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心雕龙》“文之为德”观试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文心雕龙·原道》篇“文之为德”说是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文论观点,它包含有可宝贵的辩证法思想,与《原道》篇的“自然之道”是密切相关的。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了解刘勰的文论思想、确切把握《文心雕龙》一书的文论体系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对刘勰的“文之为德”说作些尝试性的探索。其有谬误,幸望通人指正。  相似文献   

2.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原道”篇是其庞大理论体系的起点,篇中刘肥提出了“自然之道”、天地自然之美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人文”则是圣人“原道心而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而形成。这一衍化生成过程,刘勰称为“道沿圣以重文,圣因文而明道”①。论述了人为的艺术美与原始的自然美的关系,推崇自然的文学创作。“物色”篇专论各种自然现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它讲述了《诗经》、《楚辞》以来的文学创作中的自然,实际上是将中国的自然山水文学做了一次小小的概括、总结。刘勰提出自然山水对于触发人们艺术…  相似文献   

3.
刘勰“原道”思想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历史辐射张文勋郭绍虞先生曾写过一篇《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道’的问题》(1),其中提出三篇《原道》作了介绍,即刘勰的《原道》和韩愈,章学诚的两篇《原道》,这是很有见地的,可惜郭先生还未能从发展的角度去分析三篇《原道》的内...  相似文献   

4.
刘勰原道观的争论旷日持久,迄今分歧未决。本文想略作窥视,以就正于大家。 讨论刘勰的原道观,有三点应先厘定。一,文原于道在首篇《原道》中提出和阐述,应以讨论是篇文道观为准,解决实质后方可联系全书有关内容;二,《原道》冠于首,为全书总纲之纲,要解决的是人文艺术的发生原因及哲学本质,故讨论也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原道》的思想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思想倾向,目前研究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道是指儒家之道;有的则认为道指佛家之道、道家之道等等。有的认为道指规律,因而其思想倾向是唯物的;有的则认为道指精朴实体,因而是唯心的等等。本文拟在疏解原文基础上略述鄙见。 《原道》篇的中心是说明文章的根源是道。汉代《淮南子》首篇名《原道训》,此篇题名当受其影响。但《原道训》探究道之体用,此篇则说明文之根源为道,角度不同。刘勰认为宇宙间一切有文采的事物(包括文章)都根源于道,都是道的体现。《原道》首段云:  相似文献   

6.
读了《江汉论坛》1980年6期吴林伯同志评论拙作《论<文心雕龙>的纲》等三文的大作后,获益良多,无任感佩!然而笔者尚有与吴同志商榷者,特草此文,以答雅谊。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篇》有一句话说:“岂好辩哉,不得已也。”笔者此刻的心情,也是这样的。通读吴同志的大作后,感到我们双方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对《文心雕龙》之“道”的理解。吴同志认为《原道篇》所说的“道”是儒家之道,而笔者则认为是佛家之道,从而也就对一系列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因此笔者决定对《原道篇》之所  相似文献   

7.
刘勰所讲之“道”,有道家的自然之道,《易传》的神理之道,儒家的政化、修身之道,诸子的学派之道,魏晋的玄学之道。他的“原道”,本在于“论文”,而刘勰之“论文原道”,主要是要求创作走自然之道,也在于纠正当时“浅而绮”、“讹而新”的文弊。并为后来韩愈之原道、柳宗元之论道,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8.
<正> 刘勰《文心雕龙》所阐发的文章(不单是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头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之中。其实,这三篇只是谈的一个问题:圣人原于天地“自然之道”而为“文”,这种“文”就是后世所谓“经”;后人撰“文”,必须遵从这些“经”的教义,追踪这些“经”的体制。他这种文章理论的基本观点,归根到底,只是“宗经”一义。在“宗经”一义中,刘勰虽然也混合着谈了一些文章形式问题,但是主要的还是着眼在政治内容上。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为何没有评拔陶渊明1,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儒、道两家对“隐”的两种不同态度造成的思想分歧及文艺观上的矛盾冲突所致。一《文心雕龙》主要是用正宗的儒家思想作为指导的。《原道》、《征圣》及《宗经》放在书首,道、圣、经三位一体,以经为基础,所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原道》)。刘勰以周公、孔子为尊崇偶像,以“五经”为创作规范,认为文坛“讹滥”文风,必由“宗经”正之。那么他于儒家对“隐”的看法也应是熟悉和遵循的。《文心雕龙》讨论了文学史上迄刘勰为止的主要作者,有15…  相似文献   

10.
一、刘勰的“自然之道”是“自成一家之论”的刘勰论文而言“原道”,所本之道乃“自然之道”。据笔者所知,把“自然”和“道”连在一起用的,当以法家邓析和韩非为早;两汉魏晋,“自然之道”一语的运用臻于盛行,但均未用以论文。真正以“自然之道”一语论文者,应首推刘勰。刘勰所倡“自然之道”,系指天地人及万物皆自然而有文的规律,亦即指有其物必有其形,有其形必有其文。故黄侃评曰:“案彦和之意,以为文章本由自然生,故篇中数言自然……”(《文心雕龙札记》)  相似文献   

11.
张小波 《南方论刊》2022,(4):82-83,88
《文心雕龙》是南朝梁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刘勰对于文学的本质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因此文是道的体现,为文必须要遵循一定的道义.本文即从"道"在全书体系中的地位和文章的行文脉络出发,理清"道"在文中的具...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正纬》是《文心雕龙》第四篇,刘勰把它列在《原道》《征圣》《宗经》之后。《序志》篇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可见刘勰在写作《文心雕龙》一书时,是把《正纬》作为“文之枢纽”的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文之枢纽”理论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五篇是个“义脉贯通”的理论整体,其宗旨在于阑述文章写作的根本原则。这一宗旨通过三个理论层次及其内在联系体现出来。《原道》篇以“自然之道”为理论基础阐明了“本乎道”以为文的思想;《征圣》篇通过“征圣”对《原道》篇的思想加以印证和阐发,提出了“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和“衔华而佩实”的文章写作根本原则;《宗经》篇将前两个层次的思想归结为“宗经”为文,同时联系《正纬》《辨骚》两篇,确立了既师圣宗经,又主变求变的文章写作根本原则,从而构成《文心雕龙》全书的总纲。  相似文献   

14.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也是刘勰所谓"文之枢纽"五篇的第一篇,它对我们研究这部书的基本思想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研究者对这篇文章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有的认为:"《原道篇》探讨了宇宙构成和文学起源问题,这篇文章是我们研究刘勰的宇宙观和文学观的重要资料".有的认为:"《原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开头第一句话,即《原道》的“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这里就提出文德.这个文德称为大,大到包括两方面:一是“道之文”,一是“自然之道”。先说“德”包括“道之文”,这个“德”指什么,即韩愈《原道》里讲的“足乎己天待于外之为德”,即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所以说“与天地并生”。有了天地,就有“玄黄色杂,方圆体分”,即有天地的色,天玄地黄,即有天地的形,天圆地方(这是古人不正确的看法),即有了一样东西,即有它的形状和色彩,形和色是每样东西本身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哲学道本论来研究文论中的道,是中国文学道本论的基本内容。刘勰建构的"道--圣--文"文论体系,开了以道论文的先河。韩愈和章学诚相继在其同名文章中建构了以道统文或以史论文的文道观。3篇《原道》勾勒出了文学道本论在儒道互补互动矛盾过程中的发展流程。  相似文献   

17.
吕斌 《北方论丛》2007,(2):14-17
“道”与“术”是《文心雕龙》的基本范畴。刘勰在书中以《老子》强调客观规律性的“自然”说和《周易》强调主体能动性的“三才”说为哲学基础,阐述了其“立文之道”和“驭文之术”,即以“道”统“术”说。本文即试图解析其“原道”说和“总术”说中可供借鉴的精华。  相似文献   

18.
莫恒全 《学术论坛》2006,(3):163-166
刘勰提出的“原道说”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思想,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文章写作的美学追求和文章写作审美观念的认识高度。“原道说”的美学思想包含三个层次:“自然之道”是“原道说”的出发点,是文章写作在美学上的基本要求;“文原于道”是“原道说”的进一步要求,是文章写作在美学上的重要原则;“文道合一”是“原道说”的最高要求,是文章写作在美学上最高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马宏山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心雕龙>的纲》一文,其中的许多新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因此,我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马宏山同志还在《文史哲》1979年第1期上发表《<文心雕龙·辨骚>质疑》,又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上发表《<文心雕龙>之‘道’辨》,有些观点,与《论<文心雕龙>的纲》一致。本文间或征引此两文语,一同评论。“本乎道”《文心》的第一篇《原道》,是论“本乎道”的专篇。“原道”,即“原于道”。“原”字后省略介词“于”。《经传释词》:“于,犹乎也”。《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说:“原,本也”。所以“原道”犹云“本乎道”。是说作文要以“道”  相似文献   

20.
刘勰在《丈心雕龙》中把《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视为“文之枢纽”。所谓“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对于总纲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可以看作是“文心”部分,分别从文体论、审美性和创作论方面体现了刘勰儒家经典文学化的观点:《正纬》和《辨骚》归为“雕龙”,体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文心”和“雕龙”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学范式:儒家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