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技文化传播,应引导公众正确理解自然科学的文化特质、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解答当代科学与道德、人生、艺术、审美、宗教、信仰等人文文化的关系问题;技术文化传播要关注技术创新的人文环境、技术创新的文化评价、技术进步的人性化、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技术认同等问题。加强科技文化的传播,需要以探索和创新精神不断完善高效率的传播机制,其中包括传播体制、组织、途径、方式等。必须建立和完善合理的传播评价体制,激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联手,协同传播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2.
宏观科技传播研究:体制、政策与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传播是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大力发展的一项社会事业,科技传播研究不能局限于微观的技术性研究,也要特别关注宏观层面的一些重大现实课题,例如国家科技传播体制、科技传播政策、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等问题。本文在总结笔者前期研究及学术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国家科技传播体制、科技传播政策、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等概念及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在发展科技传播事业的过程中,应建立“一府(政府)两体(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技传播事业的社会援助体系)”的科技传播新体制,建立包括公益性发展政策、产业化发展政策、技术发展政策在内的科技传播政策体系,建立定位于提高国家科技传播能力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文创产品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关乎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延续的精神基础。重视文创产品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在文化认同的视角下,从海洋文创产品设计着手,提升海洋文创产品的影响力与凝聚力,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跨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文化危机以及如何构建文化认同等问题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反映的就是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化认同问题.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进行冲突、协商和构建的分析,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价值理念通过影片中家庭元素的分析来展现跨文化传播中异质性文化的冲突和协商,来探讨其中的文化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首善之区"是首都城市精神,北京文化特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三大理念支撑起"首善之区"的内容框架;人文是科技与绿色的内核,人文水准决定着"首善"的规模质量.首都城市的真正现代化,关键在于提升人的现代性,使国内外民众广泛感知"善意",认同"首善".因此首都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在以人文、科技、绿色为资源的善意传播,着力点在所有领域认真"积累善意".  相似文献   

6.
对传播技术作用力的社会学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印刷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传播技术的发明与应用,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作用。从历史与现实来看, 传播技术不仅规约着新闻传播行为自身的走向, 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社会变迁, 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文化传播研究中, 应为技术要素的社会作用力多一些“人文关怀”。对技术的态度, 一方面要警惕技术决定论, 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移用西方批判理论对技术片面指责。特别是在当今中国,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 技术的“缺席”仍是困扰我们快速发展的“瓶颈”。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7.
网络传播重构着当今社会的传播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基于对政治、文化、经济的认识、理解和赞同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同样面临解构与重构的挑战。在网络传播自由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质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知模糊、文化自信弱化、实践行为无序等问题日益突显,并直指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面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日益突出的多元化、矛盾化和盲目化趋向,高校应分析和把握网络传播和大学生国家认同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搭建网络实践平台等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科学技术在人文范域中传播与应用为背景事实,从科技传播的主体、信息、媒介、客体及环境等要素层面,重点探讨科技传播与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系统论述科技传播所体现的真实性、个体性、否定性、实践性、多元性、统一性、普遍性与道德性等具体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新闻所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科技新闻在传播科技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此外还有与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相伴相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所有这些都会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体现为一种文化的冲击力和辐射力。本文意在就科技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传播科技知识、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公众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作用,阐述其文化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10.
科技的文化传播不同于一般的科技传播和科技文化的传播,它是指科技在整体人类文化层面上的传播,也就是科技要达到文化层次的传播,或者说通过这种传播要产生出整体性的文化效应和意义。科技的文化传播在面临现代性和前现代问题时,需要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尤其是在当前的中国,既要发展科技又要解决前现代和现代性问题时,更需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科技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交织于科技发展的进程之中,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必然的联系,成为了科技文化发展的形式维度;科技文化的弘扬是以创新文化为方向的,科技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基础与前提,创新文化是科技文化发展的归宿,创新文化的生成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目的维度;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两大支柱,两种文化正从分裂走向融合,以人文文化为引导的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是科技文化发展的内容维度。  相似文献   

12.
让世界了解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多种途径。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形象的柔性塑造通过文化传播方式得以实现。但中国目前的文化传播仍处于“文化逆差”状态,如何加快对外文化交流,有效传播中国的声音和形象成为当务之急。需要构建文化传播的完整战略体系,注重互动交流;整合文化资源,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新貌;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将一个发展、开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全新中国展示给世界。  相似文献   

13.
论技术、时间、文化的全球性与地方民族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经济、技术全球化时代,技术、时间和文化都具有全球性和地方民族性二重特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正确看待技术、时间和文化的全球性与地方民族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要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主动适应技术的全球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时间和全球文化,又要努力发扬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保持技术、时间和文化的地方民族性,走上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交流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跨文化交流的文学翻译研究主要是认清并逾越因差异而产生的交互文化理解与交流的鸿沟.从文化系统的五个层面审视了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英译本Turbulence的文化误译现象,认为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心理文化、行为文化和典章制度文化都是产生误译的重要"滞阻点",在突显主体文化的前提下,对地域文化、方言土语、民风民俗等文化的缺省,可根据读者的接受心理作适当的归化转译,但涉及典章制度和影响主题思想的文化,则必须作异化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与世界风险社会相应,科技风险文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化中的一个新的重要的构成要素,它直接来源于科技自身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科技风险。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科技伦理、环境生态等科技风险问题的社会化和全球化,科技风险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风险文化。科学技术体系内部及外部科技价值观念的风险化是世界风险社会中科技风险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正是这种风险化的科技价值观念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的社会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文化传播与媒介结合越来越紧密。在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传播呈现出繁荣的景象,经济与政治的力量亦使跨文化传播在不断的融合与不断的冲突中呈现螺旋式上升,引发出全球的文化冲突与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潮流,其主旋律应为:冲突与融合。然而,跨文化传播并不只是一个单向的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运动,它包含着全球化与地域性、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文化力量的对峙与互动。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只有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找到合适的空间。当前跨文化传播的境况中,倡导多元文化的"共存互补",引入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才是消弭文化冲突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7.
英国文化传播学家汤姆林森以全球化范式取代文化帝国主义范式来阐释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始终抓住复杂联结这一全球化的外在特征来建构自己的全球化理论。从全球化给文化带来的影响入手,细致分析了全球化语境下各种遥远的力量进入我们的生存世界导致的文化建构的转型。在此基础上,从微观或者个体体验的角度,阐释了以复杂联结为表征的全球化如何推动人类的亲密感和道德关怀的当下重构。汤姆林森对文化传播的全球化范式的建构具有浓郁的英美经验主义特征。如果说,对于文化帝国主义范式,汤姆林森是解构的话,那么,对全球化范式,他则是建构的。  相似文献   

18.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只注重语言本身,而忽视文化教学,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在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应以交际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导入为手段,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提高他们用英语交流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迎来了新局面,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被应用到文化传播中,自媒体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播方式,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带来利好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自媒体“李子柒”为例,讨论如何善用自媒体做好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以期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