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引言据估计,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3亿辆,这些车辆将主要集中在全国各大中型城市。随着汽车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城市中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特区等城市经验表明,对土地开发比较成熟、道路交通矛盾突出的地区实行停车需求管理是缓减停车及交通矛盾的有效手段。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强化动静结合的  相似文献   

2.
一、背景阐述静态交通是由公共交通车辆为乘客上下车的停车、货运车辆为装卸货物的停车、小客车和自行车等在交通出行中的停车等行为构成的一个总的概念,各种停车场也是静态交通的组成部分。相对于主要研究城市中车辆行驶问题的动态交通而言,静态交通主要研究车辆的停放问题。  相似文献   

3.
泊位共享在解决区域交通拥堵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机动化的发展,城市环境与交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拥堵已经成为很多城市交通的顽疾,尤其在CBD地区,已经没有土地空间来建设道路设施满足交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共享式停车的观念解决局部地区的交通拥堵是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活跃导致城市货运需求激增,对货运交通规划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城市货运交通需求预测依赖于传统交通规划四阶段模型,该模型在交通需求生成阶段基于土地利用类别均质假设,在不同土地利用形态下货车生成率保持不变。企业货运设施是生成货车需求的一类重要土地利用形式,研究其货运生成对掌握城市货运交通的总体流向有重要价值。鉴于现有方法对货车生成行为机理解析的不充分,该文基于货运交通生成及分布的基本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和货车轨迹数据分析,研究企业货运设施货车生成率的空间异质性,并与传统基于土地利用类别的建模方法进行对比。以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及南翔镇为例,利用VISUM交通仿真软件对两类建模方法下的城市货运交通生成及分布结果进行仿真模拟。最后,利用上海市一周的货车轨迹数据提取出货车真实OD,并与两类建模的交通分布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基于企业货运设施建模方法的相对优越性。该文为提升货运需求预测能力,优化城市货运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蒋寅  万涛  范丙泽  朱海明 《城市》2013,(2):48-53
一、引言城市土地利用布局与交通出行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居住用地一般占城市用地的30%左右,基于居住地的出行一般占交通出行的70%左右,因此居住地选择是影响土地利用布局和交通出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最早开展居住地研究并提出相关模型的是阿朗索的单中心城市理论和劳里的大都市模型。阿朗索的单中心城市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居住地选择是由包括与城市中心的距离、土地租金等变量的最大效用函  相似文献   

6.
陈富昱 《城市》2005,(2):42-43
一、交通影响分析与城市土地开发的关系 交通影响分析或称交通影响评价,就是在工程建设之前,对城市拟开发项目与交通需求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项目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而确定相应的对策或修改方案,以减小开发方案对交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徐尔康 《城市》2011,(9):85-88
一、天津机动车停车现状、发展趋势及建立停车诱导系统的意义(一)天津机动车停车现状、发展趋势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及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实施,特别是伴随大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静态交通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城市交通堵塞和停车难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曾丽群  单国彬  彭瑞林 《城市》2016,(12):29-33
笔者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北海市中心城区现状公共停车设施主要存在停车泊位构成不合理、 停车场利用不充分和缺乏有效管理3个方面的问题.结合北海市现状与城市发展规划,遵循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采用机动车保有量法、 用地生成率法和交通量生成法综合预测停车需求规模.根据停车需求预测,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从社会公共停车场类型划分与管理、 丰富停车设施形式、 完善停车管理政策与法规、 提高配建停车位标准、 加强停车诱导和大力推进公交发展等方面着手,制定一条适应地方特色的停车设施规划模式,同时为其他城市的停车规划提供辅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梁燕君 《城市》2007,(11):38-41
伴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静态交通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从天津市目前情况看,近几年机动车尤其是私人轿车的数量呈现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配套停车场的建设较为滞后,停车泊位严重不足,导致城市交通堵塞和停车困难,已成为制约天津市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松江区静态交通规划为基础,分析新城停车问题的主要成因,提出了停车需求预测的改进方法,针对不同类型需求进行停车预测,并结合上海市政策发展提出新城在打造独立节点城市的过程中停车发展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1.
绿色是绿色开放空间的一个重要元素,绿色在街区绿道中体现为城市绿化带,它是城市生活和城市绿化的重要因素。绿色交通、绿道的方式有很多类似属性,整合设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土地资源,转移方便。提出绿色自行车车道,自行车和行人共享园林路,传统公共绿色以及集成绿色四种融合共存的模型,解决了车辆的行驶问题和车辆转移问题,便捷了人们出游,解决了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文  刘征 《城市》2014,(12)
正住宅布局一直是城市政府、居民及开发商关注的焦点,关系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更与每个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宅布局受到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用地加速扩张以及交通等问题的影响。天津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结构处于围绕核心区的圈层式扩张发展阶段,笔者以天津中心城区作为住宅布局的研究对象,从土地、政策和社会等方面对影响住宅布局的因素进行研究。一、土地因素对住宅布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宏观背景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特别是非衣建设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加大,致使人地矛盾尖锐。本文从促进城市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一些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促进城市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机动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城市交通问题逐步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城市交通发展涉及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规划及社会等诸多学科,综合多种系统科学方法有效解决交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推进城市交通发展的核心。城市空间结构是影响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之  相似文献   

15.
《城市》1998,(3)
现代化城市停车场战略的具体服务对象是小轿车出行者,管理对象是小轿车出行者的停车行为。因此,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停车场战略,不仅要了解停车场的设施情况,还要充分认识一个城市小轿车出行者的停车行为特征。 停车行为的特征,首先是停车需求的特征。停车需求是和出行需求联系在一起的,主要是出行目的和按照不同目的停车时段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等,以便测算停车需求,提供相应的停车服务与管理。这些与停车需求有关的参数的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6.
曹伯虎  范小勇 《城市》2007,(8):18-21
一、引言 一体化交通是以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交通系统资源为目的,满足所有交通需求的综合交通系统.人性化、捷运化、信息化、生态化是一体化交通最基本的特征.而一体化枢纽是指满足一体化交通系统的需求,并能够适应和引领城市发展方向的引导性综合客运枢纽.在一体化枢纽中,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延误小等特征起着关键作用,这也是一体化交通捷运化的需要.因此,一体化交通是建立在轨道交通网和都市圈的基础上的引导性综合客运枢纽.设置一体化枢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城市居民出行,促进公共交通发展和城市交通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打破区域分割,加快推进交通一体化建设,是当前亟需突破的重点难题。综合考虑“互联网+”、高铁等新兴因素和区域政策、城市空间布局等传统因素对交通一体化的影响,深入剖析天津城市交通与京津冀区域交通在规划制定、功能设计、建设时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并从提升“全过程通勤”效率、积极应对三地间利益博弈、强化天津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完善天津港功能设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城市与区域交通建设发展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交通系统由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组成。要解决好城市交通问题就必须从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使其协调发展,才能发挥交通运输系统的最大潜能。 一、我国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现状 为了加强对全国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规范和指导,1988年公安部、建设部曾联合颁发了《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和《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  相似文献   

19.
王红 《城市》2018,(2):19-27
笔者基于珠海拱北口岸城市枢纽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少机动车吸引"的核心理念为指导,针对存量土地,优先落实交通设施用地,强化城市交通枢纽作用,并考虑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换乘.提高存量地块土地效益,尽量选择"少机动车吸引"需求、 依赖公共交通的用地类型,通过开发强度校核,避免片区交通拥堵.通过土地利用多元化策略,提升片区活力,发挥枢纽地区优势.通过城市设计指导,丰富城市天际线,从而有效指导茂盛围地区交通组织和存量土地利用开发.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土地狭小。、但有限的土地并没有成为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相反,通过借鉴世界城市规划发展的成功经验和自身的创新土地管理,新加坡在土地空间利用上展现了其面对住房、交通、环境、水资源利用等城市发展共同挑战问题时独特的解决方法。长期稳定的综合规划、短期局部的灵活应变和土地效益的综合考量成为新加坡土地政策的三大特征。新加坡在土地管理中对土地使用效率和社会公平兼顾的政策理念与效果,对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管理有非常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