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因此,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搞清楚:在人民内部是否还有阶级斗争?一般说来,在剥削阶级被消灭之后的人民内部就没有阶级斗争了,但有阶级斗争的反映。毛泽东同志一九五七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中国,本来属于对抗矛盾的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是阶级斗争问题,所以说当时的人民内部矛盾包含有阶级斗争。这是那时讲人民内部有阶级斗争的特定含义。后来,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不存在了,人民内部自然就不存在阶级斗争了。但是,目前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必然反映到人民内部来。  相似文献   

2.
张和龙 《江西社会科学》2022,(11):74-81+206-207
在文学研究界,“阶级”作为一个批评概念虽然失去了它原有的荣光,但纵观英国工人阶级斗争史与工人阶级文学史,阶级概念与阶级分析永远没有过时。英国宪章派诗歌是英国工人阶级生活实践与斗争实践的产物。宪章派诗人通过描写工人阶级共同的疾苦与生存处境,诉诸劳工阶层共有的阶级情感,用工人阶级意识形态将工人们的个体情感询唤为工人阶级的情感共同体。宪章派诗人经常采用二元对立叙事模式,构建工人阶级的集体身份意识,用团结理念形塑工人阶级的社群主义身份认同。宪章派诗人还主张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阶级联合,用国际主义精神形塑跨国工人阶级共同体,直接影响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的建构。宪章派诗歌凭借其独树一帜的工人阶级意识与共同体精神卓立于19世纪英国文坛,其社群主义价值观与国际主义精神拓宽了英国诗歌的主题边界与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是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的构建现状与双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尚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和考量。为了推进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在社会层面要维护双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奠定基本前提;在经济层面要深化合作,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提供根本动力;在文化层面要交流互鉴,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搭建有益桥梁;在法治层面要完善制度建设,为构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共同体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一毛主席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是根据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应用矛盾分析法,探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英明地指出:“人民内部的矛盾,在劳动人民之间说来,是非对抗性的;在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说来,除了对抗性的一面以外,还有非对抗性的一面。”从而将我国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纳入人民内部矛盾的范围内,它具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二重性。毛主席这一卓越的分析,便为正确地处理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找出了妥当的途径。我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其所以具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二重特性的原因,是与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密切相关。毛主席指出: 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  相似文献   

5.
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的形成过程中,还是在党的民族工作百年历程和历史成就中,各民族根本利益始终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层面发挥着根基性的作用。各民族根本利益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基础,增进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保障,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化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力,满足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格局、发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生机活力、协调总体利益与多元利益的中国智慧等三个层面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策略思想可简单概括如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与动摇两重性,政治上应争取使之成为工人阶级的盟友,经济上应适度保护以利用它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7.
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融合提升、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共同文化生产和交流等方面出现了大量数字公益场景。这些场景在城乡之间建立联动并促进城乡主体走向联合的过程中,成为城乡之间新的对流平台,推动城乡主体按照共同体逻辑进行双向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有机团结,催发了集体意识,弥合了城乡差距,推动着城乡协同发展、融合共进。数字公益场景已经成为构建城乡共同体的新场域。  相似文献   

8.
"共同体"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学术概念,本文探讨、比较了其在社会学及政治哲学领域中的发展、流变,提炼出当代社会学广义地探讨、界定"共同体"的研究取向,及其遵循的"自下而上"、"初级共同体优先"的方法论原则。同时,围绕中国乡村社会学的共同体研究本文指出:超越共同体的地域性村落社区层面,兼顾在村落内及村落间互动的各类血缘性、精神性共同体形式,或将成为未来中国乡村社会学之共同体研究的切入点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一支社会力量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是由不同历史阶段党的任务和这支社会力量的阶级属性及其政治态度决定的。我国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这一时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在统一战线中是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人士则是党的团结对象。统一战线内部存在两个联盟,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及其他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另一  相似文献   

10.
共同体作为人类存在的方式,其自身的诸多特质表明了生活于其中的个体有限性。如果从时间与空间变换中的共同体与个体境遇关联来看,先后形成了实体共同体、符号共同体等形式,表明共同体从具体蜕变为抽象,个体从直面自身存在的场域转化为被弥散的抽象"晕"圈所笼罩。近代政治解放之后的共同体与个体自由的非同一性以及权利与义务的非对称性,促使马克思提出以自由人联合体代替造成个体"异化"的虚假共同体,从而彰显真正共同体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对中国资产阶级缺乏明确的认识,对资产阶级的政策也是错误的。正确认识中国资产阶级并提出相关理论的是毛泽东。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和资产阶级的实际状况,初步提出了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理论。该理论的内容有,明确划分了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部分———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初步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充分指出了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行不通的;初步提出了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继良 《河北学刊》2004,24(3):195-198
孙中山与毛泽东的人民权力观,都含有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争取民主权利、提高人民政治文化素质等内容。但由于他们处于中国民主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和要求,其内涵又存在许多差异。前者以资产阶级为权力主体,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人权观念;后者以工农为权力主体,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共产党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群众路线。由此也决定了两种权力观的不同社会作用和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从西方引进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两者的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延安颂》经典系列影视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根本价值取向。经典影视阐析了军民鱼水情,歌曲《歌唱延安》唱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延安颂》等影视彰显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获得活力与动力。中共七大胜利召开,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的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认为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和价值评价的主体,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他个人的行为准则、奋斗目标。重温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价值现,对我们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教育全党和干部关注民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家新 《云梦学刊》2012,33(4):78-81
毛泽东一生的外交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有着中华民族历史的烙印.在处理与美苏的关系上,毛泽东更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使中国逐步成为一支重要国际力量.但是,毛泽东提倡的独立自主的原则绝不是闲关锁国.  相似文献   

16.
阶级斗争学说的盛行使阶级对立分化意识具有普遍的接受群体。革命历史小说非常生动地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所提倡的旗帜鲜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阶级立场。革命历史小说中无不显示着鲜明的阶级烙印,革命历史小说作家承认自己的阶级属性,在作品中毫不讳饰自己的阶级感情,他们渴望用自己手中的笔再现本阶级革命事迹。他们的作品既可以被视为现实政治生活的浓缩,同时也是对历史上曾经有过,并且一度主宰了整个社会的两极对立思维模式的真实再现,是典型的阶级斗争哲学与政治伦理学的范本。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把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战争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揭示了人民战争的实质是依靠人民,人民战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骨干力量是人民军队,而且阐明了我国人民战争的道路即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很好地实行人民战争,他还系统地概括出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18.
高其荣 《云梦学刊》2012,33(4):55-59
中农问题是我党在土地斗争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毛泽东较早地认识到了团结中农的重要性,在土地斗争实践中对中农阶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明确了中农的阶级属性,区分了富农与富裕中农,提出了团结中农的两个基本条件和完整的团结中农政策,为团结中农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社会达尔文主义成功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主义和竞争意识,推动了清末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则以革命者的姿态,成功运用了马克思阶级斗争的理论,使中国摆脱了列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取得了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斗争哲学的延续,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灾难;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基于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历来重视党和政府的廉政建设问题,并把反腐败斗争贯彻始终。他对廉政建设问题的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丰富和完善了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廉政建设问题的伟大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贯彻"两个务必"的时代要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