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北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从族源、国号、习俗等方面对北疆各族早期历史记忆进行整合与重构,建构拓跋鲜卑源自黄帝、居于北土、与中原华夏同源共祖的族源叙述体系,采用"代""魏"双国号并用的做法,实行兼容北土旧俗与中原礼制的国家祭祀礼仪,既积极融入中原文化,又尊重和珍视北疆各族对拓跋祖先、云代乡里和北土旧俗的历史记忆与情感认同,体现了北魏统治者对北疆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整合。通过系列文化整合举措,北魏统治者增强了华夷各族对北魏政权的政治认同、民族身份认同和历史文化认同,为建构北魏的国家认同、巩固北魏统治奠定重要基础,客观上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其中蕴含丰富的历史经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臻 《延边大学学报》2001,34(2):111-112
1  《三国志·东夷传》的原题为《三国志·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 ,虽然表面为乌丸、鲜卑以及东夷诸族的合传 ,但是在写作时却明显地分出了《乌丸鲜卑传》和《东夷传》 ,无论是内容还是体系 ,都有其独立之特点。因此 ,我们单称《三国志·东夷传》还是很合适的。其实 ,《东夷传》亦是合传 ,故而我们在叙述问题时有时再称《夫馀传》、《高句丽传》等。所谓东夷 ,也称九夷 ,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对东方诸族的泛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具体所指并不相同。据古本《竹书纪年》载 ,与夏朝发生关系的九夷有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  相似文献   

3.
从文献记载的炎帝、黄帝、鲧、共工、禹等筑城及考古发现的山东章丘城子崖,河南安阳后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等龙山文化城址看,华夏族在原始社会晚期已建立邑城。东夷与华夏融合很早,除海隅部族外,已属华夏族范畴。西戎、北狄、南蛮、东夷等少数民族的邑都,出现较晚。夏至战国为其都城形成阶段,秦至南北朝为发展阶段,隋至明清为高峰阶段。都城建设与少数民族的发展及其与华夏族的融合密切相关。一、邑都的产生和形成  相似文献   

4.
东夷文化的历史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夷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发祥于山东半岛,与当时的中原华夏族、南方苗蛮族鼎足而立.东夷族曾创造出灿烂的史前文化,后来在夏、商王朝的镇压下人口锐减、文化退步.西周初期东夷文化并入了齐文化而再度辉煌.齐文化作为我国先秦文化的主流又引领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进步.本文即探讨东夷文化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正史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注重为周边少数民族设立专传.《三国志》继承了这一传统,然而却仅设了《乌丸鲜卑东夷传》一卷,记述了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岛各族的历史情况,对于此外的各族则未设专篇.有人认为这是《三国志》的一个不足之处.本文从历史文献的承转关系、陈寿对历史材料的把握、三国时代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实际及其与中原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指出这正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是无可厚非的.  相似文献   

6.
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从未中断的最具东方特色的中华文明。原始社会的融合主要是婚姻和迁徙,婚嫁也是一种迁徙。自远古母系社会开始,人类为了生存而不断向各地迁徙,形成各自独立的血缘氏族,至新石器时代已基本形成东夷、苗蛮、华夏相互影响的三大血缘宗族集团。通过婚姻、生产、生活、交换、争斗,至金石并用晚期,苗蛮日益衰落,在原始民族融合中形成华夏族为首的中华文化,并与东夷一道开创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春秋时形成的华夏族,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奠定了基础。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华民族,凝聚了…  相似文献   

7.
“于越”是百越中较早与中原的华夏族发生关系的支族,因而较早为华夏族所了解。关于于越的历史,史籍上记载也比其他支族多些。由于这种关系,许多学者在研究越族历史和来源的时候,往往用于越代替整个古越族,把于越的族源当作整个古越族的族源,以致造成了一些失误和不必要的争论。我们认为,于越是百越中较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山海经》及大量先秦典籍和现当代考古发现 ,以相同或类似的文化习俗和族属特点为契入点 ,论证了古代巴国和吴越各族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共同的历史遭遇 ,指出巴、越同属东夷族属集团 ,并通过对神话“羿射十日”的破解 ,揭示了华夏族属集团与东夷族属集团大融合的史实  相似文献   

9.
商周以前,燕山南北及辽东半岛、黑龙江流域,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分布着众多侯国或部族,他们大都以鸟为图腾,历史上称他们为“东夷”。 关于东夷族的起源,自古迄今,莫衷一是,或言起源于山东半岛而北渐入东北;①或言源于东北而南迁于胶东及江淮②。秦统一六国以后,中原夷人逐渐融汇于华夏族之中,而东北地区亦为游牧民族所占据。故司马迁与班固皆未为其立传,至范晔编订《后汉书》始有东夷传。传世之先秦典籍,关于东夷的记载,大都语焉不详,仅据典籍实难考证其源起、流布及变异,给现在的东夷文化研究带来诸多不便,但有一点较为明确,  相似文献   

10.
一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最宝贵、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歌颂人民的这种感情,是我国文学的一种优良传统。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最先在《诗经》里得到鲜明的表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这是毫无疑议的。但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种族竞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兄弟民族之间,特别是华夏族(汉族)和各族之间既有友好交往的一面,也有矛盾对抗的一面,所以在我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上,各族之间曾发生过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楚王族的居地、族称、语言、信仰习俗文化、楚王族之芈姓与熊和(今西)的内涵及其三者的关系等方面对楚王族的族属进行了论证。作者指出,楚王族既不是华夏、西羌,亦不是东夷,而是苗族先民、江汉土著荆蛮的首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随着黄河上下、长城内外及大江南北数以万计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试掘,打破了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文化摇蓝的一统说,证明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东北辽河流域等,也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灿烂的古代文化,是由遍布各地的千万个氏族部落共同创造的。概括说,它是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与华夏各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拙文则着重探讨东夷族的兴起、发展和华夏族的交流与融合,以及西周在西方崛起的秦国与东夷的历史渊源和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徐夷的迁徙和融合杨东晨徐夷是东夷的重要支族,在先秦史上享有一定的地位。探索其渊源、迁徙和融合,对东夷部族在华夏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之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一、徐夷的族源秦之先伯益,与皋陶为胞族。《史记·五帝本纪》索隐引《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偃姓...  相似文献   

14.
中原文化植根于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海岱文化植根于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两地无山河阻隔,交通便利,自古以来经济联系紧密,文化交流互动频繁。在中国古代,除华夏族之外,东夷族和苗蛮族都是构成汉民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史前和先秦时期,东夷人和华夏人的交往十分频繁。正如傅斯年所说:“这两个体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华夏人和东夷人在长期交往、杂居共处中逐渐融合为一体。西周以迄战国,中原地区和海岱地区的文化交流互动更为频繁。这种文化交流与互动,逐渐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统一的较为先进的文化,特别是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学说。汉代儒学在全国传布,从而在构建共同的民族心理、促进汉民族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吉林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劳动和繁衍,“金牛山人”与北京人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吉林地区的土著氏族与从山东地区迁入的华胥裔族,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相当于中原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的仰韶文化。古代“五大族团”形成后,吉林地区的氏族泛称“东北夷”(包含着土著、北狄、东夷及华夏氏族),又创造了相当于中原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龙山文化。夏、商、周时期,吉林地区的民族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增多,华夏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乔秋、战国时期,吉林地区的民族迁徙和融合加快,经济、文化呈现出初步兴盛局面,燕国文化直接传播或影响了部分地区。吉林地区诸民放为中国先秦优秀文化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原华夏文化在全国的核心地位,其后的商周王朝对四方的扩张和征伐加快了四裔各族与华夏族的融合与同化,强化了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互动,致使中原华夏文化圈如同滚雪球般不断扩大。共同的经济生活与文化认同促进了中国各个地域、各个民族的文化融合,为秦汉的国家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本文利用文献与考古资料,从夏商时期中原王朝的向外扩张、中原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两个方面,探讨当时中原文化圈向四方的扩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皋陶、伯益、虞舜同为东夷集团的主要部族。皋陶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东夷的先进文化,还吸收了华夏族的先进文化。皋陶的裔支从夏至春秋建立过许多小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有的还立国于江南。他们在开发经济,发展华夏文化及楚文化中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一个可与夏、商、周相比拟的民族。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五岭以南自古为越人聚居区。先秦时期,越人虽与中原华夏族已有某些联系,但越人各部杂处,各有种姓,史称“百越”。百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经营原始农耕和采集经济,相对于中原来说,尚为落后,与华夏族的联系不够密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从中原优越的地域条件来分析中原文明在周边各族中的领衔地位,从而说明中原文明对周边各族的强大的吸引力。在吸引和被接纳的过程中,中原人民和少数民族人民相互学习磨合,最终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统一体,从而从民族的历史渊源来说明民族融合在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功不可没。另外也从各王朝处理民族事务的专门机构的设立以及民族迁移来说明民族融合对各族“统一”观念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尧舜之际是新旧时代的又一分水岭。虞舜的迅速崛起,意味着东夷文明的复兴,虞舜入主中原,导致由炎黄集团和东夷集团组成的部落联盟质变和瓦解,反映了黄河流域古代国家形式的扩大和演进。 华夏族的诞生与虞舜国家的形成是同步的。虞舜将原有的部落联盟加以整合、梳理,把众多分散、隔绝、自主的氏族、部落包容于一个新型的、更为广大的社会网络之中。华夏族不是地缘居民的自然融合,而是依靠战争和政权的力量,把若干血缘集团重新组合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