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代西方文化的研究理论中,对大众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向。在这种语境中所理解的“大众文化”,主要是从它生产的条件和消费群体及其消费方式着眼的。它的生产条件包括3点: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文化产品被快速地复制;二是文化生产的主体掌握和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工作;三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为大众文化的生产提供了必备的心理基础。它的消费群体是“大众”,大众消费文化的方式,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满足精神需要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有意义的生产。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及文化产业密切相关,大众文化是商品化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是工业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则是当代社会生产和消费通俗文化的产业化方式。  相似文献   

2.
建设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大众文化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作用,其主要表现是:提高了大众的生活质量;开辟了文化普及的新途径;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加速了文化多元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6):47-51
文化大众作为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供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的供应则培养了文化大众的消费旨趣和消费能力。现代文化大众的崛起是文化产业兴盛的重要土壤,而现代产业化模式也大大地拓展了文化发展的空间,使文化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审美能量。现代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的产物,它囊括了大众栩栩如生的审美经验。现代性视域下的文化产业只有形成新的美学批判范式,才能保证文化大众的多种需求,从而保障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敬军 《理论界》2004,(6):172-172
大众文化,它应该是一种独立于它种文化的一种文化,作为独立于它种文化的一种文化应该有它自身的规定性。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构成人的精神再生产的母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进行自我抚慰的文化形态;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大众文化是对受众实施持续影响的技术性文化,大众文化和现代技术合谋,使大众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文化研究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 ,它以双重理论范式把握和切入大众文化的双重结构 ,即积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和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这两种理论范式对以往经典的单一性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有继承更有超越。它对大众文化理论的探索和建构 ,使大众文化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范式之一的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 ,从批判的视角审视和分析当下社会和大众媒介 ,指出大众媒介已演化为当代社会文化景观的新宠乃至符号暴力 ,对大众媒介的霸道与僭越进行了批判 ,主张建构公共空间 ,以抵制和制约媒介的霸权 ,充分体现了文化研究的反霸权本色。  相似文献   

6.
文化全球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美国大众文化全球化.面对文化全球化的严峻形势和发展趋势,我国如何利用自身民族文化的优势,积极倡导国际文化保护和协调,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全球化的大众文化中展现自己是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陆道夫 《学术研究》2003,(1):100-104
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是他在欧洲许多理论大家的理论资源基础上,根据他自己对大众文化的迷恋、参与和体验,以及他对诸多大众文化文本的提炼、分析和解读而得出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他运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方法和文本理论,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大众文化文本,并分析了大众文本阅读的愉悦和快乐;他借用布迪厄“趣味差异”的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考察了不同于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大众审美趣味和快感、狂欢的审美体验;他在斯图尔特·霍的编码/解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电视文化理论和受众意义再生产的主张;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则为他的“文化抵抗”说提供了直接的理论灵感和理论资源。在为数不多的有关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审视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一种新兴知识分子文化观念之产物,它充分地体现了大众的文化创造精神,是文化发展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鼓励大众的文化创造精神,利用大众文化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9.
尚晓丹  尚晓丽 《理论界》2006,(9):108-109
大众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在我国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但由于其消极功能的存在,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批判。本文从这些批判的关键点入手,通过对我国大众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剖析了大众文化和大众的关系,指出大众是大众文化的主体,不仅是消费者更是生产者,其素质水平决定着大众文化质量的高低。因此,消除大众文化的消极功能的根本途径只能是通过教育提高大众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思考有关大众文化的一切问题,都应立足于“大众”这一文化活动的主体,分析大众的特征、内涵、构成成分及其对文化的需求,而不应离开大众性,将目光专注于某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和某种流行形式。在大众文化与现代工业的关系上,如果把大众文化归结为20世纪现代工业的产物,就否定了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上,大众文化也并非是低层次的文化,从动态上来看,二者之间有一个转化过程。大众文化表现为娱乐文化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未来是共同性与独特性并驾齐驱,而不会因为共性的发展而淹没了个性  相似文献   

11.
文化建构人的价值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日益成为青年成长的主要文化情境。青年价值取向,是青年心理与周围文化世界的有机契合,在青年对大众文化的热情追随和狂热消费中,世俗与低俗共生、回归与沉沦同奏、感性与泛感性交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加强大众文化建设和创新青年价值观教育是提升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穿越文化"作为当下热门的大众文化现象,具有非常鲜明的后现代特征,是后现代语境中混搭现象的代表。尽管如此,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自身不断批判着的发展中,吐故纳新,仍然表现出对"穿越文化"以及以其为代表的后现代文化现象发言的合法性与阐释的有效性。通过马思主义的批判分析,"穿越文化"产生的原因得以解释,而其中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因素也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3.
张一  罗理章 《学术探索》2014,(3):147-152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政治表达、社会整合、情感培育等意识形态功能。大众文化冲淡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信仰、冲击着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威胁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削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大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借鉴和吸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平台、以人为本,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众文化时代进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大众是一个重要的论题,但他是以一种存在论的现象学方法去揭示现代生活中大众的现身和存在状态的,即"共在",从而在哲学层面上对大众予以定义.也因为大众本身的存在方式,决定了现代生活中文化的状况及其本质,即,"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以往研究对梁启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评价过低。其实五四时期的梁启超并不保守,他坚决支持文学革命并身体力行,是陈独秀、胡适在白话文运动中的同道;他一如既往地坚持资产阶级宪政理想,维护民主政体,同时不再仅仅把民主作为政体变革的目标,而是将其作为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新的伦理精神和人们应享有的自由权利的价值理想,他服膺科学精神,反对科学万能,主张科学与人文相协调,体现了对待科学的理性态度;他为引进新知识、传播新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所做的工作在五四新知识界中无一人能望其项背。梁启超的言行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内容完全合拍,他理应被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五四新文化阵营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16.
潘照东 《阴山学刊》2006,19(3):46-48
"西口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性特征;具有草原文化与晋、陕文化有机结合的复合文化特征;具有商业文化的显著特征;"西口文化"基础深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拓性.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发表于 2 0世纪初的《体育之研究》一文 ,是我国近代发表较早的科学、系统、全面论述体育的光辉著作。文章精辟地阐述了体育的本质 ,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养生思想 ,结合中国体育的现状 ,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继承、弘扬、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 ,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认为,民族文化是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他珍视中国传统文化,反对国粹派以西学附会国学的做法;认同儒学在国学中的地位,反对将儒家文化定为国教,将孔子设为教主。梁启超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在弘扬儒家文化的同时,要包容其他文化。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和谐社会的精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积极导向作用,对助推我国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化解国人精神的困顿,亟需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觉不仅是对文化发展状态的描述,也具有认知性、实践性和大众性的意蕴.鉴于当前文化建设存在重宏观叙说轻微观引导、重观念研究轻文化实践的偏颇,文化自觉的践行路径应是坚持在坚守中多样发展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文化、在大众中传播推介文化、在实践中发展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