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晴雯的骨气及其社会意义:①鄙弃投机钻营,鞭挞现实社会中的投机钻营者;②没有奴颜媚骨,鞭挞现实社会中的软骨头;③求平等、争人权,感悟人格的真啼;④平生嫉恶如仇,张扬社会正气;⑤秉性刚烈宁死不屈,透视自我人生.结论是,正因为晴雯有骨气,她才以至善至美的人格享誉红接;正因为晴雯有骨气,她才以不朽的灵魂流芳百世;正因为晴雯有骨气,才令古往今来的读者从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2.
晴雯虽然是一个奴婢,一个丫鬟,但却是《红楼梦》中最光彩照人的形象之一,是作家倾注了大量的感情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她在贾府的命运虽以悲剧结局,但死后成了芙蓉神。芙蓉神形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超越困扰的生活境界;表达情与爱;向往诗意的生命,永恒的人生。作家在展示晴雯的人生遭遇和悲剧结局的过程中,再现了封建统治的残酷;在芙蓉神形象上,寄托了作家对社会历史及人生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余英时提出了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两个范式--大观园中的干净世界与大观园外的肮脏世界.余英时认为,只要证明"宝玉园中生活是干净的",那么也就证明了<红楼梦>理想世界的纯洁性.为此,余英时以"夜间同房照应宝玉"的晴雯始终与宝玉保持着纯洁的关系这一点,来证明"宝玉园中的生活是干净的"以及大观园这一理想世界是纯洁的.余英时的这一证明有如下三点缺陷:其一,在大观园里"夜间同房照应宝玉"除了晴雯外还有袭人;其二,宝玉曾要求与晴雯同洗鸳鸯浴;其三,在大观园里,既有司棋与其表哥的偷情,又有藕官与菂官的同性恋.可见,余英时对于<红楼梦>理想世界的纯洁性的考证是缺乏材料依据的.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很多读者都把晴雯等的被撵归咎于袭人的告密。但在《红楼梦》中,袭人并不是唯一有条件告密的人,她也没有陷害晴雯等的主观动机。从原文中袭人作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二名的位次和"贤"字的定评来看,作者也没有把她当作一个告密者。宝玉挨打后袭人与王夫人的单独谈话,完全是就宝玉的前途而言的,与告密无关。至于晴雯、芳官、四儿的被逐,真正的元凶应该是大观园中的婆子们,袭人是清白的。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麝月平和柔顺、内心缜密,"笨笨" 如袭人,但其才辩能力和心机又处于袭人和晴雯之上.麝月是一个"笨笨"的聪明之人,最后达到了"韶华胜极".她是怡红院的又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6.
晴雯在《红楼梦》中,虽然出场很少,但是却描绘得精彩绝伦,写活了晴雯的风流灵巧、机智活泼、纯洁美丽。尤其是晴雯与贾宝玉之间若有若无、令人扼腕的真情,打动了许多读者。因此,就晴雯跟宝玉之间感情关系及其发展的阶段和脉络进行分析探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7.
"道"是钱穆儒学思想的核心范畴,钱穆从哲学本体意义上讲"道"的博大深厚,又从人生意义、伦理价值的角度谈"道"的细致精微.在钱穆的艺术哲学中,他提出"道为人生"这一内涵,倡导"涵咏深情的文,心中有道的人;性情与道德合一,人品与文品合一"的艺术境界,把真实的人生与理想的人生纳入到他人生艺术化的思考之中.  相似文献   

8.
在大观园情意缱绻、沉郁哀伤的韵致中 ,只有晴雯出现的时候 ,才能给人带来一种理想的温馨和激情。晴雯的一切美好品质都与封建末世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 ,当然也为贾府所不容。她那有着独特精神向度的性格深层次里 ,始终颤动着一种朦胧的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与无奈。宝玉与晴雯一是“包衣奴才” ,一是奴才的奴才 ,他们奴性的心灵撞击 ,带来的一种仿佛心仪已久的归属和知音感 ,远非袭人辈可比 ,甚至也非黛玉可比。她始终保持着一种自尊 ,从未进入竞争半个主子的角色。具有自尊刚烈性格的她 ,在那个社会里 ,注定是以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9.
晴雯在大观园里是公认的最俏丽的丫头,也是曹雪芹所塑造的奴婢群体中最少奴颜媚骨、最不乖觉或说最不守本分的女奴.但在贾宝玉心目中,她却是怡红院中最可信赖的"第一等人".晴雯的屈枉被逐与惨死,是宝玉心中难以释怀的伤痛,为哀悼她而作的<芙蓉诔>,则寄托着贾宝玉对她的深深地哀思与赞美,更抒发着对摧毁这一美丽生命的横暴之手的愤慨和谴责.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个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的高下,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而这实为一个自下而上的价值序列,隐含着"新理学"成圣成贤的人生理想.将与此四层境界相对应的人格理解为愚人、常人、贤人和圣人,可以揭示出冯友兰哲学与儒家传统精神的契合相通.  相似文献   

11.
从《欢乐之家》窥伊迪丝·华顿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欢乐之家》为底本,对伊迪丝.华顿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心理背景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辩证地总结了她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和其带有的自然主义色彩,并结合小说女主人公的经历,论证了伊迪丝对生命悲剧性的深刻体验与见解、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洞察。  相似文献   

12.
阿宁的长篇小说《能耐》中塑造了陈占文、陈珀、祁淑琴等系列人物形象。贪官陈占文出狱后面临了种种复杂的人事关系,折射出世态炎凉。陈占文的女儿陈珀却在生活的打击中逐渐锻炼成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贫困生祁淑琴也经受了生活的种种磨难,最终选择回归故乡,奉献青春,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阿宁的笔触深入人物内心,通过几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伊丽莎白·班纳特是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中心人物 ,其他人物的刻画都是通过她反映出来的 ,她的活泼可爱给整部作品增添了活力。本文主要从人物的性格分析和发展等方面探讨伊丽莎白的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14.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独特的性格和离奇的经历,使她成为谜一样的人,人们很难从她的生活经历中探索她的内心世界,但是她的诗向人们展示的却是一幅幅瑰丽的灵魂的风景画.文章试从自然、爱情、死亡和永恒等狄金森诗中常见的主题中探索她丰富的、充满热情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从宿命的角度审视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将会凸现曹七巧这一形象的人性价值与悲剧命运.她的被"食"、"食"人、自"食"的悲情三部曲,同时也是一种宿命的、抗争的、最终走向绝域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性格分析和社会分析两个方面阐述了潘金莲悲剧的实质及意义。潘金莲的人生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剧的阴云,她与人通奸、谋杀亲夫,全在于想要争取生活的幸福;她嫁给西门庆之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淫、刁、妒,也主要是社会使然。  相似文献   

17.
林徽因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的小说创作,描绘了特定情景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负载着较丰厚的人文内涵;在艺术上追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实验中国小说文体的热情;她的小说既体现了京派小说的一般风貌,又显示着作者鲜明的文学个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素心无奈天上月——《红楼梦》林黛玉形象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的前世身份、现世遭遇及地位注定了她是一个典型的性格悲剧人物,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诗人气质,以“情”主生,不以俗事为务;另一方面又具有浓厚的自我情结,具体表现为既自尊优越、又自卑焦虑。林黛玉虽然已初具近代的自我人格意识,但因与宝玉以共同叛逆仕途经济之道为基础的爱情梦想、人生定位无法实现,最终被种种无形的关系和氛围挤压而致毁灭。  相似文献   

19.
林黛玉新论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轴心人物,其他人物则是她的某种"影像"。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表现在:貌美第一、才高无二和寓意深广三个大的方面。形象寓意是她的"形象美"的重点,概括起来包括五个方面:知恩,报恩;钟情,尚情,唯情;情愁,乡愁,生命意识;求真,显真,归真,颂真;山水崇拜,天道归合。《红楼梦》是林黛玉一个人的故事,《红楼梦》的全部或最高意蕴可以从林黛玉身上得到最高也是最终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结合《红楼梦》中平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了平儿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遭际,认为平儿性情温婉平和,处事圆通睿智,因而能在矛盾重重的大观园里左右逢源,赢得主子和奴仆们的一致称赞。但是,特有的社会地位使她仍然无法挣脱封建社会的桎梏,令其一生不免带有悲剧性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