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七夕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景观,既与民俗神话密切相关,又与时代精神声气相应,还受制于文学自身的演进。文章详尽分析了唐代各个时期七夕文学的特点,认为正是新体裁的使用、视角的变换和意境的开拓以及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使得七夕文学不断推陈出新,汇成了独特的唐代七夕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2.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夕文学作品中以“乞巧”为主题的所占不少,但其中以柳宗元《乞巧文》开创的“反乞巧”的主题,在七夕文学中也形成一个独特的系列。它们以七夕“乞巧”风俗为基础,批判世间的种种诡诈机巧,同时也与古代文人士大夫怀才不遇、官场失意的心理更加契合,衍生了一系列独特而又主题相同的七夕“乞巧”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霓裳羽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立足于唐代的各类文学体载,粗略的考正了霓裳衣由主题,表演过程,形式,它所受的时代精神的影响以及它与李扬爱情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陇右地区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风采和文化个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陇右地区打开了东西门户,以及唐前陇右地区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等等,促进了唐代陇右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及丝绸之路上流动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为唐代陇右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底色、肥沃的土壤。唐代陇右文学在先秦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胡汉交汇,理性与感性融合的特征。陇右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地域风情,无疑为唐代陇右文学注入了刚性之美,使其呈现出独特的"北国风味"。  相似文献   

5.
唐代道教文学研究在"宗教与文学相互关系"方面成果最为丰硕,在吸收20世纪70年代以来道教学研究成果方面仍待加强。唐代首次形成遍布全国的道观网络,多部道经在国家制度的支持下成为全民熟读的典籍。唐代形成了一套融合所有道教传统的科仪经系以及相应的道经位阶体系,这决定了唐代道教文学独特的知识谱系。六朝时期不同经派背景的仙真被整编到唐代道教仙山地理系统之内,仙山地理的相关道教文献是唐代道教文学尚待开拓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唐代弹劾文是唐代监察制度与文学结合而形成的奇葩。唐代文学研究中对弹劾文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究其原因,盖因学术界对于古代文体的研究相对不足,弹劾文本身也不是一种纯文学性的文体。从更为开阔的视野看,唐代弹劾文兼应用性、文学性于一体,有着独特的文体学价值:弹劾文不仅有成熟的体式结构,也有相应的语言结构。弹劾文的起草体现着法律的尊严,甚至上升到国家意志,任何单纯的文学写作都无法与之比拟,唐代弹劾的动机、过程、专用服饰都充盈着浓浓的艺术精神。弹劾文不但对唐代文学风气、士子生活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在文体内部对于后代的叙事文学形式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唐代弹劾文研究具有特殊的文化与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是唐代林杰写的七夕风情诗《乞巧》。乞巧节俗反映了劳动人民向勤劳手巧的织女学习劳动技能的强烈愿望。但在闽南、台湾和广东的大部分地区民间,七夕独特的节俗却是有趣的保健习俗,而乞巧反不热闹。这是为何?《台湾风物志》载:“中原妇女有乞巧之习。但台湾不产棉,妇女少问红事,且此月恰为全年农事最忙时,故台湾人不重七夕。”但是,台湾民间却是传承了台胞重点祖居地的闽南地区的习俗,每年七夕尤重食疗保健。  相似文献   

8.
汉唐时期,灞陵地区邻近京城,是出入长安的必经之地.自汉代时期开始就已出现吟咏这一地区的文学作品,经过魏晋六朝的积累与发展,唐代时期,灞陵地区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人文色彩的文学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灞陵道文学空间代表了灞陵文学的最高成就,成为唐代文学乃至古代文学的一道特殊景观.宋代时期,灞陵与灞陵道增加了特殊的含义,灞陵文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延续与发展.随着政治与文学地理中心的南移,南宋以后灞陵逐渐淡出文人视野,相关的文学创作也趋向消歇.  相似文献   

9.
刺史群体是唐代文学创作的一支生力军。观察刺史与文学的关系,既要重视在任刺史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也要关注以刺史为中心的各种文学活动。唐代刺史群体创作了大量富有文学或历史价值的作品,丰富了唐代的文学宝库;唐代刺史的各种文学活动,在更大的范围产生了影响,促进当地的文学或文化事业的发展。研究唐代刺史与文学的关系,加深了我们对唐代的历史与社会风貌的认识,这也是研究唐代刺史与文学关系的历史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七夕这一传统节日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但为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源泉,与此同时,诗人的珠言妙语也为七夕这一民俗节日注入了文化元素和人文精神。本文力求在七夕这一民俗节日的宏观背景下,以时间为线,进一步去探寻历代七夕诗创作之起源与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从唐至清 ,不断被人们所演绎 ,从杜甫的《丽人行》到洪升的《长生殿》 ,李杨故事渐渐脱离了它历史传奇的本来面目 ,向爱情神话的方向发展。本文力图以七夕故事作为原型意象对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心理和李杨故事演变造成的影响出发 ,探究它们不断契合的过程中帝王妃子的情事转变成为具有现代平民性爱性质 ,令人同情的生死不渝的爱情神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七夕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其附缀的神话传说、专属的女性群体和柔和轻灵的节日风俗,营造了缠绵而浪漫的特殊气氛。影响到文学创作,在七夕词中,凄美哀怨的爱情悲歌和欢乐热闹的节日环境描写,一喜一悲两种相反基调的共同存在及其理趣思想的影响,折射出了文学审美心态的七彩斑斓。  相似文献   

13.
穆木天思想和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其核心体现了与"边缘文化"相联系的左翼文学的精神特征,与30年代左翼文学的灵魂--鲁迅有着一致的精神趋向.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性",在这个问题上,穆木天的文艺思想既有重要的价值,又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是与他的"日本体验"内在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厘清“俗文学”的概念是俗文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学术界一直强调“俗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区别,其实“俗文学”就是“民间文学”,今天所谓“民间文学”的概念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产生的。“俗文学”不同于“俗文化”,它应该是“俗”与“文学”的紧密结合体,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穆木天思想和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其核心体现了与"边缘文化"相联系的左翼文学的精神特征,与30年代左翼文学的灵魂--鲁迅有着一致的精神趋向.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性",在这个问题上,穆木天的文艺思想既有重要的价值,又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是与他的"日本体验"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第二个十年"的新文学出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左翼文学出版基本上还是承续五四新文学出版的传统;"杂志年"现象的形成与新文学的多元发展互为推动;新文学图书出版的复苏则表明新文学终于由先锋性、革命性走向了常态的文学主流的大众化。这种阶段性特征昭示出,新文学只有作为现代出版体制下文学生产的积极因素,从而为出版业带来一定物质动力的时候,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才算真正取得了胜利和成功。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学创作与自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文学与自然日益疏远,依据文学心理学和文学接受等原理,在文学创作中刻意强化自然意识,并借用现代传媒的诸多优势,在“文学参与自然”的行动中,唤起人类精神性自然的意识,恢复文学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逐步把生态意识纳入社会的基础知识体系,最终使文学或文学创作在拯救物质性自然,缓解生态危机中起到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厘清国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针对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并着力探索了在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新模式:“理论精粹+琴棋书画”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国学教育+社区教育”的新型致用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文学大系》首先是中国的“新文学”大系,是确立“新文学”本位观的一次集体行为.“大系”作为后启蒙时代的代表性书系,其意义就在于它坚持并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以对新文学成就进行资料性、文献性总结的方式,对那些试图从不同方面否定“五四”新文学、否定启蒙主义文化思想者予以回应.“大系”以“新文学”为主体,站在新文学的立场上对文学史进行分期,从时间观念上对中国文学的秩序进行了新的梳理,并确立了1917年开始的新文学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