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次葬是一种古老的葬式,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仍在壮族及其周边民族中流行。文章运用考古学及民族学资料,试图从地理、政治、民俗传承等诸方面,对二次葬的产生及其在壮族地区持续发展流行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壮族抒情悲歌是壮族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发现,在广西桂中一带形成了一个"悲歌文化圈".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对其研究具有多学科价值.文章试图从女性文化学的视角来对壮族抒情悲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民俗事象之所以能传承下来,依赖于它们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广西右江流域壮族传统寿庆习俗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心理调适功能、凝聚功能、喜庆功能等,对它的保护和研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壮族的祖宗崇拜,是壮族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平果嘹歌作为形象记录壮族先民的历史、习俗、心理的"活态史书",祖宗崇拜的内容体现在各个重大节日的相关习俗中。嘹歌借它增添了内容,扩大影响、保存与传播,而祖宗崇拜则借嘹歌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5.
壮族石崇拜是壮族先民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下产生的自然崇拜信仰,至今还在壮族的民俗信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广西宜州地区的石崇拜习俗具有三种功能,即辟邪、祈福和保护功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石崇拜习俗的功能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又产生了新的时代意蕴,对于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西有壮、苗、瑶、侗等11个少数民族,以壮族为最多,占总人口的33.8%,其他10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①少数民族中普遍流行早婚的习俗,与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的婚龄发生冲突,必须对之进行特殊的法律调整。 一、早婚习俗的现状 早婚是男女未达法定结婚年龄的婚姻。广西的壮、苗、瑶、侗等11个少数民族均有早婚  相似文献   

7.
清及民国壮族社会风俗变迁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及民国壮族社会风俗变迁述论方素梅风俗是映照某个时代社会风貌的一面镜子。清代以前,到壮族地区采风观俗的人或是认为壮族及其先民“风俗荒怪”①,“婚嫁、丧葬、衣服多不合礼”②,或是说他们与汉族“习俗各异”③。清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国的记载,则往往认为相当...  相似文献   

8.
情歌对唱活动是广西歌圩与西北"花儿"会共有的重要内容,但两种所表达的婚恋文化的内涵有差异。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观点,从歌场程式主题的差异、歌圩与"花儿"会的起源、歌词风格、"好歌"的审美心理四个方面,对这种文化的异质情况进行分析。情歌对唱活动在歌圩上体现为壮族"倚歌择偶"的传统婚姻习俗,而在"花儿"会上则表现为婚外恋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商品经济侵入少数民族地区引起的变化广西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明清时期各民族居住的范围大抵上是汉族集中于桂北、桂中和桂东南一带,壮族主要聚居于桂西、桂西南和桂西北一带,广大山区则散住瑶苗等少数民族。不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距。清代广西的思恩府、庆远府、太平府和镇安府,居住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多石山丘陵,除一小部分台地之外,极少冲积平原,人烟稀少,地多荒芜,农业落后,有的地方甚至还停留  相似文献   

10.
"二次葬"是土家族地区延续久远、分布较为普遍的丧葬习俗,是土家族祖先崇拜观念、渔猎经济形态、穴居生活方式以及土家族历史上"忌首"意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右江流域壮族的诞生仪礼主要包括求子仪礼、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佑子仪礼等四个阶段,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性,至今一直为当地壮民所崇尚,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死轮回观、子嗣繁衍观以及伦理道德观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一、唱师的由来及其发展壮族有两大剧种,一是桂西壮语南部方言区的“壮戏”(包括南路壮戏和北路壮戏),一是广西中部壮语北部方言区的唱师(有的叫唱诗,师和诗谐音;解放后人们统叫师公戏)。唱师是桂中地区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可是解放后在破除迷信时,不分青红皂白和师公一道统统被打倒了。粉碎“四人帮”后,有很多地方还不给唱,有的地方给唱了,又有人  相似文献   

13.
服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民族服饰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服饰变迁史,壮族服饰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历程。在壮族服饰习俗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自然环境、物质条件、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平果壮族嘹歌为我们了解古代壮族人民的婚恋、婚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壮英民族婚姻习俗文化的差异性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云南壮汉民族文化的交流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期进入壮族地区的汉族移民包括官员、农民、手工业者和工商业者。流官是汉文化的倡导者、引导者。一般汉族移民融入到壮族民间,构成了壮汉民族文化交流的主体。改土归流后,壮族土官不时到京朝贡,形成了壮汉民族文化交流的特殊方式。通过这些途径与方式,壮族接受了一些汉民族的思想观念与生活习俗,迁徙到壮族地区的汉族移民也受到壮族文化的熏染,逐渐融入壮族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三峡地区,自古以来,人类文化均有着突出的地域特征。汉代以后,这里的人文丧葬习俗,似乎又回到了更早时期就存在的集体二次葬的习俗文化中。集体式的二次葬,发现于石家河文化晚期,似乎是廪君巴人族群的社会习俗文化。这种葬俗,在峡江及以南的广大区域曾经广泛的存在过。这种葬俗在核心,早期是集体埋葬于一地,汉至宋多属于一个墓室。它所表现的是原始社会以来,特别是廪君巴人族系,所拥有的原始葬俗,并长期传承不改。进入汉代直至唐宋时期,廪君巴人后裔中仍然流行,在其墓葬群中仍可见以部落、家族、家庭二次埋葬方式,仍然流行将多人或是不同时代的骸骨,埋葬于一个墓室之内。二次集体葬的习俗,是本区域里民族习俗传统,沿袭直到宋代以后才彻底改变。  相似文献   

17.
广西是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广西建设先进文化,首府建设先进文化,当以壮族文化遗产为民族根基。壮族先民是南方稻作民族,探索壮族文化遗产,当以壮族是稻作民族为出发点。壮族五大文化遗产之首,当推南方稻作民族人文始祖洛甲。而后为洪水育人神话盘古兄妹,左江花山崖壁画,歌圩的女儿、歌仙刘三姐,全国篇幅最长的民间抒情长诗《嘹歌》及壮族原生态民歌。五大文化遗产各有其抢救措施。文化遗产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抢救文化遗产与建设先进文化密切相关,与建设广西先进文化、首府先进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广西龙背壮族丧葬仪礼的分析,揭示广西龙背壮族举办风光和体面的丧葬仪礼的目的在于荣耀死者,并重新展演、平衡和整合死者与生者、被继者与继嗣者、丧家与家门、给偶者与讨偶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调查所得数据基础上,对北京地区壮族人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进行分析解释,兼与现有的对广西地区壮族的各项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对壮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社会把政治伦理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壮族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这种理念。《传扬歌》①与《布洛陀经诗》②这两部在"那"文化圈广大壮族地区流传的经典著作,就记载了壮族先民的政治伦理之治平思想,主要包括天命观、民本观、抗争观、公平观、民权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