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丁建中,陈贵江我国农业生产经过80年代中前期的大发展以后,几经徘徊,近期增长势头仍欠力度,与农村工业生产迅猛发展的势头形成强烈反差。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农地产权关系进而农地产权制度未能随着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深化农村改革,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关键。黑龙江省的农地国有比重较大,且耕地、林地、企业厂矿用地、湿地并存,其权属和使用现状较为复杂。合理建构黑龙江省的农地产权制度并探索其实现方式,对振兴黑龙江农业乃至黑龙江经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日益严峻的农业生态环境与现行的农地制度息息相关。通过分析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它对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的不利影响,指出现行农地制度是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制度成因。就此,得出应对现行农地制度进行适度调整,建立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农地流转制度;实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农业补贴方式。  相似文献   

4.
改革30年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产权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增长.效率优先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起点,这也构成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基准点.1978年以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沿着不断强化农民土地产权的方向演进,农民逐渐被赋予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交易权越来越自由、土地收益权越来越充分,这是中国农业持续增长的制度之源.中国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产权.  相似文献   

5.
简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产权制度创新既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又是中国加入WTO后面对世界先进农业的冲击和挑战的需要。改革我国农地产权制度 ,可以从界定农地产权、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规范土地产权界区、开展农地产权的市场化流转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制度创新是一个永续的过程,我国现有的农地产权制度所存在的潜在利润以及相对产品或要素价格的变动已经形成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变迁的强烈需求.随着制度供给的成本--收益结构的变化,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必然发生.在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作用下,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方向将朝着农地使用权的强化以及使用权的成片流转演进.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是在农地市场化进程中逐步推进的,具有渐进性.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是由农地产权制度、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农地金融制度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其总体目标是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农地金融制度通过农地使用权的抵押来融通资金,以满足农地开发利用和农业发展对资金的大量需求.  相似文献   

8.
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带动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必须构建既有利于推动土地流转又保护农民权益的农地现代产权制度,着力推进农地经营权流转以使农民转变为二、三产业以及农业工人。要全面推动农地流转,必须实现农地流转模式创新,按照保护农民土地权利、实现农地产权市场交易、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走向现代农业等基本要求,构建以依法租赁与股份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农地流转崭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市场发展与农地产权制度演进的一般模式考察,结合现实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市场发育与农地产权制度演变关系的实证分析,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尝试提出了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新思路从培育、健全及完善农地市场入手,在渐进的城乡土地市场对接过程中,实现由市场优化选择的农地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农地产权制度及其所形成的农地利益分配关系是决定农地资源配置公平与效率的根本因素。本文在阐述农地的"权"与"益"内在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了不同产权制度情景下农地权益分配关系以及农地配置的公平与效率,探究了能够实现农地配置公平与效率的合理的农地权益分配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及理顺农地利益分配关系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结论:只有同步推进中国特色的农地发展权制度创新,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同样权能的制度创新,才能真公平公正理顺我国农地权益分配关系,最终实现农地配置的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11.
农民失地与农地产权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由此衍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和诸多社会问题,这同我国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不完善密切相关.因此,改革和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有效保护耕地资源,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农地产权弱排他性、产权冲突及其变迁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制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利用的权利行为的规则安排,排他性权利界分是产权发挥作用的前提性条件。中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呈弱排他性产权结构,在农地弱排他性产权制度下,权益各方产生激烈的产权冲突,要消除弱排他性下的产权冲突,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应当以确保排他性权利为核心而展开。  相似文献   

13.
农地使用权流转: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帕累托最优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地制度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所有权问题,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不应是农地产权的归属问题.农地的私有化和国有化都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生产力不发达的实际,而农地使用权流转是任何一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都绕不开的问题,也是促使潜在利润内部化的帕累托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特征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迪斌 《学术研究》2005,2(5):28-35
近代以来,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其特征是:清末民初的停滞与腐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改良;建国至改革开放时期的重构与冒进;改革开放后的探索与创新。本文对这四个阶段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总结,得出如下启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地产权基础是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客观要求;遏制农地的流失,保持人地比例的稳定是农地产权管理的当务之急;减轻农地经营负担,加大对农地的投入是理顺农地产权关系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交易封闭性、资产专用性与农村土地流转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仅仅认识到农地产权制度残缺是影响农地流转的因素是不全面的,即使农地产权明晰,因经济发展水平所限,我们也不能期望在仍然主要是农业大国的中国农地流转达到较高水平,政府应消除造成农地流转障碍的制度因素而非设计一套制度安排。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存在明显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使农地流转市场是一个信息不畅、充满风险、买方有限的市场。基于专业化目的的农地流转可能为买方提供获利空间从而增强转包激励,但因专业化而伴随农地资产在专用性程度上的增加会限制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目标模式探索丁建中陈贵江(江苏省江都县委农工部)(江苏省扬州市委农工部)我国农业生产经过80年代中前期的大发展以后,几经徘徊,近期增长势头仍欠力度,与农村工业生产迅猛发展的势头形成强烈反差。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地产权利益集团博弈行为的绩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农地产权利益集团包括私人产权要求者利益集团、农村基层管理者利益集团、官僚和政治家利益集团,各利益集团博弈行为带来的社会经济绩效和制度绩效明显表现出负绩效大于正绩效,这种博弈所诱导的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方向不合理,必须通过相应的改革措施扭转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方向。  相似文献   

18.
海南是农业份额很高的省份,农业现代化事关海南现代化进程。文章实证分析了海南农业现代化状况,探讨技术、制度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指出农业现代化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摈弃片面强调技术创新的传统思维,主要进行包括农地产权制度和农业组织制度在内的制度创新和寻求WTO框架下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是对以往集体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二权分离"的农地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新一轮改革的努力方向,也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农地的产权制度内在的缺陷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低效配置,也致使农民切身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土地权益严重受损,既影响了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进程,也延缓了农业现代化步伐.因此,需要从保护农民承包权、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构建农民突出补偿机制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从而推进农地制度改革的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农地供求关系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历史:(1)农地"兼并"与"反兼并"的历史:"公权"与"私权"的循环博弈;(2)农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从"公权"与"私权"的循环博弈到"两权"分离的过渡;(3)农地经营权流转: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离的过渡.笔者认为,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决策部门未来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进一步创新农地经营权的流转制度;二是努力推动农地承包权的自由流转;三是严格限制农地所有权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