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功利性这个老而又老的话题,至今仍在争论不休。然而这种争论毕竟标志着研究的深入。本文结合西方美学与当前论争,从语义分析与审美经验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在西方美学史上,主张审美无功利性的理论家有一长串。早在中世纪,著名的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套那就强调美与善的区别,认为善是欲念的对象,美则是认识的对象,“凡是只为满足欲念的东西叫做善,凡是单凭认识到就立刻使人愉快的东两就叫做美”,他把美视为一种“在善之外和善之上的东西”。这大约是审美没有功利目的超越功刊需要的最早的断言。系统地鼓吹审美无利害关系的则是康德。在康德看来,纯粹的美感只是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艺术是客体对人的影响的结果,也是主体对客体审美感受的结果,即人的能动的审美创造物。当然,文学艺术并不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机械摹拟,而是对客观的  相似文献   

3.
一、形式主义审美理论的弊端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界从反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出发,着力探讨文学的本性及其自身规律,形成多种形态的理论建构.这其间,西方当代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从康德有关审美"非利害性"的论述出发,建构出形式主义审美理论,提出"回到文学本身"的口号.在他们的话语中,"回到文学本身"就是"回到作品本身","回到作品本身"就是"回到语言本身".作品的语言、结构、手法等形式因素被当作文学的本体,被称之为文学的内部规律.其代表性人物说:"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因此,全书整个是谈文学形式变化的问题".而形式主义审美理论所说的"文学形式","具体说来就是'语言形式'.这是他们的基本文学观,也是他们解读和阐释文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文艺,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思想作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方向和目的,决定了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文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文艺对于现实的作用,也即文艺在社会中的职能。一是现实对于文艺的作用,也即现实在文艺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道德的功利性与功利的道德性杨发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问题,就应该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对道德与利益的辩证关系予以切合实际的审视,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处理道德的功利性与功利的道德性问题。一、道德的功利性与功利的道德性的内涵在伦理学说史上,唯心...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方针。社会主义文艺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大的精神武器。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社会主义文艺肩负着不可代替的重要而特殊的使命。同时,这一使命也给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繁荣开辟了宽阔途径。共产主义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和优秀传统,也是它区别于历史上一切进步文艺的根本特点。文艺是人类通过审美方式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受一定时代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受经济,政治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强烈的阶级性。高尔基说过:“文学从来不是司汤达或列夫·托尔斯泰个人的事业,它永远是时代、国家、阶级的事业。”创作的实践也说明,一定的文艺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作家在创作时,必然按照自己的立场观点、世界观去  相似文献   

8.
所谓内涵性婚姻与功利性婚姻是根据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经济背景所缔结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婚姻。内涵性婚姻以爱情为基础,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功利性婚姻以现实的需要或利益为选择,认为只有建立在实际需要上的婚姻才更具稳定性,也更具道德性。从理论上分析,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但舆论似乎更偏向内涵性婚姻,并对功利性婚姻持批判态度。但从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婚姻问题,我们应当超越内涵性婚姻与功利性婚姻的对立,建构起一种新的以价值认同为基础的婚姻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艺的本质在审美,审美性是文艺功能、价值的根源所在 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又不是一般的意识形态。文艺区别于非文艺,关键在它掌握世界的独特的审美方式。对于文艺本质的认识,不注意它的这种审美性,揭示不了文艺深层的、独特的本质规定。要是片面强调这种审美性,忽视以至完全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把文艺看成是“纯审美”的东西,主张“为文艺而文艺”,那这种认识更远离文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文艺的审美活动是主体感受、选择、抽象和创造客体对象的交织与多元共振。创作主体的观照方式不是直线式地将视线投向外界的客体对象,而是以主体的“眼睛”有意识地改变对象,使对象在主体有意识的作用过程中被放大、缩小、扭曲和错位,这便是文艺的审美变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及其与审美性的关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认清文艺的本质,批驳“非意识形态化”错误思潮的重要前提。已有一些学者曾就此做出了系统的阐述,很有启发意义。但同时,也令人感到其中的某些看法尚有值得继续深入探索之处。为此,特提出浅陋意见,供学术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先民赋予自然景观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照,山水审美逐步从某种社会功利性走向较为单纯的娱悦心理活动。山水画以其完善超妙的笔墨技法、富有想象力的诗意主题、内美静参的生动气韵、黑白相生的空灵妙境等独特的文艺审美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画家在山水画中寄寓的主体精神与自然时空和谐交融的人生感悟,迄今依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6,(9):149-154
生态审美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方式,被看作是对艺术美学无功利性审美方式的突破。但事实并非如此。艺术审美从来就不是纯粹无功利的,即使奠定审美无功利性这一质的规定性的康德,也不得不承认艺术审美包含着深层的功利性内容。其实,功利性的生态审美,既无利于保持审美的独立性,也无利于进行生态保护,存在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悖论。相反,纯粹的无功利性的审美才真正是有利于生态的。生态审美的真正创新,不是从无功利性向功利性的突破,而是从深层的功利性向纯粹的无功利性的飞跃,是纯粹无功利性审美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4.
包晓光 《社会科学》2005,(7):106-108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生产方式的内在变革以及人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资本占有方面的多层分化,引发了“历史话语权”、“历史表述权”的调整和重新配置。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看待中国当下文艺的历史意识,成为文艺研究者与创作者需要反思的新课题。有鉴于此,本刊邀请了五位当代文艺思潮的理论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中国当下文艺的历史意识,希望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并有所反馈,以便我们组织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马龙潜 《文史哲》2007,4(5):117-122
文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理论支点,正是由于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不同理解,才导致了理论界对文艺本质的不同界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当然可以赋予意识形态以新的理论内涵,但却不可以因此而改变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结构。因此有必要"回到马克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考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民俗是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原生态民俗质朴而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富含人文生态和审美特性.作家艺术家对民俗生活的创化,使文艺民俗成为文艺创作中最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题材类型.作家对原生民俗的摹写,是生活原型与生命本真的契合,反映了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作家对再生民俗的整合,是生态美与典型美的融构,更能显示人文生态思想情感,更具有民俗美的魅力.作家对新生民俗的创化,是一种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动,它重新唤起人类的善真的生命选择精神,获得"天人合一"、"史今同构"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7.
李叔同的审美教育观 ,主要体现在以“艺德”为宗旨 ,以自然修生、艺术陶冶为“成人之德”的养成途径。本文从道德修养与艺术学习、大自然与人格养成、音乐艺术与心性陶冶几个方面 ,对李叔同的文艺审美教育观作了细致的分析、阐发。指出其审美教育观主要源于中国古代孔子及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 ,但又不拘泥于此。由此形成的“人文教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艺审美超越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南珊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19-121
文艺审美超越是我国现代语境下文艺理论和美学新发展应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系统的关节点。文艺审美超越主要包括审美愉悦、审美和谐、审美自由三个递进层次,以及时空性超越、介体性超越、诗意性超越、灵应性超越四个构成维度,具有内在性、生成性、开放性、升华性、独特性五个基本特征。它是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经验性与超验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相度圆融中动态生成的,审美升华能力的提升对其有着关键性作用。文艺审美超越强调对现实超越和自我超越的一体化,其精神特质和价值指向在于个体自我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并以超越之美而为美立极。  相似文献   

19.
主体和客体,分别形成一种自足系统。当没有产生遇合或碰撞时,它们是自在的。尽管主体意识是物化晶体即审美品的最直接来源,但是,主体意识的形成或形成后的突然萌发,又需要有一个和客体碰撞而产生的燃化过程。主体的意识转化为实际的具体的审美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甚或非常微妙的行为机制。但它有一个跟客体碰撞的中介方式却是共同的。主体意识是一种现实能量或潜在能量。对于审美的主体者来说,潜能转化为现实能,现实能再转化为实际审美行为,往往是在和客体的碰撞中被点燃起来。这样,主客体之间就形成了双向同化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谢珊珊任何音乐作品,都必须依赖贯穿始终、反复出现的主旋津,把一堆零散的音符组织起来,否则不成乐、难为曲,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是,文艺作品是否存在主旋津,什么是文艺的主旋津,怎样把握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人们却见仁见智,难以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