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的修筑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空间结构来看,作为文化梯度的地理标志,长城是异质民族文化的分界,它诠释着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多元性的特征,并制约着其空间分布的基本格局。从时间顺序来看,长城促进了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发展,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统一体的形成意义重大。通过历史上长城的反复修筑,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文化实现了分、合、发展的螺旋式演进,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性、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中华文化数千年来能不断地发展并一脉相承,也使中华文化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从民族文化地理的角度切入,以中国长城和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空间格局为佐证,从更宏观的领域论证长城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促进民族精神的复兴,2002年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抢救、保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为宗旨的抢救工程。《徐州民间文化集》的出版,正是这一抢救工程的实绩。它向世人介绍了徐州大地上的风土人情、人文传统、民间艺术,从中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也看到徐州人民对美好未来的理想追求。通读此书,感到此书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史青 《中南论坛》2009,4(1):87-89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华沉淀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发展并成熟。她印证和物化了前人的哲学和精湛工艺,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渊源文化,她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主要特征,力求体现出严谨、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中国现代园林建筑要延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挖掘出潜在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设计要素,使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既有别于传统文化又不失传统文化的现代园林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4.
我国科技文化的未来发展是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大事。从必要性、可能性和基本特点三个方面分析,指出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构建中国特色科技文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论述了属于线性变换特征概念范围的根子空间的基本问题,主要的有两点:(1)根向量所属于的特征值的唯一性;(2)根子空间与特征子空间的结构关系,作为论述这两个问题的预备定理,文中还证明了根向量或根子空间的其它两个重要性质。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刻把握,分别从国家精神的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个体主体精神的培育三个角度,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把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从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总体视角概括和总结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这种概括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确立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确定了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主要范围和基本内容,建立了学习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古代中国人关于文艺价值问题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理论探讨倾向,即用各种结构形式来表述他们对文艺基本价值的看法.本文对中国古代文艺价值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解释框架作了剖析,认为中国古代文艺价值结构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并列型价值结构、等级型价值结构、层深型价值结构、有机型价值结构、主次型价值结构等;其解释框架主要有二元对立解释框架,生态式解释框架及体、相、用解释框架.古代文艺价值结构论的丰富与博大,对于我们探索中华文化的内核,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要义以及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有着以下几个环节的历史过程;(1)起源于云南;(2)向东迁移,在中华大地上多元分布;(3)在多元分布的基础上形成中原中心;(4)形成中原中心后又向外辐射,表现为中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融。并认为:(1)中华民族源自中华大地;(2)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上的远古部落集团融合、古代民族融合的产物;(3)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同时发挥积极作用的结果;(4)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5)中华民族的出现有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史传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至两汉时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空间化”叙事结构观念。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的叙事结构思想基本承史传而来,发展轨迹与史传基本上也一致,但作为从史传到小说的过渡性文体形式,在叙事结构上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变迁,这种变迁进一步强化了古代“空间化”叙事结构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的强力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充任着承载定位功能、链接情感指向、诠释认知内涵的工具性媒介,并发挥场域功能承载集体记忆、生产身份归属、展演共同体价值,在以刻写集体记忆、再造个体认同、强化共同体价值为理路的公共空间营造中,对“想象的共同体”进行了必要的情境化呈现。在聚焦共性的前提下,通过再造公共空间这样的“物质-精神”共构基点,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并发展着的中华民族,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力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中国梦。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范围十分宽广,材料十分丰富。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基本特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的当代价值,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精神指引和实践遵循。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和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九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务必紧抓“九个坚持”的理念,将其精神实质与教育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推进教育强国目标实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的一生是不断创新的一生。他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进行深邃思考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对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辛探索过程中,他的创新思想和实践都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他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他公开提出要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性质的现代化政党——中国共产党;他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革命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探索。研究李大钊的创新思想和实践,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大地艺术的视角来研究陵墓艺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对乾陵和大地艺术空间观念中的各个艺术元素做了具体的分析,结论出陵墓艺术是在大地空间中存在的形式,是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民族国家建构上,中西方各有不同的发展逻辑。文章从比较政治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特点,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构贡献了中国方案。文章从传统与现代,人民民主与党的领导,统筹全局与协同治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特点和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中医心理学思想扎根中国大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医心理“治未病”思想、中医心理“整体观念”、中医心理“阴阳”辩证理论、中医心理“养心”方法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成果,对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实现改革开放政策,使拥有悠久灿烂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让广袤的中华大地面貌一新,从政治到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历史正在上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富有声色的一幕.这种巨大变动也反映到在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佛教.中国佛教正在经历着重大变革,沿着肇始于近代而在以后时局演变中时断时续的革新道路,重新审时度势制定方略和调整布局,将"人间佛教"作为引领佛教与时俱进的旗帜,推动佛教各项事业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形成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袁定基中华民族是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各兄弟民族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共同的努力,经过长期融合和紧密团结的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这一长期融合和紧密团结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的形成史。近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族人民分口分布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特别是城市的民族构成更加丰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大好发展机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担当。高校所具有的空间便利性、结构多元性、职能延展性,为其构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重要场域。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地位、完善相关教育制度建设、增进多民族学生群体的交互机会、推进多元主体的协同共进,充分发挥高校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