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我国弱势群体主要由六类人构成,经济上贫困、文化教育程度低、社会地位低、社会承受力脆弱是其基本特征。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弱势群体的产生主要是由制度性原因(基本经济制度转变、经济转型)和工作性原因(政府工作失误导致政府失灵)导致的。保护弱势群体的主要对策:坚持以发展促和谐;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均衡机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制定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的生产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和谐社会重要的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和谐。生产关系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合理性,对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现实生活中生产关系的不和谐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通过深化改革,坚持以民为本,构建自主性、平等性、互利性的生产关系,是解决当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正式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着重论述正式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正式制度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以效率为前提的公平制度、明晰利益归属的产权制度、崇尚人本主义的激励制度、约束机会主义的信用制度的创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穷人经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而和谐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之上。中国的反贫困是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例”,但中国消除贫困的任务仍相当艰巨。中国剩存贫困的治理应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之弱势群体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我国弱势群体主要由六类人构成,经济上贫困、文化教育程度低、社会地位低、社会承受力脆弱是其基本特征。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弱势群体的产生主要是由制度性原因(基本经济制度转变、经济转型)和工作性原因(政府工作失误导致政府失灵)导致的。保护弱势群体的主要对策:坚持以发展促和谐;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利益均衡机制;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制定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文章从对经济学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探讨出发.提出了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中国社会由非均衡走向新的动态均衡的必然,建设“和谐社会”既是通往新的动态均衡之路,又是有待实现的新的动态均衡的目标;和谐社会实现的过程应该是社会总效用最大化以及福利社会的构建过程,她是社会剩余共享的社会,但绝不是均享的社会;“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中国社会的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政府的权力还必须用政府的权力来剥夺的体制中,政府的文明程度和远见卓识对社会绩效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人本经济学的有益成分.西方人本经济学最基本的观点是:一切的经济发展、制度安排都要围绕人的需要而实施.西方人本经济学的目标是要使经济学人性化.以自由看待发展,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和重要手段.这对于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农民在我国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国民的主体,农民问题的解决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没有农民的快乐就没有整个国民的快乐,没有农村社会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财富不一定意味着快乐,经济增长率和社会整体快乐程度并不绝对成正比。切实解决“三农”问题,适当增加在失业、养老、病残救济、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投入,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实行“国民待遇”,加强对包括农民在内的公民教育,可以说是解决农民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内涵丰富,各学科理解各不相同。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和谐社会是资源配置帕累托有效、收入和财富分配严格公平。通过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等措施,可以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建设包括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人生四大领域的和谐以及这四大领域自身的和谐。但这四大领域之间矛盾重重,破解难题的瓶颈就是文化领域。因为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价值观体系,正是价值观决定经济、政治、社会人生领域如何运行。因此,应该下大气力做好文化领域的工作,确立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文化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四大领域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伦理文化历经"原源之辨"逐渐演进成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体系,并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心理、行为方式、价值模式、思维习惯、人格范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伦理中的很多内容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构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适应新的历史任务的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文章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认识:深刻认识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准确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性;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义,坚定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阶层变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社会矛盾突出、不稳定因素增多等新的问题。协调各社会阶层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各社会阶层共享成果的社会物质基础,运用政策引导社会阶层结构日趋合理化,建立社会阶层流动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缓解社会矛盾等。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指明了党与社会的关系,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党,离不开和谐的党。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哲学和谐辩证法思维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和谐辩证法的整体性思维特征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推进整体发展的模式;和谐辩证法的主体反思性思维要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谐辩证法的辩证性思维指出和谐社会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本身应该是法治社会,法治正义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基石。要奠定、稳固和谐社会的正义基石,非实现正义规则的司法权莫属。稳固的和谐社会需要树立司法权在纠纷处理机制中的至上权威。  相似文献   

18.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背景出发,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企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宏伟工程不能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的承接,不能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就使得我们不能不把眼光投向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精深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奠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农村传统的以家庭保障、土地保障、部分集体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不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是: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建立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符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多层次、多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现实的路径选择是:实行制度创新,构建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