”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对“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思想的深入探讨,以及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分析传统中国处理德刑关系的历史经验入手,以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为主线,重点论述“以德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构中的启示,在此基础上强调“法德兼治”符合当代中国法治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