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4年(民国廿三年) 三十九岁一月,《新年试笔》(署名蒲牢)、《个人计划》,分别发表于《文学》二卷一号、《东方杂志》卅一卷一号。《冬天》刊于《申报月刊》三卷一期。署名形天。《〈清华周刊〉文艺创作专号》刊于《文学》二卷一号。署名惕若。二月,短篇《赛会》,一月作,发表于《文学》二卷二号。署名吉卜西。《话匣子》,由良友图书公司出版。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最擅长的是诗和散文创作。不过他也写了十几个短篇小说。四则童话小说甚为幼稚,我不拟置评。其他小说,除收入小说集《轮盘》者外,尚有《珰女士》(未完稿)。徐氏的这些小说,最早的一篇《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后改题为《春痕》收入小说集)写于一九二三年初春,发表于同年二月十一日出版的《努力周报》第四十一期上。最后一篇《珰女士》写于一九三○年年底,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出版的《新月月刊》第三卷第十一期  相似文献   

3.
《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在“五四”到大革命时期写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收入一九一八年四月到一九二二年十月所作小说十四篇,一九二三年八月出版。《彷徨》收入一九二四年二月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所作小说十一篇,一九二六年八月出版。到三十年代初期,鲁迅站在新的思想高峰,对前期写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题了两首五言绝句。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杰出的学者。特别可贵的是,他在晚年,热情地无畏地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白色恐怖下,“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最后,英勇牺牲,“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闻先生的著作,生前已出版了不少。他牺牲后,刊行了《闻一多全集》。但当时因种种条件限制,因此,《全集》并不“全”。我们偶翻一些旧杂志,就发现了《全集》未收入的五首诗,即《渔阳曲》(载一九二五年三月出版的《小说月报》十六卷3号)、《醒呀!》(载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七日出版的《现代评论》二卷二十九期)、《七子之歌》(载一九二五年七月四日出版的《现代评论》二卷三十期)、《爱国心》(一作《爱国的心》,载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一日出版的《现代评论》二卷三十一期)、《我是中国人》(载一九二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出版的《现代评论》二卷三十三期)。这五首诗,在《全集》的《年谱》中提到了《七子之歌》和《我是中国人》这两首,未介绍其内容。这五首诗,对了解闻先生一九二五年前后的思想,研究他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都有  相似文献   

5.
徐志摩最擅长的是诗和散文创作。不过他也写了十几个短篇小说。四则童话小说甚为幼稚,我不拟置评。其他小说,除收入小说集《轮盘》者外,尚有《珰女士》(未完稿)。徐氏的这些小说,最早的一篇《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后改题为《春痕》收入小说集)写于一九二三年初春,发表于同年二月十一日出版的《努力周报》第四十一期上。最后一篇《珰女士》写于一九三○年年底,发表于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出版的《新月月刊》第三卷第十一期上,前后时间共达八年之久。但只有《珰女士》标志着作者思想的进展,其他作品表明作者在思想艺术上,均处在探索中。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革命报刊已影印出版的有十三种,现简介如下: (一)《解放周刊》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刊物。1937年4月24日在延安创刊,1941年8月31日终刊,共出134期。有时事评论、论著、理论研究、文艺、捷报、特辑、各地通讯、翻译、来信等栏,以时事评论为主。它着重报导中国共产党对时事的态度和看法。《解放周刊》为16开本,每期24页以上,1966年由人民出版社影印为七集。 (二)《群众周刊》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出版的刊物。1937年12月11日创刊于汉口,潘梓年任编辑兼发行人。1949年10月20日在香港终刊,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个刊物。1955年人民出版社影印262期,分为四卷,止于1947年3月2日。创刊启事中说:“出版本刊,固然是愿意把自  相似文献   

7.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二十年代曾经在北京读书、生活,并从事革命工作。同时,他怀着对文学的强烈爱好,涉足文坛,“翻译法国的文学作品,也另用笔名写了许多诗歌和小说”。《报仇》就是他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创作之一。短篇小说《报仇》写成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一日,发表于《晨报·副刊》一九二五年四月七日,署名曲秋。这篇小说从问世到现在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是,拂去岁月的霜尘,人们仍然能够清晰地看到它那并未消蚀的思想和艺术的光泽。应当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的长河中,这篇小说是一个美丽的浪花。  相似文献   

8.
成仿吾年谱     
一九二五年(民国十四年) 二十九岁三月:从长沙到武昌,同张资平、郁达夫相会,为筹备创造社出版部事宜,三人商议了几次。(《曙新期的创造社》) 此间还同郁达夫谈论了筹办出版《创造月刊》的事。(郁达夫:《送仿吾的行》,《现代评论》一卷二十六期) 五月二十三日:晨辞达夫,离武昌过江至汉口,返回长沙。(同前)  相似文献   

9.
《我的失恋》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唯一的以纯粹诗的形式出现的一篇杰作。它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八日的《语丝》周刊第四期上。当时,有些青年不是积极地投身于方兴未艾的人民革命斗争的浪潮,而是沉溺于个人恋爱的狭小天地里。他们把恋爱看得至高无上,重于一切,似乎失恋就失去了生命。他们一旦失恋,就大作起“啊呀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无聊的失恋诗来。鲁迅在一九二五年七月九日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我所要登的是议论,而寄来的偏多小说、诗。先前是虚伪的‘花呀’,‘爱呀’的诗,现在是虚伪的‘死呀’‘血呀’  相似文献   

10.
回族女作家马瑞芳,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电视脚本都写,尤以散文见长。她的散文《煎饼花儿》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散文一等奖(发表于《散文》1980年第10期,收入《八十年代散文选》),《祖父》获山东省1981年散文创作奖(发表于《山东文学》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2期选载);另外,象《女学究轶闻》(发表于《山东文学》1979年第5期,《新华月报》1979年第8期选载)、《名士风采录》(人民日报《大地》1981年第1期),亦不失为名篇佳作。她与张歧、湖涌的散文合集《香炉礁》,即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她的散文数量虽不很多,但质量较高,有的颇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范爱农》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最末一篇,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在厦门写成,最初发表于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莽原》第一卷第二十四期。这篇散文是鲁迅对早年挚友范爱农的追怀。它通过范爱农坎坷不幸的生活遭遇,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面貌,反映了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代富有革命性的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散文诗《雪》,正如他的《野草》中所有篇章一样,是他希望速朽的,但是它却以不衰的青春而长存下来,为历来的研究者所瞩目。《雪》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载于同年二十六日的《语丝》周刊第十一期,当时就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二十年代末期受到了评论界的重视.五十年代初期和末期、八十年代初期,不少专家和学者对《雪》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七九年,《雪》的研究出现了高潮。对《雪》的研究,探讨最多的是形象问题。  相似文献   

13.
旧中国政府公报的编辑和发行,始于清末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终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清末时期统称之为“政府官报”,民国时期则统称“政府公报”。 旧中国政府公报从性质上看,它是旧政府的各级各类机关下达公文政令、宣示官方意旨、传递政事要闻和交流行政业务的一种有力工具。所以,它起着为当权阶级和执政当局维护并实现治权的作用。从形式上看,它是近现代期刊(杂志)的一个特殊类别,同政府机关报(报纸)和官书(政府法令政策文书汇编集)合为政府三大出版物。所以,它和期刊一样均具有固定的名称,统一的刊期刊型,连续的卷期号和特定的发行范围。其名称,均以编印者的机关名或主管行政事务命名;其刊期,有日刊、双日刊、三日刊、五日刊、周刊、旬刊、半月刊、双月刊、季刊、年刊等多种;其刊型,有十六开刊型或大三十二开书型,页码二十几至百多页不等;其卷期号,有总卷期号或年期号;其  相似文献   

14.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党领导湖北黄安(今红安)、麻城农民举行起义,成立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后编为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创立了鄂东北革命根据地。一九二九年党又领导了河南商城、安徽六安等地农民举行起义,成立红三十二师,创立了豫东南和皖西革命根据地。一九三○年春,这三个地区联成一片,建立了党的鄂豫皖边区特委和鄂豫皖特区工农民主政府,红十一军改编为红一军,正式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5.
古典长篇白话小说《水浒》,究竟成书于何时,这是研究此书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拙撰《<水浒>祖本探考》(刊于《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提出了如下的看法:郑藏嘉靖时郭勋刻本《忠义水浒传》(残本),即《水浒》的最早刻本,它其实就是郭勋的门客执笔的,成书不早于嘉靖十一、二年。此文发表以来,引起了学术界对《水浒》成书时代的讨论。《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4辑发表的王根林同志的《<水浒祖本探考>质疑——与张国光先生商榷》一文针对拙作提出了不同意见。故特撰此文,续申鄙说。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风筝》作于一九二五年一月,最初发表于同年二月出版的《语丝》周刊第十二期,后收入他的散文诗集《野草》.《风筝》是一篇亲切感人的散文诗.作者从北京“严冬”儿童放风筝,回想起早年故乡“春日”放风筝时踏坏小兄弟风筝的往事,内心感到无限的沉痛和悔恨,从而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伦理道德对儿童精神的束缚和虐杀,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敢于同旧的传统观念决裂、严于责己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7.
1 《吴郡志》卷十一《牧守》:“范传正,字西老,为苏州刺史,有殊政,进拜宣歙观察使。在刘禹锡后。”按:《旧唐书》卷十五《宪宗纪》:“元和七年八月甲辰,宣歙观察使房式卒。丙午,以苏州刺史范传正为宣歙观察使。”《旧唐书》卷一六○《刘禹锡传》:“六月(按当大和五年),授苏州刺史,就赐金紫。”据卞孝萱先生《刘禹锡年谱》考证,刘禹锡为苏州刺史在大和五年十月,大和六年二月抵任。则刘禹锡为苏州刺史在范传正罢苏州刺史任后二十年。  相似文献   

18.
景龙二年戊申(708)三十九岁〔著作〕七月七日:《奉和七夕两仪殿应制》(见《纪事》卷九、《癸签》卷二七)十月四日,授修文馆学士。俄拜中书舍人。《会要》卷六四:景龙二年“十月四日……赵彦昭、给事中苏颋……并为学士。”《韩序》:“迁给事中,特制授修文馆学士。迁中书舍人,专知制诰。”《苏颋·初至益州上讫陈情表》:“臣……十有四年中书省。”按,开元八年,颋罢为礼部尚书(两《传》),由是年倒推十四年,(除去景云二年、太极元年、延和元年、先天元年丁忧,加上改元之先天  相似文献   

19.
1982年11月,我刊接到苏州大学中文系丁耀良同志来信。丁耀良同志将我刊1982年第3、4期所载《抗日战争时期老舍活动纪略》一文与有关资料对勘后,提出了一些问题,嘱转《纪略》作者复核。兹将丁耀良同志所提问题和《纪略》作者刘安章、李荣峰两同志的答复摘录发表于下: (一)丁耀良同志提出的问题 1.原文“1940年11月14日”条把《抗战文艺》第7卷第1期的出版时间定在当天,而据《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1962年5月第1辑所载《抗战文艺》总目,则:第7卷第1期出版于1941年1月1日,其中有《三年写作自述》。 2.“1941年5月30日”条:“在《大公报》发表《诗人》……又在《中央日报》发表《论新诗》……还在《国民公报》……发表《怎样学诗》……”这三篇文章是否都在同一天,即1941年5月30日发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厦门通信》最初发表于《波艇》月刊创刊号。由于该期刊物未注出版年月,这篇通信的发表时间也就成为悬案。一九五六年七月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三卷作过注释:“本篇最初发表于《波艇》月刊第一号(原刊未注明出版年月,应为一九二六年末)。”一九五六年十月,俞荻在《文艺月报》上发表的《回忆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一文中说:“十一月间,草绿色封面的、精致可爱的《波艇》月刊创刊号,终于在鲁迅先生的支持下出版了。”一九五八年八月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九卷对此又作注释:“《波艇》……一九二六年冬出版两期后即因鲁迅和负责撰稿的学生陆续离开厦门而停刊。”(《两地书·七三》的《波艇》注)此后,这问题似乎就没有人再探讨了。一九七六年九月,内部印行的《鲁迅在厦门资料汇编》(第一集)中的《培育两株文艺幼苗——<鼓浪><波艇>》(以下简称《幼苗》)一文,重新考证出《波艇》的出版日期:“创刊号出版是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五日左右。”以后,内部印行的《两地书》(征求意见本),《鲁迅手册》(试编本)中的《鲁迅著译系年》,丁言昭同志的《鲁迅和<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